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小山《招隐士》原文_译文_赏析作者:淮南小山
【原文】: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yǎn jiǎn)连蜷(quán)兮枝相缭。山气宠(lóng zōng)兮石嵯峨(cuó é),溪谷崭(chán)岩兮水曾(céng)波。猿狖(yòu)群啸兮虎豹嗥(háo),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huì gū)鸣兮啾啾(jiū)。
坱(yāng)兮轧(yà)山曲嶙(fú),心淹留兮恫(dòng)慌忽。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崟(qīn yín)碕(qí yì)兮,硱磳(jūn zēng)瑰硊(kuǐ wēi)。树轮相纠兮,林木茇骫(bá wěi)。青莎(suō)杂树兮,薠(fán)草靃(suí)靡。白鹿麏麚(jūn jiā)兮,或腾或倚。状貌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译文】:桂树丛生在山地的清幽之处,树枝弯曲缠绕在一起。山中云气聚结弥漫,岩石险峻巍峨,峭壁高耸,溪水泛起层层波澜。猿猴一同悲啼,虎豹也在吼叫,它们攀援桂枝,栖息在上边。王孙游览深山乐而不返,春天的青草已是十分繁茂。时值年末,心中烦乱,只听得蟪蛄一声连一声的哀鸣。
山势曲折,云雾浓厚,想留山中又犹豫不定。行经虎豹巢穴忧疑恐惧,攀升茂盛的林木之上心还在战栗。山石奇形怪状,错落险峻,树木枝叶扶疏,盘根错节。杂草丛生,随风披靡,白鹿獐子有的跳跃,有的休息。鹿角高扬耸立,皮毛光滑柔润。猕猴和熊罴,思慕同类而伤悲。
攀缘桂枝姑且淹留,虎豹恶斗熊罴咆哮,禽兽闻声丧胆而离了群。王孙啊你快快回来,那山里啊不可以久留!
【评介】:首先认定《招隐士》的作者为淮南小山的是汉代王逸。而梁萧统在《文选》中又把《招隐士》归到刘安名下。关于《招隐士》的主旨意图,论者亦有争议。王逸《楚辞章句》说:“《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摹其德而为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小山之徒,闵伤屈原,又怪其文,升天乘云,役使百神,似若仙者,虽身沉没,名德显闻,与隐处山泽无异。故作《招隐士》之歌,以彰其志也。”概言之,王逸认为《招隐士》是淮南小山“闵伤屈原”,以“彰其志”而作。朱熹也说:“《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淮南王好古爱士,招致宾客,客有八公之徒,分造词赋,以类相从,或称‘大山’,或称‘小山’,如《诗》之有‘大、小雅’焉。此篇视汉诸作最为高古,说者以为亦托意以招屈原也。”(《楚辞集注》)认为《招隐士》是“招屈原”之作,承袭了王逸的说法。但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右古辞:‘淮南王,自言尊。’淮南小山所作也。旧说汉淮南王安服食求仙,遍礼方士,遂与八公相携俱去,莫知所适。小山之徒,思恋不已,乃作《淮南王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引崔豹《古今注》曰:《淮南王》,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淮南王服食求仙,遍礼方士,遂与八公相携俱去,莫知所往。小山之徒,思恋不已,乃作《淮南王》曲焉。”可知吴兢、崔豹、郭茂倩的看法趋于一致,即认为淮南小山为思恋淮南王而作。近人金秬香《汉代辞赋之发达》一文,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论说:“小山《招隐》,何为而作也?详其词意,当是武帝猜忌骨肉,适淮南王入朝,小山之徒,知谗衅已深,祸变将及,乃作此以劝王亟谋返国之作。”限于史料缺乏,难以评定上述诸说孰优孰劣,大可不必妄加评议。《招隐士》之“隐士”作为一个文学形象符号,可以视为被统治阶级排斥而不受重用的隐居贤士。
这位隐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品回避了正面的铺叙。根据楚辞的“芳草、美人”传统,赋的开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可以看作是对“隐士”崇高美德的一种象征性的描写。整篇作品几乎着意渲染的只是隐士生活的山中环境的险恶,未写其它,而深层意蕴却从环境描述中隐隐透出。这是一个幽暗的山林:“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这里山石错落突兀,巍然高耸:“嵚岑碕兮,硱磳磈硊。”这里树木纠结、野草丛生:“树轮相纠兮,林木茇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这里猛兽出没:“猿狖群啸兮虎豹嗥”,“罔兮汤,憭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慄。”置身在这种幽暗、阴森的荒山野林之中,谁能不感到恐怖、畏惧而毛骨悚然?故有文末的“招隐士”的呼唤:“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可谓画龙点睛,发人深思。这位隐士的“不归”既然已使人忧虑,不能不发出“归来”的呼喊,那么,这位隐士的令人敬重、使人思念则是不言而喻的了。可是,为什么跑到那个“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的山里隐居起来呢?答曰:黑暗社会使然,统治阶级使然。不难看出,作者有明确的褒贬、爱憎倾向,他对隐居贤士的敬佩和对统治者的斥责,通过山中环境的铺叙而巧妙流露出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足以驰骋想象的“艺术空筐”。赋有“夷”“险”二境,《湘夫人》等赋属“夷”境,《招隐士》便是以“险”境而著称,所以刘熙载《艺概》说:“读《楚辞·湘君》、《湘夫人》,便觉有逍遥容与之情;读《招隐士》,便觉有罔沕憭栗之意。”“诗人之优柔,骚人之清深,后来难并矣。惟奇倔一境,虽亦《诗》《骚》之变,而尚有可广。此淮南《招隐士》所以作与?”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是《招隐士》的佳句。春草萋萋,既有岁月流驶之感,又含春光正好之意。前者抒吐王孙许久不归的慨叹,后者表达对王孙归来的企盼。可谓“寻常春草,略加咏叹,一往情深。”(《孙评文选》卷三)后来,陆机诗曰:“芳草久已茂,佳人竟不归”;谢朓诗曰:“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王维诗曰:“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皆从《招隐士》点化而来,其影响之深远,于此可见一斑。
淮南小山《招隐士》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淮南小山:招隐士
淮南小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塽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僚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骩。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篇作品为淮南小山所作,但据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说,淮南小山并不是一个人,而是淮南王刘安宾客的总称,也就是说,本文是由集体创作而成。所谓“招隐士”,究竟招的是谁?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招的是屈原,屈原虽投汨罗江而殁,然其声名德行显闻于世,与隐居山泽无异,故作此文,以章其志。一说招的是刘安,因刘安常到长安见汉帝,而朝中情况复杂险恶,宾客们怕他遇害,所以希望他不要在朝中久留。从作品的内容看,这两种说法均属牵强,它只是泛招隐居山泽之士归来,并不特指某人或带有象征寓意。
全文可分为两大段。从开头到“蟪蛄鸣兮啾啾”为第一大段,主要描写隐士所处的山中景物及表示自己对隐士的思念。开头六句,通过桂树茂密、云气郁蓊、山石高耸、溪谷险峻、水流迅疾、野兽吼叫的描绘,勾勒出一幅幽深险阻的山谷景象。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是深有用意的。桂树,南方之珍木。其枝甘辛而香烈,非深山邃谷不生,故君子常以此比德而乐游其下。然幽深险阻之地,非君子之所处;猿狖虎豹之兽,更非君子之所偶。因而,山中不可淹留之意已於写景中微微透出。接下去,“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呜兮啾啾”四句,转入招者之情的描写。王孙,指隐士,秦汉以上,士多王侯之裔,故有是称。蟪蛄,即寒螀,是一种蝉,夏秋时鸣。这几句意思是说,王孙在山中淹留不出,令人从春到秋直至岁末,一直深切地思念他。
第二大段从“坱兮轧”起至全文结束,极言山中不可淹留之状,以此劝王孙早日归来。作者先以七句总述山中境况,说山路崎岖,山势高险,景色虽幽峻,但久处其中便会心神迷乱,再加上草丛深林,虎豹巢穴,更使孤游者目困心怵,颤颤自栗。接下去,分四个方面具体描述山中险幽之状。“嵚岑碕礒兮,碅磳磈硊”,是从山势写;“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骩”,是从树木写;“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是从杂草写;“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漇漇”,是从禽兽写。写山势,则绝壁巉岏,如坠而压然;写树木,则交错纠结,如森寒相迫;写杂草,则凌杂覆道,径路难行;写禽兽,则走住异趋,形状奇殊。然后以野兽为喻,劝隐士下山。“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以下五句,包括两层意思,前一层说即是猿猴熊罴也会因离群而悲鸣,故王孙孤处山中,必有人间之想。后一层说山上虎豹相斗,熊罴咆哮,禽兽惊骇失群。最后顺势而下,道出:“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篇《招隐士》在艺术上有很多独到之处。首先是描写景物鲜明生动。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选择了景物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加以描绘,因此,虽只寥寥几笔,形象却栩栩如生。如“坱兮轧”这一段中描写的山势、树木、杂草、禽兽,在眼前就会浮现出高山崔巍、树木繁茂、杂草遍地、猛兽争食的画面。其次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品的大部分是写景,抒情的笔墨极少,但无不感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其原因在于采用了不正面抒情而让感情由景物中自然透露出来的手法。如写隐士居处,作者致力于山势险峻,岩石倾危,杂草丛生,群 *** 鸣等情景的描绘与气氛的渲染,从而传达出山中不可久留之意及招者迫切之情。这种在写景中渗透着作者感情的表现方法,使得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令人有无穷回味。再次是语句配合感情而富有变化。全文从三字句到八字句,错综交杂,字句的变化完全是顺着感情的变化而进行的。如第一段前六句描写山中之景,用的是八字句,因而显得非常舒缓,而到“王孙游兮不归”四句抒情时,便用六字句,语句显得短促,从而配合了怀思之切,招贤之急的气氛。又如第二段写山石险峻等情景,则以短句为主,因而词气紧凑,节奏急促,充分表达了山中不可久留的感 *** 彩。这种通过语句的长短来加强感情的起伏变化,正是作者艺术匠心的充分体现。朱熹指出:“此篇视汉诸作,最为高古。(《楚辞集注》)王夫之指出:“其可以类附《离骚》之后者,以音节局度,浏漓昂激,绍楚辞之余韵,非他词赋之比,虽志事各殊,自可嗣音屈宋。”(《楚辞通释》)可见历来评价之高。
最后还应指出,这篇文章题为《招隐士》,写殷盼隐士归来之情,说明自古以来就有一批志行高洁、超然于世俗之外的知识分子,不愿竞逐官场,同流合污,而隐遁于山林岩穴之中。他们有着强烈的山水意识、山水感情,“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蒲芬艾荣”,山林之乐与庙堂之乐在他们看来,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人生、两种情趣。他们这种近自然而远世俗的思想行为和生活风尚,始终受到人们的敬重,视为高尚之士、峻洁之行,所以历代统治者都企求征召隐士以美朝政。但是,真正的隐士宁肯老死于林泉之下,自甘清贫,也不愿入朝为官,供帝王役使。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的陶渊明便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毫无疑问,他们的志节在深化山水意识,促进人与自然的融合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所以,从山水旅游文学的角度鉴赏这篇文章,可以启发我们对隐栖之士的理解,加深人与自然密切相关的认识。
淮南小山原文_翻译及赏析西汉淮南王刘安的一部分门客的共称。今仅存辞赋《招隐士》 1篇。《汉书·艺文志》着录“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招隐士》当是其中仅存的1篇。此篇始见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题为淮南小山作,然而萧统《文选》则题刘安作。关于文章写作的背景,说法也不一。王逸说是小山之徒“闵伤屈原”之作,王夫之《楚辞通释》说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召致山谷潜伏之士”而作,而不少研究者则以为是淮南小山思念淮南王的作品。 淮南小山生平关于淮南小山,最早见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称: 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 ,或称 大山 ,…… 近世学者多以为类似现在的集体笔名。
淮南小山的诗文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丛薄深林兮,人上栗。嵚岑埼礒兮,碅磳磈硊;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状貌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漇。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攀援桂枝兮聊淹留。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两汉·淮南小山《招隐士》招隐士
两汉淮南小山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山气巄嵷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曾波。
猿狖群啸兮虎豹嗥,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
坱兮轧,山曲岪,心淹留兮恫慌忽。
罔兮沕,憭兮栗,虎豹穴。
丛薄深林兮,人上栗。
嵚岑埼礒兮,碅磳磈硊;
树轮相纠兮,林木茷骫。
青莎杂树兮,薠草靃靡;
白鹿麏麚兮,或腾或倚。
状貌崟崟兮峨峨,凄凄兮漇漇。
猕猴兮熊罴,慕类兮以悲;
攀援桂枝兮聊淹留。
虎豹斗兮熊罴咆,禽兽骇兮亡其曹。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楚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26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