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辞类纂《汉高帝十一年求贤诏》全文汉高帝十一年求贤诏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年老癃病,勿遣。
古文辞推荐(转载存档)文孤子按:
见到过不少推荐文目,这篇最齐全,名为130篇,其实也有可商榷之处,如辞赋类25篇可去掉屈原《九章》9篇,余16篇。另哀祭类14篇,可去掉屈原《九歌》10篇,余4篇,稍嫌单薄。这样算下来,实有111篇。
选书选文,本为一家之言,自斟酌之。不盲从,读自己喜爱之文,不亦善乎!
为初学古诗文的朋友推荐一百三十篇古文辞,时常玩习,文言撰作必能驾轻就熟,于桐城笔意亦或能略涉。文体分类皆依清姚鼐《古文辞类纂》,篇目亦多出于此。
一、论辨类(16篇)
贾谊《过秦论上》
韩愈《原毁》
韩愈《原道》
韩愈《讳辩》
韩愈《获麟解》
韩愈《师说》
韩愈《争臣论》
韩愈《杂说一》
韩愈《杂说四》
柳宗元《桐叶封弟辩》
欧阳修《朋党论》
苏洵《管仲论》
苏轼《留侯论》
苏轼《贾谊论》
苏轼《晁错论》
苏辙《六国论》
二、序跋类(10篇)
司马迁《秦楚之际月表序》
司马迁《高祖功臣侯年表序》
司马迁《外戚世家序》
王羲之《兰亭集序》
王勃《滕王阁序》
柳宗元《愚溪诗序》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论》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三、奏议类(13篇)
《石碏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宫之奇谏假道》
《召公谏厉王止谤》
《张仪司马错议伐蜀》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论积贮疏》
晁错《论贵粟疏》
司马相如《谏猎书》
诸葛亮《前出师表》
诸葛亮《后出师表》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柳宗元《驳复仇议》
四、书说类(22篇)
《王孙满对楚子》
《吕相绝秦》
《子产不毁乡校》
《范睢说秦昭王》
《乐毅报燕惠王书》
《鲁仲连说辛垣衍》
《触詟说赵太后》
李陵《答苏武书》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马援《诫兄子严敦书》
李密《陈情表》
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孔稚圭《北山移文》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书》
韩愈《与陈给事书》
韩愈《答李翊书》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五、赠序类(8篇)
韩愈《送董邵南序》
韩愈《送孟东野序》
韩愈《送杨少尹序》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韩愈《送石处士序》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欧阳修《送杨寘序》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六、诏令类(2篇)
《汉高帝十一年求贤诏》
《汉武帝元封五年求茂材异等诏》
七、传状类(3篇)
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苏轼《方山子传》
八、碑志类(2篇)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欧阳修《泷冈阡表》
九、杂记类(11篇)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范仲淹《岳阳楼记》
欧阳修《丰乐亭记》
欧阳修《醉翁亭记》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
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苏轼《石钟山记》
苏轼《超然台记》
苏轼《喜雨亭记》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十、箴铭类(2篇)
扬雄《酒箴》
刘禹锡《陋室铭》
十一、颂赞类(2篇)
刘伶《酒德颂》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十二、辞赋类(25篇)
屈原《离骚》
屈原《九章惜诵》
屈原《九章涉江》
屈原《九章哀郢》
屈原《九章抽思》
屈原《九章怀沙》
屈原《九章橘颂》
屈原《九章悲回风》
屈原《九章思美人》
屈原《九章惜往日》
屈原《卜居》
屈原《渔父》
宋玉《对楚王问》
扬雄《解嘲》
王粲《登楼赋》
曹植《洛神赋》
陆机《文赋》
陶渊明《归去来辞》
鲍照《芜城赋》
江淹《别赋》
江淹《恨赋》
韩愈《进学解》
杜牧《阿房宫赋》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后赤壁赋》
十三、哀祭类(14篇)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
屈原《九歌云中君》
屈原《九歌湘君》
屈原《九歌湘夫人》
屈原《九歌大司命》
屈原《九歌少司命》
屈原《九歌东君》
屈原《九歌河伯》
屈原《九歌山鬼》
屈原《九歌国殇》
贾谊《吊屈原赋》
李华《吊古战场文》
韩愈《祭十二郎文》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关于刘彻的诏书与文辞 来自《秦汉诏书与中央集权研究》
看到有人形容我彻的文才的时候用了“儒雅风流”四个字。嗯,甚得我心。
首先,西汉诏书的整体评价都很高。
*“西汉前期的皇帝诏书流露了皇帝本身的气质、风格。”
高祖质朴多江湖气、文帝多谦退敬畏之词;武帝嘛,大气磅礴 辞意兼美;(不是我自己吹的),开始形成以儒雅为特征的艺术风格。
*在诏书中引用儒家经典的习惯始自汉武。比如册立卫子夫为皇后的诏书,就引用了《周易》《逸诗》(通其变,使民不倦等)。
(嗯……在诏令引用经文方面,武帝以后的皇帝基本上都如此效仿,除了他亲儿子刘弗陵。
书上对此的解释是汉昭帝还小,对于经书的引用还没有到融会贯通信手拈来的地步。)
eg:
册立三王的诏书就是刘彻自己起草,完全模拟《尚书》训诰的格式、腔调。齐王策中的“唯命不于常”完全取自《周书 康诰》,广陵王策中的“三代要服,不及以政”之“要服”也采自《尚书 禹贡》,这三封诏书估计花了刘彻很多心思,刘勰说这三条“选言宏奥”“文同训典”,也有人云“ 其文模拟训诰,非汉时通行氏也 ”。
齐王: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闳为齐王。曰:于戏,小子闳,受兹青社!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世为汉藩辅。于戏念哉!恭朕之诏,惟命不于常。人之好德,克明显光,义之不图,俾君子怠。悉尔心,允执其中,天禄永终。厥有不臧,乃凶于而国,害尔躬。于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
燕王: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旦为燕王。旦:于戏,小子旦,受兹玄社!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北土,世为汉藩辅。于戏!荤粥氏老兽心,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于戏!朕命将率徂征厥罪,万夫长,千夫长,三十有二君皆来,降期奔师。荤粥徙域,北州以绥。悉尔心,毋作怨,毋俷德。毋乃废备。非教士不得从征。于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
广陵王:
“维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御史大夫汤庙立子胥为广陵王。曰:于戏,小子胥,受兹赤社!朕承祖考,维稽古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为汉藩辅。古人有言曰:‘在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杨州保疆,三代要服,不及以政。’于戏!悉尔心,战战兢兢,乃惠乃顺,毋侗好轶,毋迩宵人,维法维则。《书》云:‘臣不作威,不作福,靡有后羞。’于戏,保国艾民,可不敬与!王其戒之。”
既然说到了三个娃,我就啰嗦一下……
看这个用心程度,刘彻绝对是不会不喜欢他那三个娃的。对他们的喜爱肯定及不上长子刘据,也还是对他的仨宝宝还是寄予了美好的期望,毕竟是自己的崽。
武帝封三王,保护刘据的太子地位,一开始就叫他们分清长幼,一来是出于对于太子的喜爱、对卫氏的维护,二来也是因为他是一个很成熟的政治家,并且是一个感情非常鲜明的政治家,尽全力保护自己属意的太子地位无虞是符合他一向的行事风格的。
他早早地就让他们明确自己的“臣属”地位,像每封诏书里都提到的“世为汉藩辅”。
*《求贤诏》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驰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县,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也载在《古文观止》里,私心放上来。
*一个早期给刘安的。
“使中大夫玉上书言事,闻之。朕奉先帝之休德,夙兴夜寐,明不能烛,重以不德是以比年凶菑害众。夫以眇眇之身,讬于王侯之上,内有饥寒之民,南夷相攘,使边骚然不安,朕甚惧焉。今王深惟重虑,明太平以弼朕失,称三代至盛,际天接地,人迹所及,咸尽宾服,藐然甚惭。嘉王之意,靡有所终,使中大夫助谕朕意,告王越事。”
文采斐然儒雅谦逊,但是表象之下都在提醒着叔叔:老子承天受命是正统;天灾人祸是我的错,我认,别推给“天人感应”;同时狠狠地用战果打了刘安的脸 o(* ̄︶ ̄*)o
四十多的刘安和二十多的刘彻在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面皮下展开的一次试探或者说交锋↑
#
刘彻被收录进《古文辞类纂》的文字有《汉武帝悼李夫人赋》(哀祭类);《秋风辞》《瓠子歌》(辞赋类);
《元朔元年议不举孝廉者罪诏》《元狩二年报李广诏》《元狩六年封齐王策》《封燕王策》《封广陵王策》《元鼎六年敕责杨仆书》《赐严助书》《元封五年求贤良诏》(诏令类)
*放一下很美的《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李夫人赋》虽然很多乱码←_←不妨碍我同样觉得它轻灵浪漫又哀伤
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
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去彼昭昭,就冥冥兮。既不新宫,不复故庭兮。
惜蕃华之未央。
以上仅代表我看得懂,不代表这几句最好(T_T)
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253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