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吕氏春秋·本生》原文及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6 02:32:22

《吕氏春秋·本生》原文及赏析本生 《吕氏春秋》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夫水之性清,土者抇之,故不得清。人之性寿,物者抇之,故不得寿。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今世之人,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不知轻重,则重者为轻,轻者为重矣。若此,则每动无不败。以此为君,悖;以此为臣,乱;以此为子,狂。三者国有一焉,无幸必亡。

今有声于此,耳听之必慊已,听之则使人聋,必弗听。有色于此,目视之必慊已,视之则使人盲,必弗视。有味于此,口食之必慊已,食之则使人瘖,必弗食。是故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世之贵富者,其于声色滋味也,多惑者。日夜求,幸而得之则遁焉。遁焉,性恶得不伤?

万人操弓,共射其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蹙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则此论之不可不察也。

〔注释〕 撄: 触犯。

穋(gǔ): 搅浑。

慊: 同“惬”,惬意。

瘖: 通“喑”,哑。

遁: 同“循”,放纵不能自禁。

恶(wū): 何,哪里。

招: 箭靶。

章章: 繁盛的样子。

便: 利。

制: 裁断,控制。

臭: 同“嗅”,闻。

惛: 通“闷”,忧郁。

辇(niǎn): 乘辇。

佚: 通“逸”,安乐。

招蹙之机: 导致颠覆之端。蹙,急促,紧迫。

强: 这里指满足食欲。

靡曼皓齿: 指美色靡曼,皮肤;皓,洁白。

郑卫之音: 指乱世之音。

(张 静)

〔鉴赏〕 此文是《吕氏春秋·孟春纪》中的一篇。“孟”是每一季度的第一个月。早春时节,万物开始生发萌动,显示其勃勃生机和顽强的生命力。因而此时以“生”为论题。本文是《吕氏春秋》正文的第一篇,它开宗明义,表述此书的基本观念: 生。“本生”就是以生命为根本,此文论述保养生命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原则。

文章首先提出“全生”是国家政治的最高使命,指出:“立官者所以全生也。”所谓“全生”其意义不仅是指保全、养育生命,纵览全文可见它的更重要的内涵是让生命的意义获得充分、完全的实现。文章规定这应该是治理国家的人的最高职责。在帝制时代,天子的关切决定了整个国家人们社会活动的根本方向,因此文章中“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一语实际上表达了作者这样一种思想: 维护个人生命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使人性得到全面的实现应该被置于高于一切价值的地位,应该成为文化的最高目标,而国家的政治之是非得失应该以这种全生的观念来加以衡量。根据这一观念作者指责当时的统治者“多官而反以害生”,这就揭露了专制主义政治的不人道,否定了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可见文章第一段文字虽然不多,却具有丰富的含义,表明它不是单纯讲养生之道,实际上内含重要的思想意义,具有政治上的批判性。

本文在提出了全生的思想之后进一步规定了全生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全天养性。所谓“天”是指自然,“性”是指生命的本质属性,指人性。全天养性要求保养和全面地实现人的自然本性。此文作者不是只从人体的某些部分的状态、不是只从生理学上来观察、体认生命,他已经把生命视为由躯体各个部分、由人的生理、心理、精神等各种因素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由其内在的自然本性所支配。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哲人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所达到的高度。在作者看来,无论是对于生命的生存和健康,还是从生命的价值的实现来说,全天养性都是根本,它保证了人的自然的和精神的生命力。因为天全不仅“神和矣,目明矣,耳听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而且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以至于成为“全德之人”。作者在这里虽然没有从逻辑上论证“全天”何以必然导致“全德”,但是,人们可以从《庄子》和《吕氏春秋》全书等典籍找到其立论的根据。

从道家哲学可知,全天养性既要求尊重生命生存和发展的规律性和身体健康的客观的法则,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又要致力于维护个人的人身自由和精神自由,摆脱物欲、习见、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制度对人的束缚。《本生》对生的观念的论述正是以这一哲学为基础的。

人们都知道生命的可贵,但常常不知爱惜它,自我摧残生理上和精神上的生命力,文章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作者认为这是由于世人不懂得全天养性的道理,把生命的目的归为物质享受。文章强调过度的物欲是与人的自然本性的倾向相对立的。难能可贵的是,《本生》在论述全天养性的重要性时,不像中世纪的基督教和佛教,没有把它与人的合理的物质需要对立起来。它肯定物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声色滋味”有利于性。不过,它着重指明过度的物质享受会伤身害性。作者以振聋发聩的语言指出无节制的追求感官之欲造成“三患”: 出车入辇是“招蹙之机”,肥肉美酒是“烂肠之食”,“靡曼皓齿”是“伐性之斧”。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可以促使沉溺于声色滋味而不能自拔的人觉醒。三患之说虽然没有科学上的说明,但却是哲学思维、生活的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即使在现代社会也不失其警世之作用。它表达的富贵反为富贵所害的理念反映了作者辩证的思维方式,永远可以作为人们生活的指南。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 《吕氏春秋》虽然主要探讨选贤任能、治国安邦的政治、经济问题,但其中有不少篇章如《尽数》、《重己》、《贵生》、《情欲》、《达郁》等专门讨论有关养生的内容,其养生思想,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吧!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1】 (原文)

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

(1);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

(2),此官之所自立也

(3);立官者以全生也

(4)。今世之惑主

(5),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谓立之矣

(6)。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

(注释)

(1)樱:触犯,戾。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樱之谓天子:是说能够保养天所创造的生物而不是去触犯它(生物),这样的人称他为天子。

(2)全天:指保全生命;故:事。天子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是说天子的一举一动,都是以顺应天性而为其事的。

(3)此官之所自立也:是说这也是他能自立为天子的原因。官:官吏之官;自:从也。

(4)立官者以全生也:生,指生命。本句意谓:能够立而为官的人,是重视全生的。

(5)惑主:指糊涂的君主。

(6)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矣:是说虽多立官职,然而不听使令,反致亡国而伤己之生命。

(7)则亦失所为修之矣:高诱注曰:“若秦筑长城以备患。不知长城之所以自亡也,亦失其所谓修兵之法也。”

(按语)

本段原文节选自《本生》篇,所谓本生,即把保全生命作为根本。认为外物既可以养生,又可以伤生,而保全生命的办法在于重生轻物,不应当本末倒置。此篇是吕不韦“取利舍害”思想集中体现的篇章,只有从观念上分清外物与生命孰轻孰重,这样在行动上就能做到“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

(原文)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1),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目蔑)(2)为聋;处目则为挶(3)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4);处腹则为张为府(5);处足则为瘘为蹶。

轻水(6)所多秃与瘿人,重水(7)所多尰与蹶人(8),甘水(9)所多好与美人,辛水(10)所多疽与痤人(11),苦水(12)所多尫与伛人(13)。

——《吕氏春秋·尽数》

(注释)

(1)蝼(lou楼):蝼蛄,一种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比喻为虫蛀。

(2)挶(ju局):耳闭塞失聪之疾。

(3)(目蔑)(mi,蔑):眼病,目不明。

(4)鼽(qiu囚)窒:鼻塞。

(5)为张为府:张,指张开,引申为扩张,即腹胀。府,指腹部跳动。

(6)轻水:指雨露等质轻之水。

(7)重水:指井水、泉水等质重之水。

(8)尰(zhong踵)蹶:足肿曰尰,足不能行走曰蹶。

(9)甘水:指山溪、清泉之水。

(10)辛水:指酒泉之水。

(11)疽:痈疽。痤,疖子。

(12)苦水:指盐碱地之水。

(13)尫(wang汪):胸部突起之病。伛:伛楼,驼背。

(按语)

本段原文论述了郁则为病。动可延寿的重要观点,认为“郁”是万病之源,只有“达郁”(排除壅塞,使其通达)才能延年益寿。此外,原文还告诉我们,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吕氏春秋文言文翻译【2】 【原文】

利不可两,忠不可兼。不去小利则大利不得,不去小忠则大忠不至。故小利,大利之残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圣人去小取大。

昔荆龚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荆师败,龚王伤。临战,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①阳谷操黍酒而进之。子反受而饮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以醉。战既罢,龚王欲复战而谋。使召司马子反,子反辞以心疾。龚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忘荆国之社稷,而不恤吾众也。”于是罢师去之。斩司马子反以为戮。竖阳谷之进酒也,非以醉子反也,其心以忠也,而适杀之。故曰:小忠,大忠之贼也。

昔者晋献公使荀息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②赂虞公,以假道于虞而伐虢。虞公滥于宝与马而欲许之,宫之奇谏曰:“不可许也。先人有言曰:‘唇竭而齿寒。’夫虢之不亡也,恃虞;虞之不亡也,亦恃虢也。若假之道,则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奈何其假之道也?”虞公弗听,而假之道。荀息伐虢,克之。还反伐虞,又克之。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故曰:小利。大利之残也。

中山之国有套繇者,智伯欲攻之而无道也。为铸大钟,方车二轨以遗之。套繇之君将斩岸堙溪以迎钟。赤章蔓枝谏曰:“夫智伯之为人也,贪而无信,必欲攻我而无道也,故为大钟,方车二轨以遗君。君因斩岸堙溪以迎钟,师必随之。”弗听,有顷,谏之。君曰:“大国为欢,而子逆之,不祥,子释之。”赤章蔓枝曰:“为人臣不忠贞,罪也;忠贞不用,远身可也。”断毂而行,至卫七日厹而繇亡。

昌国君将五国之兵以攻齐。齐使触子将,以迎天下之兵于济上。齐王欲战,使人赴触子,耻而訾之曰:“不战,必划③若类,掘若垄。”触予苦之欲齐军败于是以天下兵战战合击金而却之卒北天下兵乘之。触子因以一乘去,莫知其所,不闻其声。达子又帅其余卒军于秦周,无以赏,使人请金于齐王。齐王怒曰:“若残竖子之类,恶能给若金?”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国,相与争金甚多。此贪于小利以失大利者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权勋》)

[注]①竖:童仆。②垂棘之璧:垂棘产的美玉;屈产之乘:屈邑产的良马。③划:灭除。

【译文】

利不可两得,忠不可兼备。不抛弃小利,大利就不能得到,不抛弃小忠,大忠就不能实现。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小忠,是大忠的祸害。圣人抛弃小的,选取大的。

从前荆龚王与晋厉公在鄢陵作战,楚军失败了,龚王受了伤。当初,战斗即将开始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找水喝,童仆阳谷拿着黍子酿的酒送给他。司马子反接过来喝了下去。司马子反为人酷爱喝酒,他觉得酒味甜美,喝起来口不能自止,因此喝醉了。战斗停下来以后,荆龚王想重新作战要商讨对策。派人去叫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心痛没有去。龚王乘车前去看望他,进入军帐中,闻到酒味就回去了。荆龚王说:“今天的战斗,能依靠的就是司马了。可是司马又醉成这样,他这是忘记了楚国的社稷,不担忧我们大家啊。”于是收兵离去,并斩杀司马子反,将他暴尸示众。童仆阳谷献上酒,不是借此把子反灌醉,他心里认为这是忠心,却恰好害了子反。所以说:小忠,是大忠的祸害。

从前,晋献公派荀息用垂棘产的美玉和屈邑产的良马(作为礼物)贿赂虞公,来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公贪图宝玉和骏马想要答应荀息。宫之奇劝谏说:“不可以答应啊。古人有句话说:‘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虞国;虞国不被灭亡,靠的是有虢国啊。如果借路给晋国,那么虢国早晨灭亡,虞国晚上也就会跟着灭亡了。怎么能借路给晋国呢?”虞公不听,把路借给了晋国。荀息(带兵)攻打虢国,战胜了虢国。返回的时候攻打虞国,又战胜了虞国。荀息拿着玉壁牵着骏马回来向晋献公禀报。晋献公高兴地说:“玉璧还是原来的样子,只是马的牙齿稍微长了一点。”所以说:小利,是大利的祸害。

中山诸国有个厹繇(qiúyóu)国,智伯想攻占它,却(苦于)没有(带兵进攻)的道路。就给厹繇国铸造了一个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大钟送给他们的国君。厹繇的国君就想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赤章蔓枝劝谏说:“智伯为人贪婪而且不守信用,一定是他想攻打我们但是没有进军的道路,所以铸造了大钟,用两辆并排的车装载着来送给您。您于是削平高地填平溪谷来迎接大钟,(如果这样)智伯的军队必定跟随着到来。”厹繇国君不听,过了一会,赤章蔓枝再次劝谏。厹繇国君说:“大国跟我们交好,你却拒绝人家,这不吉祥,你不要再说了。”赤章蔓枝说:“做臣子的对国君不忠诚坚贞,是罪过;忠诚而坚贞却不被采纳,脱身远离国君就可以了。”于是,他砍掉车轴两端(表示与厹繇国君断绝关系)就走了,到了卫国七天,厹繇国就灭亡了。

昌国君率领五国的军队来攻打齐国。齐国派触子为将,在济水边迎击各诸侯国的军队。齐王想开战,派人到触子那里去,羞辱并且斥责他说:“不开战,我一定灭掉你的族类,挖掉你的祖坟!”触子感到很痛苦,想让齐军战败,于是跟各诸侯国的军队开战。双方刚一交战,触子就鸣金要齐军撤退。齐军败逃,诸侯军追击齐军。触子趁机凭靠一辆兵车离开了,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也听不到他的音讯。(齐军另一位将领)达子又率领残兵驻扎在秦周,没有东西赏赐士卒,就派人向齐王请求金钱,齐王非常生气地说:“你们这些残存下来愚弱无能的家伙,怎么能给你们金钱?”齐军与燕国人交战,被打得大败,达子战死了,齐王逃到了莒。燕国人追赶败逃的齐兵进入齐国国都,你争我夺抢了很多金钱。这是贪图小利因而丧失了大利啊!

吕氏春秋-本生最初创造出生命的是天,养育生命并使它成长的是人。能够保养上天创造的生命而不摧残它,这样的人称作天子。天子一举一动都是把保全生命作为要务的。这是职官设立的来由。设立职官,正是用以保全生命啊。如今世上糊涂的君主,大量设立官职却反而因此妨害生命,这就失去了设立官职的本来意义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27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