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叔河《油印的回忆》随笔油印的回忆
电脑打印越来越方便,“传统的”油印已经被淘汰,偶尔走进文具店,再也见不到油印机、誊写钢版和三角牌蜡纸一类东西了。
五六十年前,这些东西在偏僻山区还是难得的器材。高小的女老师教唱《万溶江》,到二十多里外的中学去借油印机,当她将毛边纸上用蓝油墨印成的带简谱的歌词散发给我们时,那高兴的面容在回想中还浮现在我眼前。
进初中在一九四二年,教导处有部油印机,某次开运动会,几位年轻先生带着几个喜欢在壁报上出风头的学生,想油印出一份特刊,我还自告奋勇去推滚筒。可是教导主任硬是不准,说是土纸虽然不缺,油墨却难买到。本来嘛,那时正值抗战紧张,一切工业制品极为匮乏,夜间自习也只能两人合用一挂茶油灯(在平江当时茶油比桐油便宜),竹灯座,瓦灯盏,草灯芯。
油印品也有非常精致的。有位国文先生刚从蓝田国师(《围城》中三闾大学的原型)毕业,带有一部默存先生尊翁教授文学史的讲义,比二号铅字还大的工楷直行,用深褐色印在米黄色的竹制纸上,装订成宽幅的线装本。它在我幼稚的心中引起了一种近乎神圣的感觉,哪一天能读得这样的书就好了。后来见到某北欧画家的自画传,童年的传主站在厕所坐板前,注视着板上开出的一排大小距离不同的便孔,自言自语:“何时才能坐上这最大的孔?”大概跟我当时的心情也差不多。
先父其时年过七十,他告诉我,光绪末年他从东洋考察回来教书,也油印过讲义。一切器材都是从日本买来的,管理教材的人不知使用,故须亲自动手。他说,日本人常用毛笔蘸上专用的写液,在蜡纸上写字或画图,装上油印机便可以印了。这种毛笔写绘成的油印品,不知有老先生看见过没有,我是没有见过。
不记得是曾纪泽还是薛福成的日记里,有他在伦敦用“糖印法”印文稿的记载,此“糖印”是否即油印,疑莫能明。如果照先父所言,则油印技术系十九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的。但成书于南宋初年的《春渚纪闻》卷二有《毕渐赵谂》一则,云毕渐考取状元,赵谂居第二,“都人急于传报,以蜡版刻印,渐字所模点水不着墨,传者厉声呼云:‘状元毕斩第二名赵谂’,识者皆云不祥。”这至少也是道君皇帝时的事,历史不可谓不悠久了。不过这“渐”字印成了“斩”字的“蜡版”,和近代工艺技术造成的蜡纸恐怕不是一回事。
百年前的新技艺,如今已成陈迹,文明的嬗变也真快,不都是经过油印这类琐屑事物的兴替显示出来的吗?但愿研究物质文明史的专家们能多告诉我们一些这类事情,胜于空洞的大道理多矣。
关于油印,经常忆及的还有两件事。一是五七年失业后一度想以刻钢版维生,但我的字一直写不好,别人一张蜡纸八角九角,我则只能挣六毛七毛,终于不得不舍此他图。二是解放前夕搞学生运动,颇做过些刻印传单的工作,几个同学在夜里偷偷摸摸地搞,既紧张,又兴奋。现在垂垂老矣,对年轻人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出来的热情,自以为还能给以同情和理解者,无他,不过因为蜡烛光下瞎忙乎的记忆未能泯灭干净而已。
(一九九八年一月)
《念楼随笔》:那个时代,那位文人,那种书生气!很奇怪,老是把《念楼随笔》写成念楼学短,应当要去翻下书的前面内容的,私以为,可能是开头的序或者哪篇书评,让我误以为此书叫念楼学短,而且此后一直改不过来。
念楼即二十楼,是作者钟叔河老先生在二十楼写的随笔,因此称为念楼随笔。
而念楼学短,这个被我误解的书名,什么含义,确实看不出来,对我而言除朗朗上口外,多了些对学海无涯的感觉。
说到学海无涯,最近发现识人也无涯,世界人口这么多,要找到完全相同的人也不容易,遇见的人多了,总会遇见各式不同的人。
我记得以前有个同学,我们都觉他脾气怪异,生性有点不通情理,问起问题来总是在超出常规,有时被问的人一脸迷茫,却也耐着性子回答,然而他紧接着追问,被问的人继续迷茫回答,旁人听此二人对话总有驴头不对马嘴之感。
有幸曾是旁人,观其言行,说他智商不高?然而分明事情看的分明,有时竟有超人一等之感;说他情商太低?好像有点,但情商岂是指与他人思维方式不同?
而我与其接触时间不长,却很赞同大家的一致评价:一位有书生气的呆愤青。
这样的一位书生愤青,不少人虽读不懂其人,却觉得可爱又弥足珍贵,让人不由想起中国历史上总是有这些带着书生气的人。
比如《明朝那些事儿》提的黄道周,一如既往的不识时务,绝不妥协。
说来也奇怪,以前上历史课时,我最喜欢的部分总是和帝王将相有关,而历史课本里,关于中国清朝以前的朝代,也特别有趣和易读。近现代的历史,在我的印象里虽不是一片模糊,但也令人觉得有些提不起兴趣。
而课本里关于近现代的名人,在我记忆中总是黑白色、穿着西装的照片,这一点也比古人的画像逊色不少,少了些许想象空间。
因此,对于近现代的文人印象,除了鲁迅、巴金、冰心,这些耳熟能详的文人外,其余的便不十分清楚。
但明明是准确的黑白照片,我心中对这些准确照片的文人群体却少了的深刻,比之清以前。
清以前的文人群体,总是带有各色标签,然而却各自有各自的自傲、执拗与不妥协。
比如范仲淹,比如黄道周,比如唐伯虎,又比如孙承宗。
这些人群所表现出的气质,绝对是无可辩驳的书生气。
我虽然总感觉近现代以后的书生气弱化了许多,但其实并非没有,事实证明,这类书生气是存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的。
只是现如今生活的安逸、和乐,更由于时代的距离还不够遥远,让书生气不显而已。
而钟老先生显然是有这类的书生气,看他的随笔,并非能一直抱有兴趣,然而这类文章正是款款深情,温文脉络。
我能稍稍接触在老先生文字里,隐藏着一颗可敬又可爱的赤子之心。
对文献的珍重,对话题的思考,对风俗民俗的探讨,还有对美食的喜爱。
这样的老先生,不也引人思考,令人敬重?
我想引用书中的话;
无论是从古至今,这类的文人书生气,正体现了其意气、文章与思想。
正如书中说:“须用自己的文句与思想”,我想,我会把它作为自己文字路上的座右铭,用文字真实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念楼随笔》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念楼随笔》(钟叔河)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s/1_2799GB4jzm3LUv0McXLjQ
提取码:gwls 书名:念楼随笔
豆瓣评分:8.3
作者: 钟叔河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 2018-5
页数: 384
内容简介
《念楼随笔》是钟叔河亲自编选的散文集,收录《书前书后》《念楼集》《偶然集》等十三部个人文集中的一百多篇精华之作,是其创作精髓的全景展现。钟叔河先生是著名散文家、编辑家,其散文随笔涉及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博学、严谨、深刻、幽默,展现出学者的胸襟与眼界。正如钟叔河自己所说,“必须深刻地认识昨天,清醒地面对今天”。
作者简介
钟叔河,湖南平江人,著名学者、散文家、编辑家。曾以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丛书”闻名出版界及史学界。曾获第三届韬奋出版奖、中国图书奖、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丛书奖等。其主要著作有《走向世界——近代知识分子考察两方的历史》《从东方到西方》《念楼集》《天窗》《钟叔河散文》《念楼学短》《学其短》等。编辑作品有《走向世界丛书》《凤凰丛书》《知堂书话》《儿童杂事诗图笺释》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22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