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桃花源 看了陶先生的《桃花源记》,我内心便充满向往之情,和平而又和睦的山谷,没有尔虞我诈,不知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有这样的地方?多年在尘世中摸爬滚打,我早已疲倦,突然产生一种去寻找桃花源的冲动。
于是我收拾了一些日常用品,踏上了寻找桃源之路。 我来到了传说中的古郡武陵,进入了武陵山中,只见群山连绵不绝,方圆数百里,不知桃源何处?我在武陵山中转了好几天,却连一棵桃树都没见到。
这一天,我又找了半天,忽觉有些口渴,便到处找水喝。我在林中四处乱窜,突然听到一阵流水声,循声而去,原来是一条小溪,水流清澈见底,我捧了几口喝了,清凉微甜。
忽然我见水面上漂着几点淡红。桃花?真是桃花!我急忙沿着小溪往上走。
行了里许,就看到一片绯红,桃树! 接下来就同《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一模一样,一条窄窄的通道,进去后,我便见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不远处是一片稻田,几个身着古装的人正在劳作,再远处是一个村落,许多矮小的木屋显得十分典雅。那几个人见到忽然有人闯入,十分好奇,纷纷围了过来。
其中一个走在前面的人微笑着对我说:“你好,我是这的村长。这么多年来,只有三个人来过。”
“三个?”我有点奇怪,“还有谁?” “一个是渔夫,另一个叫陶潜。” 原来陶渊明也来过,怪不得。
村长带着我往村子里走去,其余人都丢下工具,跟着 我们。村子里的人一生没见过外人,都显得非常热情,很快饭菜就准备好了,我一边吃着天然绿色食品,一边给他们讲着外面的世界,当然其中夹杂着我的牢骚。
没想到,他们的脸上却显出一种羡慕之情。 “外面听起来不错,那你为什么还要到我们这里来?” “外面的生活虽好,却整天尔虞我诈,磨灭了人的精神。”
“可是外面的生活比我们那时的皇帝还好,真让人羡慕。”村长说道。
我这才吃了一惊,极力的劝阻他们打消这个念头,可是他们已经听不进去了,一顿午餐不欢而散,还有人悄悄的骂我有病。第二天,村长就不见了,我有点后悔了。
过了几天,村长回来了,还来了不少外面人,有一些记者,另外是些商人。记者扛着摄像机,四处采访,商人则四处开发商机。
不多久,小溪边便竖起了一些厂房,“桃源矿泉水公司”“桃源酒业公司”等等,桃源酒还请了村长做了广告,一下子火爆起来。后来这儿又来了许多游客,几位村民居然开了些饭店,田里的牛都变成了桌上的菜。
渐渐的,小溪变黑了,垃圾也多了起来,桃树越来越少,楼房越来越多。有一天,两个村民为了一块地打了起来,头破血流。
我十分失望也绝望了。 我收拾了一下,离开了桃源,又踏上寻找之路……。
读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有复古主义倾向,想让人类社会回到远古时代“老死不相往来”的天地中去。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如果我们回到古代,那么中国申奥就不会成功;中国就不会加入WTO;中国的“飞天梦”就不会实现……所以,我认为《桃花源记》借用“颂古非今”的手法,向往理想社会,是作者所处社会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的否定。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黎明百姓,均向往美好的生活……正如文中写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萌,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糜王税”。真可谓是“世外桃源”。“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就连高尚人士也向往桃花源,说明当时颠沛流离的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有多强烈啊!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正是对社会的不满吗?同样,晋朝时,由于政治腐败,社会治乱,引起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至于陶渊明虚构一个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
故此,我认为本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表现出对生活强烈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此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只有社会安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为世界和平,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尽自己的绵帛之力。
1. 写我怎样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作文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2. 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写作意图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赏析】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3. 有关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的后记文章 不同的两篇 每篇500字以上 秋来草木枯黄,晴空白鹤,实为游历山泽之季。前月得闲,约好友一人,沿江而行,只为闲逸舒怀。不知行路之远,晌午之时,惟见一山,入山所见,实是惊心。
既入山,见屋舍数众,如有人烟,细察之,皆残垣断壁,裂石碎瓦,独有大屋一,疑为庙堂。前往观之,则不闻鸡犬之声。远望屋后,土地若干,荒草枯叶,萧索甚矣,垄沟依稀,恰似良田。枯桑苦竹者,任意生之,具为野相。既曰:枯竹荒草傍斜阳,孤村野路秋风凉。凄厉索然,非笔墨能及也。
余甚异其村中无人,既贸入大屋,惟见一卷置于台上。得卷,拂尘观之,遂为此荒村家史也。
卷曰:“秦王政二十一年,乱贼做于天下,民不得生。自家先人既率妻子邑人寻避世之所,逢桃花林,入山苟活,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春秋往复,后独有一渔人往,即曰此乃晋太元也,时此桃花源村自耕自作,邑人具血脉相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停数日,辞去,后遂无问津者。
不知星移斗转,百年之后,邑人具恶之。壮者夺人之食而不力于田,使老无所终,幼无所养。夺人性命,窃人财物,恶 *** 子者皆无律戒束之,盗窃乱贼横行,勤于田者食不果腹,故无人力于农。十年已矣,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具不复存。哀鸿遍野,土地荒芜,甚于秦时之乱也。吾自乱以来,即夜闭人耳,逾此桃林,十载之后,复来此地,作此卷以记事,若有缘者见之,可警世人。”
卷后署名者,曰甘棠。
阅必,掩卷沉思。桃源者,与世间隔,闭而不通。无干戈战乱,无刻薄赋税,实民之兴矣。然得此终,可谓人心之实像,皆为利己。若无戒律束之,则无论手段,既以获利。轻则盗窃乱贼,重则血染干戈。故说喧嚣人世皆为一个利字,倘有国律家法,则手段文明,若非如此,可窥桃源。
又云,天下之事,皆有可比,方有所兴。桃源隔世,未与世人有比,故无有可兴。春种秋收,渔桑自足。千载如此。故桃源之兴亡,天意也,吾等凡夫俗子,事出皆为己利,劳碌此生,未能超然。此为桃源之解也,不足为奇。
余忆元亮之《桃花源记》,独记其兴繁之时,不知其后如何。余今幸而入此桃源,知其因果,独做此记,一来完其始终,二来警醒自身。笔墨至此,欲泣而无泪矣……
上一篇>>; 桃花源记翻译 (4) 下一篇>>; 世界著名的通讯社
类别:后记┯┰ | | 添加到搜藏 | 分享到i 贴吧 | 浏览(469) | 评论 () 网友评论该篇文章没有任何评论。
发表评论
内 容:
取消回复
相关文章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说课稿
4. 根据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写一篇作文 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
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 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
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
《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
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
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
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 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
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
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5. 【帮我写一篇作文吧《我心目中的桃花源》O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举世无双,风景优美的地方.在那的山峰十分的独特,既险峻陡峭,但又秀美壮观,山峦起伏,好似绿色的波澜,十分的令人赏心悦目,山峰高不可攀,似一把利剑直指云霄,且山上,有一条瀑布从山上直奔而下,飞流万丈,好象一条堆了霜雪的白练,飞珠乱溅,令人叹为观止.山上还有许多奇珍异兽,都能与人和睦相处.从山上奔流直下的瀑布下有一条河流,如一条逶迤的玉带在群山之中蜿蜒盘旋,河岸两旁有桃树林,开满桃花,花瓣从树上落到河面上,仿佛给河流铺上了一块粉红色的地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河岸边的桃花一大簇一大簇的开着,大片大片,如粉红色的火焰,熊熊的燃烧着,永不停息.一年四季,树上都挂着硕大无朋的桃子,伸手即可拿到.这条河水清可见底,纤尘不染.其中有许多的游鱼在嬉戏,其中有许多的鱼竟然都是美丽异常锦鲤呢!这条河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彩带河在河岸旁的桃林附近,有一块宽敞无比的草原,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彩虹草原.因为这片草原之上时常出现一到亮丽无比的彩虹,闪烁着那美丽的七色的光辉.这块草地绿油油的,绿的是那么的养眼,好似一块碧绿的翡翠,上面开着五颜六色的小野花,野百合,车前草,野矢菊,勿忘我~等等.像星星眨着它的小眼睛.别提有多有趣了.草儿细细的,软绵绵的如一块漂亮的绿绒毯,躺在上面,清风吹拂着你,嗅着百花的芬芳,听着小鸟的啼叫,可以立即使你安然入睡.我心中的桃花源,也有村落.在村落里,返朴归真,没有工厂的尘烟,有清新的空气可以呼吸,天空是那么的蔚蓝,还漂浮着朵朵白云,没有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只有草舍茅屋,在这里看日出日落是一种享受,这真是一幅美好的乡村风景图.人们邻居之间,和和美美,从不发生纷争.且都是一群善良的村民,他们互相团结,互相依靠,对外人也如对自家的人一样亲切.村里的人奋发向上,欣欣向荣,他们永远都是快乐的人,永远都是淳朴的.心中的这个桃花源是长存于我的心中的,希望我心中的桃花源总有一天能够实现,但现在就让它成为我心中的一的美好的幻想吧!给分哦。
6. 【《桃花源记》 自从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我就一直幻想有朝一日,哪位好心的神仙见我对桃花源的迷恋,感动了,带我去看看桃花源,哪怕一眼也好,我就满足了.可童话究竟是童话,桃花源只是陶渊明的一个理想而已.我也希望现实生活中的世界,能像桃花源这个幻想世界一样,人人和睦相处,可童话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就说那天从将军山回来,乘88路车,从终点站上车时,人人都想抢到位子坐,于是,有的人把自己的包从窗口扔进某个座位占位;有的把守车门,不让别人接近.那车门一开啊,哗一下,人们争先恐后的挤,一位妇女,为了能占到位,不顾个人尊严,冒着人们的谴责,双手死死的把住车门,不让别人上车,连声叫:“宝宝,你上,帮妈妈抢个位呀……”人们见了,有的一笑置之,有的破口大骂这妇女……总之,大家这个吵,那个叫,甚至有的人为了座位,竟动手了.这与童话中的和睦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桃花源记》里,陶渊明构思了一个环境优美的世界,可在现实中,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胡乱砍伐树木,往河里排放废水……今年春节,我们一家去夫子庙玩,看见那刚经治理过的才变清澈的秦淮河中央有一个怪东西,原来是一排污管道,为了不使秦淮河再受污染,临近秦淮医院和生活区的一片河水都用上了排污管道,让废水经过排污管道过滤成清水再流进秦淮河.当时,我听了,心中真不是滋味.环境污染真是太厉害了!《桃花源记》里,那桃花源是一个和平世界,没有战争.但现实生活中,地球上战乱频繁,什么“中东战争”“9·11”事件……使得无辜的老百姓沦为难民,家破人亡.和桃花源真是无法相比.时间一天天过去,春去秋来,时光荏苒.可是环境污染依旧,人们争吵依旧,地球上战乱依旧,我的“桃花源梦”何时才能成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20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