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桥记作者:张孟邻【本书体例】
韩邦庆
韩邦庆(1856——1894),字子云,号太仙,又号“花也怜侬”,也署“大一山人”,江苏华亭(今属上海)人。清光绪贡生,后屡试不中。曾任上海《申报》编辑,并自办《海上奇书》文学杂志,开创报刊连载章回小说,每回自为始迄之先例。他又是吴语方言小说的开创者,长篇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为其主要作品。另有笔记小说集《太仙漫稿》,记叙当时见闻。
余友曹子甡(shēn伸)孙,自郾赴新郑,道经长葛之孝子桥。或曰:是和尚桥也。盖乾隆末年,里有郭孝子为和尚筑是桥云。
孝子幼丧父,母与某寺僧有私。孝子数几谏,母内自惭,然不能绝。孝子知母之不能绝僧也,阴禁不令通。僧故善媚,捧匜(yǐ仪)沃盥,惟母所欲,母亦昵事僧,无所不至。自绝僧后,母日思望,居不安,食不饱,寝以成疾。孝子惧,反招致僧以奉,而母始瘳。
里故郑地,溱洧环村北,阻僧所居寺。僧祈寒夜来,不免厉揭;既就孝子家宿,胫股若冰雪。母谓僧为已故,益痛惜之,自以腹烫贴令暖,齿震有声,闻于孝子。孝子曰:“吾之忍而出此者,凡所以为母也。今若此,不为之所,且得重疾。”于是鸠工作桥。“孝子桥”以是名。他村相谩者,乃曰:“和尚桥”。
既而母卒,孝子既哭而息,仰天叹曰:“吾之忍而出此者,凡所以为母也,母今死矣,吾将有以报吾父。”乃以讽经召僧。僧至,即灵前手刃之。首官请罪。官廉得情,拟流三年。呜呼!孝矣。
一说:“僧即孝子父,父故无赖,以事遣戍,祝发而逃。孝子请返初服,不许,然犹时归家信宿,孝子阴卫护焉。桥当孔道,名济众桥,孝子借其家财以筑之,非有他也。
(选自《太仙漫稿》)
我的朋友曹甡孙先生,从郾城去新郑,途中经过长葛的孝子桥。有人说这是“和尚桥”。约在乾隆末年,乡里有一位姓郭的孝子为和尚修造了这座桥,等等。
孝子幼年时父亲去世,母亲与某一寺院的和尚私通。孝子多次劝告母亲,母亲心里自感惭愧,可是又不能断绝私情。孝子知道母亲不能断绝,于是暗中禁止他们,不使他们来往。和尚向来善于献媚,常常捧着脸盆为母亲浇水洗手,母亲想什么他就干什么,母亲也亲密地对待和尚,照顾得无微不至。自从与和尚断绝来往后,母亲每日思念巴望,睡不安,吃不下,渐渐成了病。孝子害怕了,反而把和尚叫来,让他侍奉母亲,而母亲的病也才痊愈。
这乡村是古代郑国地方,溱河、洧河环绕着村子的北部。与和尚所住的寺院相阻隔。和尚在寒冷的夜晚来时,免不了要涉水过河,等到了孝子家,两腿已冻得如同冰雪一般。母亲认为和尚是为了自己才这样的,越发心痛、爱护他,用自己的肚子贴着和尚的腿,想使他暖和起来,自己冰得牙齿上下颤动格格直响,被孝子听到了。孝子说:“我之所以还容忍这种事,都是因为母亲啊。现在既然这样,不为他提供一个便道,母亲就将重新得病。”于是就纠合了工匠造了桥。“孝子桥”就因此而得名。别的村里有人对此诋毁谩骂,就称之为“和尚桥”。
后来母亲死了,孝子哭罢,对天叹道:“我之所以对出现这种情况尚能忍受,全是为了母亲啊。母亲现在死了,我将要有所行动来报答我的父亲了。”于是,就以诵经、超度亡灵的理由把和尚叫来。和尚到后,孝子就在母亲灵位之前亲手将和尚杀死,并向官府自首,请求惩处。官府查访了实情,按法判他流放三年。啊,孝子真是孝顺啊。
另有一种说法是,和尚就是孝子的父亲。其父原本是个无赖,因为惹了事情被遣送去服兵役,他却落发为僧,逃回来了。孝子请他还俗,他不同意,可是仍然经常回家住宿,孝子在暗中保护他。这座桥正在大路上,名叫济众桥。孝子用家中的财产建造了它,并没有其他的事情。
本篇小说刻划了一个被封建孝道思想扭曲了人格的孝子形象。
从表面上看,孝子对母亲真是够孝的。他允许了和尚与母亲的来往,而且为来往不便的和尚造了一座桥。好象为了母亲,可以无事不做。可是后来却亲手杀死和尚,而据他说,也是出于孝道。那么,都是为了孝,为什么前后行为如此判然不同呢?在这里,应该对孝子的“孝”,作一番辩析。
应该说,孝子的孝道,是同时对于父亲和母亲的。如果这是一个父母俱在的完整家庭,那么,孝子的孝道观念与对于父母的孝行是一致的,不会发生矛盾。但问题在于,父亲死后,母亲又与和尚发生了恋情,而且到了一旦斩断情思便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那么,出于孝,孝子自然要完全服从于母亲的要求,但这似乎悖背了对于父亲的孝。由于对母亲与对父亲的双重孝道无法调和,笃信封建孝道的孝子无法摆脱这一矛盾,以致引起心理的变态、性格乖张,最终导致人格的扭曲。
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到,母亲与和尚之间存在着正常的爱情关系,但在当时,这是违悖礼教对于妇女所要求的“节”、“烈”观念的。而且还是与应该排除于爱情世界之外的和尚有私情,这就更使当时社会难以容忍。所以,孝子一开始便对此持反对态度,只是出于对母亲的无条件服从,他只好“招僧以奉母”,甚至专门“鸠工作桥”,为和尚制造方便。然而,这些都不是出于对母亲爱情的理解,而是被迫之举。连他自己也说:“吾之忍而出此者,凡所以为母也”。一个“忍”字,已可见出孝子心态。
理解了这一点,便不难理解孝子后来的杀人行为了。事实上,孝子另一种孝道——对父亲的孝,也就是出于封建礼教而对母亲再次恋爱的不满——直存在,只是处于压抑状态。母亲一死,他感到再也没有任何挂碍了,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就杀了和尚,手段的卑鄙与残酷,正说明了他对和尚仇恨之深,内心所忍受的屈辱之烈。从孝子仰天长叹的话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两点,一是杀人行为完全出于对于父亲的孝,孝子终于以此捍卫了封建礼教;二是这个杀人计划已经蓄谋已久,一旦实现,孝子感到一种将要完成使命的快意。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孝子处于双重孝道的煎熬与折磨之中,心态与人格不得不发生畸变,最终导致了他先恭顺而后暴戾的行为。读完本篇后,我们感到,表现为孝道的封建礼教,不仅使和尚丧生,而且使孝子失去人性,变得疯狂、残酷,这不正印证了鲁迅先生“礼教吃人”那句老话了吗?!
和尚桥镇的历史传说和尚桥位于长葛市区东南部的清潩河上。和尚桥的名气,并非因为桥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论年代,并不久远,论结构,也是很一般的石拱桥,且并不建在大江大河上。它的名气,皆因附会到它身上的故事。这故事被人们概括为简练的一句联语:修浮桥为母行孝,杀和尚替父报仇。说某人之母与隔河而居的和尚有私情,和尚寒冬腊月涉水过河,触动此人孝心,他修桥为母行孝。其母去世后,他杀了和尚为父报仇。关于这座桥,民国十九年(1930年)《长葛县志》载:“在县西南15里(原县治在今老城镇),为邑冲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县蔡绍先创建,因昔有和尚募化,原名和尚桥。万历十年(1582年)乡民李惟臣,谢科募资重修于上流,改名济众桥,两旁石栏石荀俱用铁扣,有碑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县刘涛奉分宪沈公(沈全,江苏华亭县人,顺治进士,时任巡宪之职)捐俸倡众重修,建河伯庙于北岸,并建沈公祠,有碑记。”从这些记载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明万历十年之前,这座桥就叫“和尚桥”,是因为“和尚募化”而得名。万历十年后,改名的原因不得而知,想必那时已有了上述的附会,“乡民”感到不雅而改之。自改名迄今,已有400多年,知桥名曰:“济众”者甚少,反倒是“和尚桥”越叫越响,以至于后来京广铁路上所设的这一站站名就叫“和尚桥”,长葛市区近郊所设镇的镇名也叫“和尚桥”。其实,和尚募化而修桥,在过去是常见之事。据说,全国叫做“和尚桥”的桥有17座之多。这个附会的传说,究竟起自何地何时,恐怕很难考究。是因桥演义出来的故事,还是故事附会在桥上,这也很难说清。其实在封建社会里发生这样的故事,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那悲剧完全是一个社会的悲剧。长葛的和尚桥,只是许多普普通通的和尚桥中的一座,那故事也并非这座桥的“专利”。“和尚桥”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是因为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文现象。
关于桥的故事一、桥 名 的 由 来。 第一小组介绍:
地名命名——赵州桥
形状命名——钥匙桥(周庄)、宝带桥(苏州)
由传说故事命名——放生桥(上海朱家角)断桥(杭州西湖)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 莲花桥鹊桥
派两名同学讲述关于桥的故事,
a.当阳桥的故事,曹操统帅五十万大军杀气腾腾地直奔刘备驻地新野。当时,刘备手下的战将只有关羽、张飞和赵云,士兵不过三千人,难抵曹操大军。刘备打算率领部下逃到江陵,又不忍丢下百姓,于是只能日行十几里路。曹军追兵日行三百里,终在长坂坡追上刘军。刘备眷属失散,赵云几进曹军救出阿斗,但至当阳桥时却无力对付敌兵,幸好张飞出现,他怒喝三声,吓死曹将夏侯杰,使曹操也由疑到惊到怕,狼狈逃窜。京剧里有唱词:“当阳桥头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
b.洗耳桥相传尧要将天下传给许由,许由自命清高,认为听了这话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去河边洗耳,后来就在许由洗耳处,现在的河南汝州建了一座桥,定名为“洗耳桥”,。某地(为了不伤害到这个地方的人们,我就不再说具体地名了)有个和尚桥,它的由来是:一女亡夫后,与和尚通奸,和尚在河北岸,每次夜里来此寡妇家都要脱鞋淌水过河,寡妇就要为他暖脚,寡妇之子后来考取状元,回到家乡后,为了不让其母为和尚暖脚,修一桥,名为和尚桥。后来寡妇病故,其状元子杀和尚,人们问:你为何又修桥又杀和尚?他说:修桥是为母尽孝,杀和尚是替父报仇!张家界故事传说-----仙人桥的故事
据老一辈人说,仙人桥本来是没有的。大约元末明初时,土家族起义领袖向大坤在百仗峡战败后,便把义兵分作三路;一路由辅佐黄龙真人带领向泗南峪方向撤;二路由向大坤本人带领从索溪往神堂湾撤;第三路由金花小姐和陈强将军负责保护伤病员和部属,朝天子峰下的猴子坡撤。当兵至王爷洞时,一道深深的峡谷阻断了前进的道路。在这前元去路、后有追兵的情况下,陈强将军决定自己带兵抵敌,金花小姐留在后面照顾伤病员和部属。金花小姐劳累已极,竟然昏睡过去。梦见一个身着盔甲,腰挂长剑,手持一柄利斧的黑脸将军,气势汹汹地朝她猛劈下来,吓得金花小姐惊 醒过来。她揉揉惺松的睡眼,只见一块巨石稳稳当当地搭在面前的两座石峰之间,万丈深渊变成了通途。月光下,只见黑脸将军的长剑正掉在身边闪闪发光哩!金花小姐好不惊奇,她一边叫伤病员和部属马上从桥上撤走,一边拣起长剑朝蜂拥上来的官兵冲杀过去。长剑挥处,敌头纷纷落地。接着长剑又从手中挣出,变成了一条透
明的白蟒,白蟒身上的鳞甲又变成了无数条小蟒。大蟒带着小蟒,高昂着头,吐着红色的舌头,呼呼呼地向敌群冲去。吓得官兵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至今,有些老人还指着仙人桥西头观景台那亭亭玉立的少女石,说是金花小姐在观白蟒追击官兵。山下那条泛着鳞光的天子溪水,便是那长剑变成的。现在,天子山上的白蛇,就是那条白蟒的后代。而黑脸将军用利斧劈下的那块横卧两峰之间的巨石,就是现在的“仙人桥”。那齐崭崭的桥面上,似乎还留着刀劈的痕迹哩。
当阳桥前救赵云,喝退曹操百万军。
昔日里,后汉三国,桃园三结义。大爷姓刘名备,字玄德,家住大树晏(yan4)桑。
二爷姓关名羽,字云长,家住山西蒲州解凉县。三爷姓张名飞,字翼德,家住涿(zhuo1)州范阳郡。后续四弟姓赵名云,字子龙, 家住镇定府常山县,百战百胜,后封为常胜将军。
只皆因,长板坡前一场鏖战,那赵云单人独马,抵挡曹兵,砍倒大都旗两杆,夺槊(shuo4)三条,马落陷坑,堪堪废命。这时,曹操正在山头站立,见一穿白之小将,白盔白甲白旗号,坐骑白龙马,手使五钩神飞枪,真乃一员勇将。我孟德如得此将,大事可成 。心中可就有爱将之意。暗中有徐庶保定赵云,徐庶进曹营,一言未发,今见赵马落陷坑,堪堪废命。虽则问道:“丞相莫非有爱将之意?”曹操言道“正是”。徐庶言道;“休放冷箭,可能收服于 他”。曹操立时传令,令出山摇动,三军听分明,我宁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倘若一兵一将损伤赵 云之性命,我要八十三万人马,五十一员大将,全与赵云一人抵命。曹兵闻听,不敢前进,望而后退 。依仗那赵云实在英勇,杀了个七进七出,闯出重围。曹兵一见,岂能放走于他,在后边紧紧追赶。追到当阳,张飞赶到。高喊:“四弟莫要惊慌,某家在此,料也无妨。”放过赵云之人马,曹操赶到 ,不见赵云,见一黑脸之大汉。虽则问道:“他是何人?”夏侯渊言道“他乃张飞莽撞人”。曹操闻听,大吃一惊。想当初关公在白马坡斩颜良之时,曾对我言道,他有一三弟,在百万营中能取上将之魁首,如同探囊取物一般。今日一见,果然英勇。“撤去某家青罗伞盖,观看莽撞人武艺如何。”青罗伞盖撤下,只见张飞豹头环眼,面似刃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海下一部黑钢髯(ran2),犹如钢针,恰似铁线,压耳黑毫,抓笔相仿。头戴滨铁盔,二龙逗宝,赤金锁额。身穿大叶锁子连环甲,内衬皂罗 袍,足蹬虎头战靴,跨下马万里烟云兽。手持丈八蛇矛,站在桥头之上,咬牙切齿,大骂曹操听真:“今有你三爷在此,尔或攻或战,或争或斗,或进或退。尔不攻不战,不进不退,不争不斗,尔乃匹夫之辈!”大喊一声,曹兵倒退;大喊二声,顺水横流;大喊三声,将当阳桥折断!
后人有诗赞之曰:当阳桥前救赵云,吓退曹操老奸臣,
姓张名飞字翼德,万古流芳莽撞人。”
西泠桥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
西湖的桥都不太长,造型也说不上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放到沿湖长了有一定年份的法国梧桐中间却是刚刚好,看起来格外舒服。西冷桥也不例外。
孤山朝北里湖一侧,在与北山路交接的地带,有着很大一块草坪,冬日的下午,有很多人都坐有在阳光照射得到的草地上打牌喝茶。过了门口树起一颗大印章的西冷印社,就到了西冷桥。
大约是1500年前,在某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一位坐在油壁车里的曼妙女子,就在这里轻轻撩开了车上的帘上,或者根本就没有帘子,然后看到了一位骑着青骢马的翩翩佳公子。爱情就这样在垂柳依依的西湖边上发生。
西斜的阳光掠过宽阔的水面,照射到了西冷桥头的慕才亭里。远远就看到一位女导游在亭子边上比划着手势,旁边是一个十来人的旅游团队,不想走近后,讲解却已经结束。我只有坐在亭子里,一个人望着西湖,然后想象着这样可能的一幕。
苏小小,南齐钱糖人,聪慧美丽,虽为歌伎,但自知自爱。这是生活在1500多年后,用观光电车代替了油壁车与青骢马的人们对她所做的简短评介,就刻在了亭子边的石碑上。
依正常看来,对于从小就父母双亡,没有兄弟姐妹的女儿家再加上社会地位低微来说,似乎决定了苏小小不可能过上一个正常人的生活,更遑论爱情。
然而在西湖的天地里,苏小小却是特立独行,活得那样热烈。像她憧憬中的爱情的到来,就是她在西湖边上坐“自驾车”游玩时遇上的。
“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这首从六朝南陈就开始流传的《钱塘苏小小歌》,说的就是苏小小的第一段爱情。一次偶然的路遇,让她结识了阮郁,一位前来游玩的官宦子弟,然后大家就在西泠桥边苏小小家里共赋同居。
然而甜蜜的梦容易醒。这一段爱情在半年后终结,被严父招回金陵的阮郁就再也没有回来。不过苏小小却没有过度的悲伤,西湖的湖山正是她排解心中块垒的最好所在。
为苏小小筑坟的,是她在西湖边上遇到的第二个男人,曾经落魄的书生鲍仁,他后来在她赠银数百两后得以进京赶考。然而同样去如黄鹤。而苏小小依旧乘坐着油壁车,徜徉在西湖的山水间,直到某天偶感风寒,在最青春的22岁辞世。这时候,已经做了滑州刺史的鲍仁,才突然冒了出来,哭了一场,然后在西泠桥边择地造墓。
苏小小的可叹之处,在于她看破了缘分的起灭,对待逝去的爱情,视之若天上的风月流云一样自然,而不是过于介怀伤身。加上她慧眼识英才,救人于贫困的品德,自然受到了1000多年来士子,还有人们的推崇。甚至,在她死后的几百年,宋代有个叫司马才仲的人,还在洛阳梦见苏小小为他唱歌,最后痴情的他还不远千里,前来寻梦西湖。
后人在西湖边上,为苏小小筑起了一座“慕才亭”。今天向着西泠桥的这边,悬挂着一副对联,“湖山此地曾埋玉,风月其人可铸金”。这湖山金玉,倒是绝佳的配搭,也算是对这位倜傥而善良的佳人的最好纪念。
今天的人们,把死后双双化蝶的梁山伯祝英台的纪念,放在了位于西湖东南的万松岭上。据说当年梁祝的三年同窗,就是在万松书院,在可以远眺西湖的万松岭上,今天还专门建起了一处梁祝读书处。
如果梁祝真的曾经在万松书院求学,那端的是好。因为你到今天修葺一新的书院去看看,从入山门开始,散布两旁的塑像,就是曾经在这座书院里开坛授课,或者给书院以影响的老师们:提倡“不凭注疏而新圣人之经,不凭今之法令而新天下之法”的张载,主张“知先行后”的程颢程颐兄弟,主张“性灵”、深谙厨道的袁枚,还有南宋大儒朱熹,等等。
可是,在这些名师的管教之下,祝英台和梁山伯的爱情究竟何时生发?是在明月照松间的晚上,还是在烟波罩沙堤的白天?万松书院的梁祝读书处,安在了毓秀阁里。一个独立的院落,立有一块书着“独立石卓尔”的大石头。一楼有梁祝寒窗共读的塑像。
院外不远处,还新建有一处双照井,原址在城中,为十八相送的场景之一。那时候,英台指着井中的倒影对山伯说:一男一女笑盈盈。还蒙在鼓里的山伯恼道:你怎能将我比女人?!
由万松岭往西湖边上走,寻到梁祝当年相送的长桥,不过却是沿湖的短短一截,今天成了车流滚滚的马路的一部分,如果没有人指点,实在难以辨认。倒是在离长桥不远,在长桥公园的西湖边上,新修了两孔双投桥,据说是为了纪念南宋时候另一对欲爱不能而殉情跳湖的女青年陶师儿与书生王宣教。
在许多人看来,一帆风顺的情事,虽然是再好不过,但是没有了惊心动魄,多少总会让人觉得遗憾。爱情的浪漫与极致之美,就在于中间的磨难和阻滞。因为家世,因为出身,因为俗世的种种压力,两个人似乎不可能在一起。但当一切阻碍扫清,经历了磨难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得来的爱情会更加的甜美。
然而,世事并不全是这样的如人所愿,在真实的爱情中,有情人往往都囿于现实中的更多因素,最后不得不劳燕分飞。这样的事情,自古而来,比比皆是。所以,如果说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双双化蝶是心酸的浪漫,那么双投桥下的湖水“新开两朵玉芙蓉”,则是情之所至的极端举措。今天走过长桥和双投桥的人们,除了凭湖扼腕之外,倒是可以想想,爱需要勇气,但是在阻滞出现的时候,更应该让爱在此生继续。
只有百十来米长的断桥是一座独孔环洞桥,位处白堤东北端,一头紧接着北山路,跨过马路就是风景不错的宝石山。从这里沿着白堤往西南一直走下去,还可以直抵整个西湖里文化意味最为浓厚的孤山。这座在唐代得名但从来就未曾断过的桥梁,就是民间神话《白蛇传》里白娘子与许仙相逢的地方。
那些双双对对的情人们,脚步也像流水一样来去匆匆。在断桥上,我看到一对身着校服、手拉着手的学生情侣,他们嘴里一边齐声哼唱着“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边往白堤方向走。
跨在水中央的断桥,隔着两边湖水,南边的西湖水面宽阔,远岸尽处是繁华的都市的剪影。北边的北里湖水面窄小,则映着一列小山和湖堤边上的树木。有许多人站在桥中央留影。如果遇上天气晴好,并且角度选择得当的话,那么在向北的这边拍出来的照片上,就很可能会出现两座保塔,一座翘立山顶,一座则倒插在如镜的水面上,中间,则间杂着两列相仿的法国梧桐。
桥东头靠近北里湖的这一侧,有一处带着水榭的御碑亭,中间立有一块写着“断桥残雪”的石碑。水榭下边,在靠北山路的湖里边,辟有几十亩的荷花池。可惜这个时节,接天莲叶早已不见踪影,曾经挺立的枝干也已衰败,三艘小船上,几位工人正用竹篙将这些残枝败茎打捞上船。
“断桥残雪”是西湖旧十景之一,不过这样的天气显然无法看到古人最为推崇的西湖雪景。坐在断桥东头的水榭里,翻开明末文人张岱的《西湖梦寻》,便有这一句经典的描述,“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约略想象得出几百年前的西湖上,白茫茫天地间,惟余二三物的景致来,一种寂寥的感觉油然而生。
想来,白素贞与许仙的青春相逢,肯定不会是在冬天时分。至少,在关于他们的传说中,就有着一件非常重要的爱情道具———雨伞,正是在这一借一还的过程中,带出了一段惊天动地的爱情来。比较合适的,应该是在桃红柳绿的春天或者荷花映日的夏季,至少在万物欣然向上的季节,感情都会比往常来得热烈。否则,即使是化作了美人的白蛇,在礼教森严的古代,诸如男女授受不亲之类的禁律,也会使人,至少是许仙望而却步。
在宗法森严的封建社会,白素贞和许仙的爱情怎么看都是一个不能完成的任务,何况中间还隔着一个代表着封建纲常的法海。那些年代的人们啊,就是因为这个,多少萌动在心底的爱情,最终也只能是让它在眼波的余光中黯然消失。
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爱情的向往从来都是相通的,再多的棍棒打压与桎梏封锁,也无法阻挡爱情的勃然生发。只不过,限于记叙的历史局限,我们只能从白娘子与许仙的传说,以及后来流传于世的话本、戏剧中,由塔倒人团圆的结局看到了人们对爱情的尊重,以及维护美好的愿望。
所以,也就有了这样一个版本,据说到西湖边游玩的百姓,因为痛恨法海,并且试图搭救敢爱敢做的白娘子,每每去到雷峰塔下,都会抽走塔基下边的一块砖。累年以下,最终导致了象征着封建压迫的雷峰塔的轰然坍塌。
站在今天的断桥上,往西南边的湖水尽处看去,一座巍然耸立的宝塔高出了西湖边上的一溜小山,那就是今天新修起来的雷峰塔,站在上面,可以俯瞰到西湖的全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ici/424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