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6 04:10:35

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约结不舒。至西陵以下,北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崿崿,力抵其峰,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滮滮涆涆,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奴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北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

予与长石诸公,踄其颠,望江光皓淼,黄山如展旆,意甚乐之,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矶上,各据一石而坐。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予叹曰:“士之值坎壈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绨锦,故名。其下,即刘郎浦。

是日同游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长石、文学王伯雨、高守中、张翁伯,王天根也。

本篇不注重山景的记叙而突出描写长江水石相搏之状,并从中悟出为文的道理,令人深思。

文章先写长江出三峡后的声势,因岸多泥沙,江流可恣意冲蕩,数百里之内,所向披靡,现出水的剽悍性格。然后写流至石首绣林山的情景。江水因遇到“崿崿”“拳石”的顽强抵抗。水石相持而战,蔚为壮观:以水战石,骇浪惊涛,急流涌进,拍击作响;以石战水,陡峭的崖石如雄健的鸷鸟,狰狞可怖,怒不可遏。搏击之声或大如雷霆轰鸣,或小似哀玉凄切,其“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这种从不同角度而诉诸不同感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水石两强相斗,总有一胜。毕竟石为“一邑砥柱”,虽千万年被水冲击一拍打,却“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发其妍”而“益之媚”,引来无数观览者。世间事物之间由于存在差异就会有矛盾,乃至激烈的对抗,但却因此而激发出许多新奇、壮丽的景象传于人间。作为文学家的袁中道,从山石在江水的冲击中变得更美的自然现象,受到启迪,领悟到生活的磨砺对于人也有着同样的作用,故而说:“士之值坎壈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哉!”这种联想和理解,是旅游活动中文化深层的思考,说明山水,自然不仅可以愉悦性情获得美感,而且还可以益人心智,得到深刻的启示。

在语言上,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搏击之势更为鲜明突出,跃然纸上。如连用“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四个排句,把水对石的冲击声势和结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又如“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大如旱雷,小如哀玉”,或套用排比和比喻,或单用比喻,把水石相激时的形、色、声极其强烈、准确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本文动词的选用极为精到、传神。如写石初迎水时,用“力抵其锋”,一个“抵”字写出了石对汹涌之水到来时屹立不动,全力抗争的神态。又如,写石战水时,“浪返涛回,触而徐迈”,所用四个动词,写尽了水在石的抗击下的进退情态,尤其是“触”字,既刻画出了石的坚强,又写出了水的“负北”,而且速度是那样快捷,竟在瞬时之间。其它动词,如劈、蚀、锐、转等,不但准确地写出水击石的力量,而且写出在水的作用之下,山石所形成的诡奇之状。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既有形象性又有哲理性,颇耐咀嚼。

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袁中道:游石首绣林山记

袁中道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约结不舒。至西陵以下,北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崿崿,力抵其峰,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滮滮涆涆,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奴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北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

予与长石诸公,踄其颠,望江光皓淼,黄山如展旆,意甚乐之,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矶上,各据一石而坐。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予叹曰:“士之值坎壈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绨锦,故名。其下,即刘郎浦。

是日同游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长石、文学王伯雨、高守中、张翁伯,王天根也。

本篇不注重山景的记叙而突出描写长江水石相搏之状,并从中悟出为文的道理,令人深思。

文章先写长江出三峡后的声势,因岸多泥沙,江流可恣意冲荡,数百里之内,所向披靡,现出水的剽悍性格。然后写流至石首绣林山的情景。江水因遇到“崿崿”“拳石”的顽强抵抗。水石相持而战,蔚为壮观:以水战石,骇浪惊涛,急流涌进,拍击作响;以石战水,陡峭的崖石如雄健的鸷鸟,狰狞可怖,怒不可遏。搏击之声或大如雷霆轰鸣,或小似哀玉凄切,其“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这种从不同角度而诉诸不同感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水石两强相斗,总有一胜。毕竟石为“一邑砥柱”,虽千万年被水冲击一拍打,却“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腭”,“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发其妍”而“益之媚”,引来无数观览者。世间事物之间由于存在差异就会有矛盾,乃至激烈的对抗,但却因此而激发出许多新奇、壮丽的景象传于人间。作为文学家的袁中道,从山石在江水的冲击中变得更美的自然现象,受到启迪,领悟到生活的磨砺对于人也有着同样的作用,故而说:“士之值坎壈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哉!”这种联想和理解,是旅游活动中文化深层的思考,说明山水,自然不仅可以愉悦性情获得美感,而且还可以益人心智,得到深刻的启示。

在语言上,作者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搏击之势更为鲜明突出,跃然纸上。如连用“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四个排句,把水对石的冲击声势和结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又如“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大如旱雷,小如哀玉”,或套用排比和比喻,或单用比喻,把水石相激时的形、色、声极其强烈、准确地描绘出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本文动词的选用极为精到、传神。如写石初迎水时,用“力抵其锋”,一个“抵”字写出了石对汹涌之水到来时屹立不动,全力抗争的神态。又如,写石战水时,“浪返涛回,触而徐迈”,所用四个动词,写尽了水在石的抗击下的进退情态,尤其是“触”字,既刻画出了石的坚强,又写出了水的“负北”,而且速度是那样快捷,竟在瞬时之间。其它动词,如劈、蚀、锐、转等,不但准确地写出水击石的力量,而且写出在水的作用之下,山石所形成的诡奇之状。全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既有形象性又有哲理性,颇耐咀嚼。

《游石首绣林山记》的全文翻译大江从三峡流出,沿途所遇到的无非就是石头,水势常常因此而盘曲不能舒展。到了西陵峡以下,两岸大多都是沙石泥土,挡在水的面前就显得没有多大用处,水自此才得以显出其剽悍的性情。像这样的情况持续了数百里,都不敢和它进行争夺,但是在这个地方忽然遇到了石头。水势汹涌而下,激射到石头上,山崖高峻,努力阻挡住它的锋芒,水和石就好像开始打相持仗。

以水来战石,则水广大无际,流速迅急,(水)把石头劈开,使之像树林一样;把石头侵蚀得千疮百孔,形成一个个洞穴;磨砺石头,使它们像剑戟一样锋利;把石头磨得圆滑,好像虎的形状。

石头就像不能稍微作出让步的样子。如果以石战水,石壁雄伟的伫立在那里,凶猛刚健,任水洗刷磨砺。(水)浩荡而来,而浪涛却折返而回,碰触到山崖水势就变得缓慢,就好像背着东西一样。

扩展资料:

《游石首绣林山记》 是明代袁中道写的一篇游记。本文写在石芦绣林山所见遂剽悍之性奔腾数百里的汪水忽与眼前之石撞击的奇景。

原文:

大江自三峡来,所遇无非石者,势常结约不舒。至西陵以下,岸多沙泥,当之辄靡,水始得遂其剽悍之性。如此者凡数百里,皆不敢与之争,而至此忽与石遇。水汹涌直下,注射拳石,石堮堮力抵其锋,而水与石始若相持而战。以水战石,则汗汗田田滹滹干干,劈之为林,蚀之为窍,锐之为剑戟,转之为虎兕,石若不能无少让者。

而以石战水,壁立雄峙,怒狞健鸷,随其洗磨;簸荡之来,而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背;千万年来,极其力之所至,止能损其一毛一甲,而终不能啮骨理而动龈齶。于是,石常胜而水常不胜,此所以能为一邑砥柱而万世赖焉者也。

予与长石诸公,步其颠,望江光皓森,黄山如展筛,意甚乐之。已而见山下石磊磊立,遂走矶上,各据一石而坐。静听水石相搏,大如旱雷,小如哀玉。而细睇之,或形如钟鼎,色如云霞,文如篆籀。石得水以助发其妍而益之媚,不惟不相害,而且相与用。

予叹曰:“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山以玄德娶孙夫人于此、石被睇锦,故名。其下即刘郎浦。是日同游者,王中秘季清,曾太史长石,文学王伯雨、高守中、张翁伯、王天根也。

水注射拳石,石力抵其锋。水汗汗田田、滹滹干干,虽使石不能无少让;然石壁立雄峙、怒狞健鸳,使浪返涛回。触而徐迈、如负如北而不致伤骨理而损根本。长年累月的冲刷,石则形如钟鼎,或色如云霞,或文如篆籀;不但不受其害,反而愈发其妍,愈增其媚。

文末从水石相激相搏而石增妍益媚的事实中悟出“士之值坎禀不平而激为文章以垂后世者,何以异此哉”的道理,令人深思。

全文构思奇幻,描写生动,颇具哲理。

袁中道(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年十余,作《黄山》、《雪》赋,五千余言。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

参考资料:-《游石首绣林山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28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