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范仲淹《稼穑惟宝赋》原文-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6 04:17:11

范仲淹《稼穑惟宝赋》原文_译文_赏析作者:范仲淹

【原文】:资时者,稼穑;务本者,惟王。顾民食而可贵,为国宝而允臧。田畴播殖之时,岂惭种玉?仓廪丰登之际,宁让满堂?稽彼前贤,垂诸大雅。谓养民而可取,必重谷而无舍。惟农是务,诚天下之本欤!

以宝为名,表物中之贵者。耒耜无废,黍稷是崇。每训耕耘之绩,如敦追琢之功;辟五土之时,披沙岂异?载千箱之处,照乘攸同。盖以顺彼天时,美兹政本。观艰难而有获,称瑰奇而何损?年多膏泽,连城之价可期?瑞有嘉禾,希代之姿奚远?是知宝金璧者见弃于圣人,宝稼穑者克济于生民。得之则九年利用,阙之则百姓食贫。多既如云,宁愧白虹之气;祈于元日,似求赤水之珍。其或剖巨蚌以劳心,攻他山而竭力。在寒暑则非民之服,在饥馑则非民之食。徒闻贾祸之辱,莫见作甘之德。曷若我东作可嘉,西成不忒。既坚既好,亚父欲碎而何能?如京如坻,季子比多而莫得。念兹在兹,百王不移。此盈畴而是贵,彼韫椟而何为?见三时之有伦,如分三品;与四民之共给,胡畏四知?今国家崇后稷之功,广神农之道,既丰年以为瑞。盖惟谷而是宝,故能富庶之风,告成穹昊。

【译文】:以时间作为资财的是农业生产。能抓农业生产这个根本的人只有推行王道统治的人。顾及人民的吃饭问题是可贵的,为国家积累粮宝确实是好事。田地播种繁殖谷物之时,不次于播种宝玉;粮仓装满丰收的粮食之际,不比金玉满堂还差。考核那些前代的贤人以及流传至今的大雅之人,都说供养百姓是可取的,只要一定重视谷物生产就没有什么不可舍弃的。抓农业生产实在是天下最根本的事呀!

用宝给物命名,表示它是物中最珍贵的。各种农具不废置,重视粮食的生产。每当训导百姓耕耘的功用时,就如同监督他们雕金琢玉的功绩一样看待。开垦山林、川泽、丘陵、平地、洼地种粮之时,难道和拨开砂砾来挑选金子有什么不同吗?丰年储粮多的处所,就是名贵珠宝之所在。要顺应天时,赞美以稼穑为本的人。看到经过艰苦劳动而取得的收获,称赞它们是瑰宝珍奇还有什么不可以的吗?年景多下甘雨,价值连城的粮食不久将得到,吉祥预兆长出好的禾苗,庄稼少见的长势还能远吗?由此可知,以金璧为宝的人要被圣人所遗弃,以农业生产为宝的人就可以救济百姓。得到它可以多年利用,缺少它那么百姓吃的东西就少。粮食堆积如云,不次于珠宝发出的白色长虹之气。但有人却总是祈告有一天吉日来临,好像要寻求神话中赤水的珍珠一样。他们或者费尽心思剖开巨蚌找珍珠,或者用尽力气上山采玉石。这些东西寒天暑天时不是百姓所能穿的,饥荒之时不是百姓所能吃的。这种作法只能被人说成是自招祸患的耻辱,看不见做好事的品德。它怎么能赶上我们四处从事农业生产,四处有不错的收成呢?粮食籽粒既饱满又完好,力士范增想要打碎它而不能;粮食堆积如山丘,苏秦要与之比多而不能。想到农业生产,从事农业生产,历代君主不改变这种作法,这里田间到处长满了庄稼,人们认为它是宝贵的;而那里藏在匣子中的珠宝有什么用呢?看见春夏秋三个务农季节有次序的交替,就犹如把财宝分为金、银、铜三类一样重要。供给士、农、工、商四类人粮食吃,还怕什么天知、神知、你知、我知吗?现在国家崇尚后稷的功劳,广开神农之道,已经获得了丰收,要把它作为好的开端。把谷物看成是宝物,才能形成物资丰富、人口众多的局面,最后向老天报告成功。

【评介】:《稼穑惟宝赋》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范仲淹所作的一篇律赋。

这篇律赋篇幅短小,题旨却很重大,很能体现这位改革家的政治思想。

作者在该赋中总结历代贤君治国的经验,明确提出“惟农是务,诚天下之本欤”的论断。并通过“金璧”与“稼穑”的对比,告诫当权者一定要重视农业生产,而不要看重珍奇宝物。“宝金璧者见弃于圣人,宝稼穑者克济于生民。得之则九年利用,阙之则百姓食贫。”这些颇为精当的论述,虽然主观上是为巩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服务的,但在客观上也会给人民带来一定的好处,在当时仍有其进步意义。

《稼穑惟宝赋》与《用天下心为心赋》等其他著作一样,体现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贯思想。

《稼穑惟宝赋》是北宋中期的作品,我们发现这篇律赋的写作方法与唐末五代及宋初的律赋已经有了区别,即强调内容要更符合儒学的标准,文辞向着淡雅或典重的方向发展。作者能够摆脱律赋的科举功令的约束,拓宽律赋的题材,用以表示自己的政治见解,是难能可贵的。但是这种律赋在艺术上是缺乏生命力的。

文言文翻译: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原句】
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译文】
忌恨他的人就想排挤他想让他死,就使人拿耸人听闻的话来吓唬他,李朴态度安然毫无惧色。
附录: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李朴传
【原文】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注释】
1、推鞫:亦作“推鞠”。审问。《隋书·裴蕴传》:“蕴知上意,遣张行本奏威罪恶,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唐陆贽《商量处置窦参事体状》:“若不付外推鞠,则恐难定罪名。”宋司马光《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杀人,私用钱物休和,事下开封府推鞫,皆无事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累絏多人,辗转推鞫,始有一人吐实。”
2、危言:耸人听闻的言论。宋无名氏《道山清话》:“绛欲以危言中伤大臣,事既无根,徒摇众听。”明张居正《上六部禀帖》:“且巧为诋说,捏造危言,遂为纂修所影藉。”
3、泰然:安然。形容心情安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晋郭象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耳,非人耀。”唐权德舆《丙寅岁苦贫戏题》诗:“中忆裴子野,泰然倾薄糜。”《云笈七签》卷六四:“心既泰然,不寿何待。”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实由于食贫居贱之有素;汔可小康,即处之泰然,不复求多也。”
4、追官勒停:指追回官衔,勒令停职。《宋史·理宗纪一》:“李全之叛,淮东提刑司检法吴澄等出泰州城谒贼,各追官勒停。”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熙宁三年敕:‘今后官员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编管。’”《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个圣旨:第一开封府问官追官勒停。”
5、待罪: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汉司马迁《史记·季布传》:“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当时季布任河东守。)”宋范仲淹《滕君墓志铭》:“予时待罪政府,尝力辩之。”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老夫待罪锦衣,多历年所,门户党援,何代无之?”
6、玉音:原系尊称帝王的言语。《尚书大传》卷四:“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宋苏森《<栾城集>后序》:“孝宗皇帝玉音问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于理,《栾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癸未,(上)临雍讲学,玉音朗朗。”后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三国魏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之十:“开坼新诗展大璆,明珠炫转玉音浮。”宋杨亿《送刘秀州》诗:“骑置迢迢阻玉音,左鱼江海遂初心。”
7、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宋苏辙《谢除中书舍人又表》:“一封朝奏,夕闻召对之音;众口交攻,终致南迁之患。”明高启《西清对雨》诗:“坐咏西清暇,君王召对稀。”《儿女英雄传》第40回:“及至他得了讲官,大考起来,渐次升到国子监祭酒,便累蒙召对。”
8、政体:为政的要领。汉荀悦《申鉴·政体》:“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若将六部案牍中有关于政体者一一録出,修为一书,则累朝之事更无遗漏矣。”
9、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委曲》:“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宋范仲淹《金在熔赋》:“因烈火而变化,逐懿范而圆方。”
10、排击:排斥;抨击。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贾表之)资禀甚豪,尝谓仕宦当作御史,排击奸邪。”明李东阳《曹参论》:“设非平、勃诸臣为之排击拨正于后,则汉之为汉,我不敢知,恶在其为清净之效也?”清彭绍升《<南畇先生遗书>后序》:“而于时有当湖陆子者出,复以排击王学为功,又因王子而并罪高子。”
11、失今不治:不研究实际情况。不治:不研究。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
12、鲠直:刚直;率直。《后汉书·黄琬传》:“(刁韪)在朝有鲠直节,出为鲁、东海二郡相。”《水浒传》第53回:“李逵虽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处:第一,鲠直,分毫不肯苟取于人。”巴金《随想录·纪念雪峰》:“见第一面我就认为雪峰是个鲠直、真诚、善良的人,我始终尊敬他。”梁斌《红旗谱》十一:“(大贵)沉默了半天,才鲠直地说:‘我看着这脯红,三天不吃饭也不饥!’”附:骾直:刚强正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其父铁英为御史,中玉虑以骾直得祸,入都谏之。”
13、嗾(sǒu):唆使;嗾使;教唆;指使别人做坏事。
14、立额买扑:确定土地数额包买赋税。额:规定的数目。如:额地(计入纳税纳粮数额的田地);额外主事(明清各部中,等级最低的官员);额子(定额;规定的数目)。买扑: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包商(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后由承包商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元时的包税范围更加扩大。宋欧阳修《乞免蒿头酒户课利札子》:“臣窃见河东买扑酒户,自兵兴数年,不计远近,并将月纳课利,支往边上折纳米粟。”宋张耒《明道杂志》:“仁宗时,有大豪焦隐者,尝诣三司投状,乞买扑解州盐池,岁纳浄利。”
15、田畴:泛指田地。《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孙希旦集解引吴澄曰:“田畴,谓耕熟而其田有疆界者。”汉贾谊《新书·铜布》:“铜布于下,采铜者弃其田畴,家铸者损其农事,谷不为则邻于饥。”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慙种玉。”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园后为篱栅,有门在正中偏右,园外一片田畴。”
16、墟墓:丘墓;墓地。《礼记·檀弓下》:“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晋潘岳《悼亡诗》之三:“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此人神魂已游墟墓,不可更留供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一老翁坐墟墓间,旁有狐十余,各捧书蹲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其流风至汉不绝,今在墟墓间犹见有石刻神祇怪物圣哲士女之图。”
17、厚赂:多多贿赂。
18、禁从:帝王侍从。特指翰林学士之类的文学侍从官。宋叶适《<阴阳精义>序》:“郑公不登禁从死,景元老为选人亦死。”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三》:“然东坡自此脱谪籍,登禁从,累帅方面。”《云麓漫钞》卷十引宋王明清《挥麈録》:“张耆既贵,尝欲置酒邀禁从,上许之。”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有官有职差遣,以登台阁禁从为显宦。”
19、邂逅:偶然;侥幸。汉王充《论衡·逢遇》:“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合上意,故谓之遇。”《魏书·恩幸传·侯刚》:“兼刚口唱打杀,挝筑非理,本有杀心,事非邂逅。”宋王安石《高魏留》诗:“邂逅得归耶战死,母随人去亦萧然。”宋陆游《夜读兵书》诗:“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另:意外;万一。《后汉书·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资治通鉴·汉安帝建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邂逅,不期而会,谓出于意料之外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南史·张邵传》:“若刘穆之邂逅不幸,谁可代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知祥浚壕树栅,遣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将四万人,骁锐指挥使李延厚将二千人讨绍深”元胡三省注:“既浚壕树栅为守城之备,又遣重兵出讨,以兵有邂逅,战苟不利,则退守无仓卒失措之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原狱》:“(孙令)乃谓姑妇:‘……汝家本清门,不过一时为匪人所诱,罪全在某。堂上刀石具在,可自取击杀之。’姑妇趑趄,恐邂逅抵偿,公曰:‘无虑,有我在。’”
20、居官:担任官职。《仪礼·士相见礼》:“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史记·汲郑列传》:“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旧唐书·白居易传》:“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识者多之。”《红楼梦》第37回:“贾政自元妃归省之后,居官更加勤慎,以期仰答皇恩。”
21、文具:谓空有条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司马贞索隐:“谓空具其文而无其实也。”《宋史·哲宗纪一》:“有司奉行失当,几于烦扰,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实惠。”《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按察司官所至之处……体究一切非违,务要实行,无为文具。”章炳麟《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明时黄册盖多有不实者,及一条鞭法盛行,而编审亦为文具。”
22、勤王:谓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觐”汉郑玄注:“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后汉书·袁绍传》:“乃下诏书于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23、常赋:固定的赋税。《魏书·食货志》:“先是太安中,高宗以常赋之外杂调十五,颇为烦重,将与除之。”唐孙樵《书何易于》:“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仗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宋范成大《寒亭》诗:“自云足踏地,常赋何能免。”
24、助边:谓捐献财物以资助边防费用。《汉书·卜式传》:“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清李渔《奈何天·虑婚》:“大爷何不乘此未借之先……也仿卜式的故事,捐几万银子去助边。”
25、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置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食粮运输事务。十八年(730),置江淮转运使,掌东南各道水陆转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置诸道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与出纳。代宗后,常由宰相兼领,有时与盐铁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并于诸道分置巡院,五代废巡院。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皇帝出巡时有行在转运使,出兵征讨则有随军转运使。辽南面财赋官亦有都转运使与转运使,掌赋税钱谷仓库出纳与度量衡制度,各路置转运使。元、明有都转运盐使,清有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与唐、宋、辽、金转运使职责不同。
26、真腊:真腊国。中国古籍中用以称七至十七世纪吉蔑王国,位于今柬埔寨。其名始见《隋书》。自唐武德以后屡与中国通使。宋元时期中国商人颇有在其地安家经商者。元人周达观撰《真腊风土记》,是研究真腊古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唐韩愈《送郑尚书序》:“其海外杂国,若躭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干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此自真腊携来,所谓‘田婆罗’也。”
27、安南:安南国。安南国是越南的古称。安南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本来的越南只包括现越南北部一带,不包括现越南南部-本来的占城国。古代越南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是中国领土。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时,越南叛乱,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北宋政府无力平叛,但越南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安南国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当时越南是中国安南都护府管辖。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权(胡朝),得府州四十八、户三百十二万。1407年六月,明朝消灭越南胡朝后,声称为了回应当地官吏耆老“原复古郡县”的请求,便将之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国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但这种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之后安南兵连祸结,明军数次作战不利。至明宣宗时对连年战争感到厌倦,杨士奇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断然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国版图中再次分出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现如今的越南国在清朝嘉庆前称安南国,是当时中国的属国。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维祁与安南国王阮光平交战,并作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扬。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唐调露元年(679)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唐末的905年(一说为906),静海节度使独孤损被贬职流放与此同时,中国境内藩镇割据,政局混乱,而安南鸿州的曲承裕则凭着他“宽和爱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当地人支持,自称静海节度使,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认既成事实,认可曲承裕静海节度使之职,并加封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虽然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官员,实际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权。曲承裕任职不久,便于907年6月去世,其子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曲颢(Khúc Hạo)继位。曲承裕越南史称“曲先主”。后梁贞明三年(917),曲颢去世,由儿子曲承美袭位,史称曲后主。这段时期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这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历史的开端。“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绍兴二十六年(1156)即见于记载。淳熙元年(1174)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淳熙二年(1175)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28、边患: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汉贾谊《新书·匈奴》:“国有二族,方乱天下,甚于匈奴之为边患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文皇之三犂虏庭,知其必为边患也。”
29、平生: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晋陶潜《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唐裴度《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唐子方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
【译文】
李朴,字先之,是虔州的兴国县人。考中绍圣元年(1094)进士,调任临江军司法参军,移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特别器重称许。移任虔州州学教授。因为曾说隆祐太后不应当废弃居瑶华宫的事,皇帝有诏令审问此案。忌恨他的人就想排挤他想让他死,就使人拿耸人听闻的话来吓唬他,李朴态度安然毫无惧色。不久追回官衔,勒令停职,适逢大赦,注名登记为汀州司户。
宋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说自己任职四十六天,没有听到李朴的话,就对李朴说:“某事有利于国家吗?某事有利于国家吗?”李朴曰:“你知而不言,没有你父亲的风骨。”范纯礼为此落泪。
右司谏陈瓘推荐李朴,有圣旨召大臣廷对,李朴首先说:“熙宁、元丰以来,施政纲领屡次变革,刚有一两位大臣学问不同,接着就各持己见,互相排挤,不研究实际情况,这一定会导致形势不能补救。”又说:“如今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之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败坏心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希望皇上下诏不要受王氏局限,那么就可以英材辈出了。”蔡京讨厌李朴耿直,其他执政三次拟任官职,他都压下不下达,又任命他为虔州教授。又唆使言官议论李朴搞元祐学术,不应当做儒生的老师,于是罢免为肇庆府四会县令。
有奸民说县东边的地方出产金宝,确定土地数额包买赋税,打破田畴,发掘坟墓,多多贿赂(官吏)才停止。李朴到任后,请求废弃这种制度。改任承事郎,主管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宋钦宗在东宫时就听闻他的名声,到他即位后,授予他著作郎之职,半年内一共升迁五次官至国子祭酒,因病不能到职。宋高宗即位,授任秘书监,迅速征召,未到京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赠官宝文阁待制,他的两个子孙被封官。
李朴自从做了小官,天下人抬高他的名声。蔡京要强求拉拢他,就让他所信赖的人向他说明心意,答应让他做皇帝侍从,李朴极力拒绝不见他,蔡京怒形于色,然而最终没有害他。中书侍郎冯熙载想意外见一下李朴,李朴笑着说:“(我都)不见蔡京,怎么能见冯熙载呢?”任官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名声。在广南,阻止了广南帅孙竢凭空头条勤王,不如发放固定的赋税资助边防。改变了漕使郑良借助真腊国(今柬埔寨)夺取安南国(今越南)的计策,来平息边患,人们称赞他有智谋。李朴曾自撰墓志铭说:“把天作为心志,把道作为本体,把时代作为运用(根据),就可以做好事了。”这大概是叙述他自己一生的志趣吧。有20卷《章贡集》流传于世。

解释下列词语 信物: 高亢: 田畴:信物
[xìn wù] :
被作为凭证的物品被称为信物。
在古代,会以情书,诗歌,器具,香囊,同心结等作为信物;在现代,信物的种类则变得五花八门,例如玫瑰,戒指项链饰品,再或者是香车,别墅等奢华大件。在人们心里,信物与爱情也是密不可分的。
高亢
【注音】:gāo kàng
1、(声音)响亮有力
2、(地势)高
3、高傲(做书面语)
近义词:高昂
反义词:低沉
田畴
[tián chóu]
基本解释
1. 泛指田地。《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孙希旦集解引吴澄曰:“田畴,谓耕熟而其田有疆界者。”汉·贾谊《新书·铜布》:“铜布于下,采铜者弃其田畴,家铸者损其农事,谷不为则邻于饥。”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慙种玉。”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袁可立)翻图史,凿田畴,睢阳世世如金瓯。”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园后为篱栅,有门在正中偏右,园外一片田畴。”
2. 指封地。《韩诗外传》卷三:“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唐·元稹《阳城驿》诗:“我实唐士庶,食唐之田畴。”
3. 指农业。《南齐书·州郡志上》:“郁州在海中,周回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
4. 田官。《文子·自然》:“昔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畴,奚仲为工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28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