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止谤)·《国语》原文注释与鉴赏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止谤) 《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王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也;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厉王(?—前828):周厉王,周恭王的曾孙,名胡。召(shào)公:周厉王的卿士,名虎,谥号穆公。召又作邵。堪:能忍受;命:政令。卫巫:卫国的巫师。以目:用目光示意。弭(mǐ):制止,消除。障:阻塞。宣:疏通。列士:指上士、中士、下士。士是下层官员。瞽(gǔ):乐官太史。史:史官。师:少师,为三公之副,官位高于卿。箴(zhēn):规劝。瞍(sǒu):没有瞳人的盲人。矇:有瞳人却看不见东西的盲人。百工:犹言百官,古代官的总称。亲戚:指与天子有亲属关系的人。补察:弥补天子的过失,审察天子的施政。耆(qí)艾:老年人。这里指年高有德的老臣。修:劝诫。原:高而平坦的土地。隰(xí):低洼潮湿的土地。衍:低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阜:盛多,丰厚。胡:怎么。与:党羽,同盟者。彘(zhì):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地区。
(施忠连)
〔鉴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全面、深刻、有力地批判统治者钳制百姓意见的文章,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维护人民言论自由的经典性的不朽著作。
厉王是西周后期一个臭名昭著的君王,他贪婪暴戾,重用佞臣荣夷公等人,实行山水财货专利政策,霸占公有的山地江湖,禁止百姓采樵渔猎,断了他们的生计。人民自然非常不满,要谴责厉王的罪行。但是这个无道之君不仅不有所顾忌,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派人监视百姓的一举一动,发现有人批评朝廷就加以杀害,一时全国笼罩于恐怖之中,人民在路上都不敢讲话,只能以眼色示意。厉王志得意满,以为人民已经屈服于他的淫威之下。
对于厉王的倒行逆施,召公从六个方面指明了他对百姓意见的压制绝不会得逞,也不合乎事理,从而论证了人民表达自己对政府的不满是他们的正当权利。
第一,人民的愤怒情绪用武力来压服,不仅不会平息,反而会更加激烈。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把不满的人民比为滔天的洪水,而把政府的镇压比为“障”,即阻塞,越是阻塞,积聚的洪水就越多,最后必定会造成“川壅而溃”的后果。在这里召公实际上表达了人民的意志不可违背、人民的力量不可战胜的信念。
第二,召公指出政府的职能就是反映民意,传达民情,而不是相反。他在讲话中具体而详尽地列举了各级政府官员在搜集百姓意见、弥补中央政府施政缺失方面的职责。他提出:“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在他看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就是疏通人民不满、意见的渠道,而周厉王钳制民意完全违背了治国理政的基本准则。
第三,人民对国事发表自己的意见是他们的天然权利,不可剥夺。召公的看法是“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他们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对政事考虑成熟了就表达出来,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政府没有任何理由加以禁止。
第四,召公从正面论述了人民是国家之本,财用之源,应当加以关心、爱护,不能加以压迫和掠夺。在他看来,听取百姓的意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显然,与人民为敌,就等于自毁根本,自堵财源。
第五,人民的意见是判断政事好坏的标准。老百姓指责统治者表明朝廷施政出了问题,所以召公说:让百姓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比较出来。这样,听取人民的意见就成为清明政治的首要前提,正像召公所说,根据百姓的意见,“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
第六,强行压制不同意见,最终将陷入极端孤立的境地。召公警告厉王说,“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就是说还有谁会支持你呢?历史证明了召公的预言,三年后厉王的暴虐统治在人民起义中被推翻,他被流放到彘,后来也就在那里死去。
召公这篇谏言很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它继承了西周初年形成的敬德保民观念,丰富和发展了民本思想,后世“民可载舟、民可覆舟”的思想与之一脉相承。它为后世反对专制君主压制百姓言论的行为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三百年后郑国子产就是根据召公所说,赞成郑国百姓在乡校中议论政事,甚至把发表不同政见者称为“吾师”(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从艺术上说,这篇文章也很精彩。它的语言形象,生动,简练,如作者对周厉王镇压人民的过程没有多费笔墨加以描写,而是抓住最能表现其后果的细节、人们敢怒而不敢言的神态,仅用“道路以目”四个字就把当时镇压人民的残忍、血腥和恐怖真实地描绘出来。在此以后的数千年中这四个字就成了极富表达力、使用率很高的成语。
这篇文章在比喻的使用上也非常成功,尤其是它把谴责厉王的人民比为洪水,人们从中完全可以感受到受到镇压的人民群情激愤的样子,他们当中蕴藏的无穷力量,甚至可以想见这股力量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气势。当然,独夫民贼从中也会感觉到巨大的危险和恐惧。
文章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一个成为中国历史上压制人民意见的暴君典型,一个则是忧国忧民、敢于直言进谏的智者的典范。此外,文章叙事详略得当,结构完整。总之,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篇杰作范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注释厉王虐②,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③矣!”王怒,得卫巫④,使监谤者⑤。以告⑥,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⑦。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⑧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⑨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⑩,为民者宣⑾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⑿至于列士⒀献诗⒁,瞽⒂献曲,史⒃献书,师箴⒄,瞍赋⒅,蒙⒆诵,百工⒇谏,庶人传语21,近臣尽规22,亲戚补察23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4,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5。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26;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7,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8 。
注释: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公元前990)到周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间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一些史实。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xiǎng)、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故事。召(shào)公,即召穆公,名虎,是周厉王的卿士。“召”,一作“邵”。厉王,即周厉王,名胡,夷王的儿子。公元前878年即位,在位37年。弭(mǐ),消除、阻止。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
②〔虐〕暴虐。
③〔民不堪命〕老百姓忍受不了暴虐的政令。堪,能忍受。
④〔卫巫〕卫国的巫师。巫,以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
⑤〔使监谤者〕让卫巫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
⑥〔以告〕把批评厉王的人告诉(厉王)。
⑦〔道路以目〕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形容政治黑暗,人民敢怒而不敢言。
⑧〔障〕堵塞,阻隔。
⑨〔壅(yōng)〕阻塞。
⑩〔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通行、通畅。
⑾〔宣〕疏通,疏导。
⑿〔公卿〕三公九卿。
⒀〔列士〕古代一般官员称“士”,此为总言之。列,众、各。
⒁〔诗〕指采自民间的讽谏性歌谣。
⒂〔瞽(gǔ)〕没有眼睛叫瞽。古代乐官都由盲人充任,这里指代乐官。
⒃〔史〕史官。
⒄〔师箴(zhēn)〕乐师向王进箴言,用来规谏王的过失。
⒅〔瞍(sǒu)赋〕盲人朗读讽谏的文辞。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
⒆〔(méng)〕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这里也是乐官。
⒇〔百工〕从事各种技艺的人。
21〔庶人传语〕老百姓的意见间接传达(给国王)。庶人,平民、百姓。
22〔近臣尽规〕在君王身边的大臣尽规谏之力。规,规劝、规谏。
23〔亲戚补察〕同族的内外亲属弥补、监督国王的过失。古代包括父母和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都称为亲戚。
24〔耆(qí)、艾(ài)修之〕年高望重的人修饬整理各种意见。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这里指国王的师傅。修,修饬整理。
25〔不悖(bèi)〕不违背事理。悖,违逆。
26〔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是,这。乎,助词。
27〔犹其有原隰(xí)衍沃也〕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一样。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的土地。
28〔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百姓口头发表言论,国家治乱就从这里显现出来。善败,治乱。是,此。兴,显现。
行善而备败①,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②。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③,胡④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⑤?”
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⑥。
注释:
①〔行善而备败〕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行,推行、实行。备,防备。
②〔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这大概才是用来使财物衣食丰富起来的办法吧。其,指示代词,这。所以……者,用来……的办法。阜,使……丰富。
③〔成而行之〕思考成熟,自然要在言谈中表现出来。成,成熟。行,有“自然流露”的意思。
④〔胡〕怎么,表疑问语气。
⑤〔其与能几何〕意思是能有什么帮助呢?其,那。与,帮助。
⑥〔流王于彘(zhì)〕把王放逐到彘。流,流放,放逐。彘,晋国地名,在现在山西省霍县。
本文记述了西周后期周厉王为政暴虐,用残酷手段堵塞人民的言路,镇压人民的反抗,最终被人民推翻的史实。全文围绕一个“谏”字展开记述,形式上是在叙事,实际上重在记言。通过本文的记述,表现了召公的政治远见,揭露了周厉王残暴、腐朽而又虚弱的本质。
读后想一想: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弭谤的道理的?在召公看来,怎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弭谤”效果?
周厉王暴虐无道。国都里的人都在咒骂他。召公告诉厉王说:“百姓忍不了你的命令啦!”厉王很恼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去监视咒骂王的人。只要卫巫来报告,厉王就把被告发的人杀掉。住在国都的人都不敢说话了,熟人在路上相遇,也只能彼此互递眼色而已。
周厉王很高兴,告诉召公说:“我能够消除人民对我的咒骂了,他们居然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塞了他们的嘴!封住人民的嘴,比堵截江河的水还危险的多;江河的水被堵塞,就要决口奔流,被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禁止人们讲话也象这样。因此,善于治水的人要排除水道的壅塞,使它畅通;善于治理人民的人,要引导他们敢于讲话。所以天子处理政事,让公卿大夫直到列士都献诗,盲艺人献乐曲,史官献古文献,少师进箴言,瞍者朗诵,朦者吟咏,各色工匠分别谏诤,百姓的议论碾转上达,左右近臣尽心规劝,宗室姻亲补过纠偏,乐官史官施行教诲,元老重臣对天子经常劝诫,然后天子亲自斟酌裁决,因此政事施行起来才不违背情理。”
“人民的嘴,就象土地上有山有水一样,财富、器物才从这里产生出来;又象那大地上有高原、洼地、平川和沃野一样,衣服食物才从这里产生。由于人民用嘴发表意见,国家政事的成功或失败才能从这里反映出来;做人民所赞成的事,防止人民所憎恶的事,这正是增加财富、器物、衣服、食品的好办法啊。人民心理怎么想,嘴里就怎么说,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能堵他们的嘴呢?如果堵他们的嘴,那么,跟随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周厉王不听劝告。从此,都城里的人没有一个敢讲话。过了三年,人们便把他赶到彘地去了。
有没有周厉王止谤的原文及翻译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曚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选自《国语·周语上》 译文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召公说:“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通畅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近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致违背情理。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物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在考虑成熟之后自然就表现在言谈中,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周厉王不听。从此以后,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27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