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

大道家园 2023-07-15 16:26:57

《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

秦武王谓甘茂曰①:“寡人欲车通三川②,以窥周室③,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④,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⑤。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⑥,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

【注释】 ①秦武王:名荡。甘茂,秦国左丞相,楚人。 ②三川:指伊、洛、河三水交汇之地。周室,洛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 ③窥:窥伺,意谓谋取。 ④之:到。 ⑤辅:佐。 ⑥听:从。

【今译】 秦武王对甘茂说道:“我打算以战车打通三川,伺机灭掉周室,这样我即使死了,也会永垂不朽吧!”甘茂答道:“请您让我去魏国,和他们约定一起攻打韩国。”秦武王命令向寿作甘茂的副手一同前去。甘茂到了魏国后,对向寿说道:“你回去,告诉大王‘魏国同意我的主张,但是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事情成功了,都是你的功劳。”向寿便返回秦国,把甘茂的话转告了秦武王。

王迎甘茂于息壤①,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②,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③,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陪数险④,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⑤,北取西河之外⑥,南取上庸⑦,天下不以为多张仪⑧,而贤先王⑨。魏文侯令乐羊将⑩,攻中山(11),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12),文侯示之谤书一箧(13),乐羊再拜稽首曰(14):‘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15)。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16),挟韩而议(17),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18)。昔者曾子处费(19),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20)。人告曾子母曰:‘曹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21)。有顷焉(22),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抒逾墙而走(23),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24),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25),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26)。”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注释】 ①迎:往迎。息壤,秦邑名。 ②宜阳:地名,今河南宜阳西。 ③上党:韩地名,今山西长治。南阳,韩地名,今河南南阳。 ④倍:通“背”,离开。 ⑤巴,今川东鄂西一带。蜀,今川西一带。 ⑥西河:今陕西大荔、宜川一带。 ⑦上庸,今湖北竹山一带。 ⑧多:赞美。 ⑨贤:称扬,颂美。先王,指秦武王之父惠王驷。 ⑩魏文侯:名都,或云名斯。将,率军。 (11)中山:小国名,故地在今河北定县。 (12)反:通“返”。语功:表功。 (13)谤书,毁谤的信件。箧:筐。 (14)稽(qi,音起) 首:跪拜礼,叩头至地。 (15)羁(ji,音鸡) 旅:客游在外。甘茂为楚人而仕于秦,故称羁旅之臣。 (16)樗(chu,音初) 里疾:即樗里子,秦武王时为右丞相,秦人称其为“智囊”,其母为韩女。公孙衍,秦武王臣,为人“党于韩”。 (17)挟:倚仗。议:非议。 (18)公仲侈:韩相国。 (19)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费(bi,音必):地名,故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20)族:姓。 (21)自若:如常。 (22)有顷:过了一会儿。 (23)投:丢下。杼(zhu,音注):织布梭子。逾:越。 (24)疑之:怀疑曾子杀人。 (25)适:通“啻”(chi,音翅):仅。 (26)盟:盟誓。

【今译】 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后,秦武王便问他为什么不让攻打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的财力物力一直聚集在那里,说是县,实际上等于郡。如今大王离开秦国的数道险关,行军千里去攻打韩国,太难了!我曾听说,张仪兼并了西部巴、蜀的地盘,夺取了北边西河之外的土地,攻占了南面的上庸,然而大家没有因为这一点赞杨张仪,而是称颂先王的贤德。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将军,让他领兵攻打中山,三年之后攻陷了它,乐羊回国数说自己的功劳,魏文侯却拿出一筐毁谤乐羊的信函给他看,他再拜叩头道:“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大王的威力所致。”现在我是个客居秦国的臣子。要是樗里疾、公孙衍两人倚仗韩国对我有所非议,那么大王一定会听信他们。这样一来,大王欺骗了魏国,我又会受到公仲侈的怨恨。从前,曾子住在费邑,费邑有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别人告诉曾子的母亲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道:“我儿子不会杀人。”说罢仍旧照常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产还是照常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来一个人告诉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起来,丢下织布梭子,翻墙逃跑了。曾参如此贤明,他母亲对他又如此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结果他的慈母也动摇了对他的信任。现在我的德行赶不上曾子,大王对我又不象曾母对他儿子那般信任。而且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我真担心大王会为我丢下织布梭子啊。”秦武王道:“我不会听信别人说三道四的。让我们两个在这儿盟誓。”于是,秦武王和甘茂在息壤立下了盟誓。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①,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②,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注释】 ①在:《新序》作“谗”。争:通“诤”。谗诤,以谗言劝谏,即以说甘茂的坏话来劝说。 ②悉:全,尽。

【今译】 果然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没打下来。樗里疾、公孙衍在秦武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劝武王停止进攻宜阳,武王想接受他们的劝告。武王召回甘茂,把想法告诉他,甘茂回答道:“息壤的盟誓还在那儿哪!”秦武王道:“是有这回事。”于是调动了全国的军队,重新叫甘茂领兵攻打宜阳,终于把宜阳攻陷了。

【集评】 清·储欣《国策选》:“三层比照,情事豁然。”

【总案】 本文通过甘茂攻陷宜阳一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君主要想立功建业,必须善于用人;善于用人的关键则是“信”而不“疑”。

文章巧于剪裁,长于布局,详略得当地突出了重点。秦军进攻韩城宜阳本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但是战争的详细经过一概略而不谈,只是着重叙述了战争前夕秦军统帅甘茂对秦武王的一番进言,强调了进攻宜阳的难度和用人不疑乃是取胜的保证。至于攻城“五月而不能拔”,文中仅此一笔带过,然后叙述甘茂以息壤之盟为据,力辟谗言,促使秦武王痛下决心,复使甘茂进兵,攻陷了宜阳。如此谋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鲜明的展现。其次,文中引用曾母投杼的故事,加强了说理的生动性和深刻性。甘茂深知夺取宜阳的攻坚战时间一长,便会招致亲韩派的攻击,因此在进言中引用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人言可畏,吁请秦武王不要为他“投杼”,即动摇对他的信任。俚俗的琐事、浅显的语言以及蕴含的理趣,使文章显得活泼而不板滞。

《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甘茂恐秦武王投杼(秦策二)》原文鉴赏

秦武王谓甘茂曰①:“寡人欲车通三川②,以窥周室③,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④,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⑤。甘茂至魏,谓向寿:“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⑥,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

【注释】 ①秦武王:名荡。甘茂,秦国左丞相,楚人。 ②三川:指伊、洛、河三水交汇之地。周室,洛邑王城,在今河南洛阳。 ③窥:窥伺,意谓谋取。 ④之:到。 ⑤辅:佐。 ⑥听:从。

【今译】 秦武王对甘茂说道:“我打算以战车打通三川,伺机灭掉周室,这样我即使死了,也会永垂不朽吧!”甘茂答道:“请您让我去魏国,和他们约定一起攻打韩国。”秦武王命令向寿作甘茂的副手一同前去。甘茂到了魏国后,对向寿说道:“你回去,告诉大王‘魏国同意我的主张,但是希望大王不要进攻韩国’。事情成功了,都是你的功劳。”向寿便返回秦国,把甘茂的话转告了秦武王。

王迎甘茂于息壤①,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②,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③,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陪数险④,行千里而攻之,难矣!臣闻张仪西并巴、蜀之地⑤,北取西河之外⑥,南取上庸⑦,天下不以为多张仪⑧,而贤先王⑨。魏文侯令乐羊将⑩,攻中山(11),三年而拔之。乐羊反而语功(12),文侯示之谤书一箧(13),乐羊再拜稽首曰(14):‘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15)。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16),挟韩而议(17),王必听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18)。昔者曾子处费(19),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20)。人告曾子母曰:‘曹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21)。有顷焉(22),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抒逾墙而走(23),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24),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25),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26)。”于是,与之盟于息壤。

【注释】 ①迎:往迎。息壤,秦邑名。 ②宜阳:地名,今河南宜阳西。 ③上党:韩地名,今山西长治。南阳,韩地名,今河南南阳。 ④倍:通“背”,离开。 ⑤巴,今川东鄂西一带。蜀,今川西一带。 ⑥西河:今陕西大荔、宜川一带。 ⑦上庸,今湖北竹山一带。 ⑧多:赞美。 ⑨贤:称扬,颂美。先王,指秦武王之父惠王驷。 ⑩魏文侯:名都,或云名斯。将,率军。 (11)中山:小国名,故地在今河北定县。 (12)反:通“返”。语功:表功。 (13)谤书,毁谤的信件。箧:筐。 (14)稽(qi,音起) 首:跪拜礼,叩头至地。 (15)羁(ji,音鸡) 旅:客游在外。甘茂为楚人而仕于秦,故称羁旅之臣。 (16)樗(chu,音初) 里疾:即樗里子,秦武王时为右丞相,秦人称其为“智囊”,其母为韩女。公孙衍,秦武王臣,为人“党于韩”。 (17)挟:倚仗。议:非议。 (18)公仲侈:韩相国。 (19)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费(bi,音必):地名,故地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20)族:姓。 (21)自若:如常。 (22)有顷:过了一会儿。 (23)投:丢下。杼(zhu,音注):织布梭子。逾:越。 (24)疑之:怀疑曾子杀人。 (25)适:通“啻”(chi,音翅):仅。 (26)盟:盟誓。

【今译】 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到后,秦武王便问他为什么不让攻打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的财力物力一直聚集在那里,说是县,实际上等于郡。如今大王离开秦国的数道险关,行军千里去攻打韩国,太难了!我曾听说,张仪兼并了西部巴、蜀的地盘,夺取了北边西河之外的土地,攻占了南面的上庸,然而大家没有因为这一点赞杨张仪,而是称颂先王的贤德。魏文侯任命乐羊为将军,让他领兵攻打中山,三年之后攻陷了它,乐羊回国数说自己的功劳,魏文侯却拿出一筐毁谤乐羊的信函给他看,他再拜叩头道:“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大王的威力所致。”现在我是个客居秦国的臣子。要是樗里疾、公孙衍两人倚仗韩国对我有所非议,那么大王一定会听信他们。这样一来,大王欺骗了魏国,我又会受到公仲侈的怨恨。从前,曾子住在费邑,费邑有个和曾子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别人告诉曾子的母亲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道:“我儿子不会杀人。”说罢仍旧照常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产还是照常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来一个人告诉道:“曾参杀了人!”曾子的母亲害怕起来,丢下织布梭子,翻墙逃跑了。曾参如此贤明,他母亲对他又如此信任,有三个人怀疑他杀了人,结果他的慈母也动摇了对他的信任。现在我的德行赶不上曾子,大王对我又不象曾母对他儿子那般信任。而且怀疑我的人不止三个,我真担心大王会为我丢下织布梭子啊。”秦武王道:“我不会听信别人说三道四的。让我们两个在这儿盟誓。”于是,秦武王和甘茂在息壤立下了盟誓。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①,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②,复使甘茂攻之,遂拔宜阳。

【注释】 ①在:《新序》作“谗”。争:通“诤”。谗诤,以谗言劝谏,即以说甘茂的坏话来劝说。 ②悉:全,尽。

【今译】 果然甘茂攻打宜阳,五个月还没打下来。樗里疾、公孙衍在秦武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劝武王停止进攻宜阳,武王想接受他们的劝告。武王召回甘茂,把想法告诉他,甘茂回答道:“息壤的盟誓还在那儿哪!”秦武王道:“是有这回事。”于是调动了全国的军队,重新叫甘茂领兵攻打宜阳,终于把宜阳攻陷了。

【集评】 清·储欣《国策选》:“三层比照,情事豁然。”

【总案】 本文通过甘茂攻陷宜阳一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君主要想立功建业,必须善于用人;善于用人的关键则是“信”而不“疑”。

文章巧于剪裁,长于布局,详略得当地突出了重点。秦军进攻韩城宜阳本是文章的中心事件,但是战争的详细经过一概略而不谈,只是着重叙述了战争前夕秦军统帅甘茂对秦武王的一番进言,强调了进攻宜阳的难度和用人不疑乃是取胜的保证。至于攻城“五月而不能拔”,文中仅此一笔带过,然后叙述甘茂以息壤之盟为据,力辟谗言,促使秦武王痛下决心,复使甘茂进兵,攻陷了宜阳。如此谋篇,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鲜明的展现。其次,文中引用曾母投杼的故事,加强了说理的生动性和深刻性。甘茂深知夺取宜阳的攻坚战时间一长,便会招致亲韩派的攻击,因此在进言中引用这个故事,形象说明人言可畏,吁请秦武王不要为他“投杼”,即动摇对他的信任。俚俗的琐事、浅显的语言以及蕴含的理趣,使文章显得活泼而不板滞。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子重甘茂于齐王(秦策二)》原文鉴赏 《先秦散文·战国策·苏子重甘茂于齐王(秦策二)》原文鉴赏

甘茂亡秦①,且之齐②,出关遇苏子③,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④?”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⑤,欲去之⑥。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⑦,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于余明之照四壁者⑧?幸以赐妾⑨,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⑩!”



【注释】 ①甘茂:下蔡人,秦国将领,昭王时,为人所谗出亡。②且:将。之,往。 ③苏子:苏代,苏秦之弟。 ④处女:未出嫁的姑娘。 ⑤语:说话、商议。 ⑥去:赶走。 ⑦故:缘故。 ⑧余明:剩余的烛光。 ⑨幸:表希望之词。 ⑩无我逐:不逐我也。



【今译】 甘茂从秦国逃亡,将到齐国去,出关时遇到了苏代,说:“你听说过那江上的姑娘们吗?”苏代答道:“没听说过。”甘茂说:“那江上的姑娘们中,有一个家中贫寒而没有蜡烛用的,其他的姑娘就相互商量,要赶她走。家贫无烛的姑娘,将要离开了,她对姑娘们说:‘我因没有蜡烛的缘故,常常先至打扫房间,铺好垫席。你们何必可惜照着四壁多余的一点烛光呢?希望能把这点馀光送给我,这对姑娘们又有何妨碍呢?我自以为留下会对姑娘们有益,为何要赶我走?’那些姑娘们听了,相互商量,认为她说得对而把她留了下来。现在我不贤,被秦国驱逐出关,我愿为您打扫房屋,铺床垫席,希望您不要赶我啊!”

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①。”乃西说秦王曰②:“甘茂,贤人,非恒士也③,其居秦累世重矣④,自淆塞溪谷⑤,地形险易尽知之⑥。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⑦,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⑧,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⑨,甘茂辞不往。



【注释】 ①重:尊重。 ②秦王:秦昭襄王。 ③恒士:平常之人。 ④累:连。 ⑤淆塞:崤山险塞。溪谷,即鬼谷,地名,今陕西三原县西北的清水谷。 ⑥险易:险要和平坦。 ⑦贽(zhi 音至):古时初次拜见人的礼物,此指聘礼。 ⑧槐谷:地名,在今陕西兴平县东南。 ⑨相:宰相。之,指甘茂。



【今译】 苏代回答说:“好,请允许我使您在齐国受到尊重。”于是,苏代往西到了秦国,劝秦王说:“甘茂是贤德之人,不是平庸之辈,他在秦国,秦君连续三世,都重用他。从崤山到溪谷,地形的险要或平坦,他全知道。他如果到了齐国,以齐国的强大威力,联合韩国、魏国,反过来谋图攻打秦国,这样一来,恐怕不是有利于秦国了。”秦王说:“既然如此,该怎么办呢?”苏代说:“不如加重给他的聘礼,增多给他的俸禄,迎接他返回秦国。等他回来后,将他拘留在槐谷,使他终身不能外出,天下诸侯还从哪里去谋图攻秦呢?”秦王说:“很好!”就封甘茂为上卿,并任宰相之职,派人到齐国去接他返秦。甘茂却推辞不前往。

苏代伪谓齐涽王曰①:“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②,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③?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④,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⑤。



【注释】 ①伪:假,假装不知甘茂所托。 ②德王之赐:感谢齐王的恩赐。 ③何以礼之:用什么礼对待他。 ④擅:独据、专用。众:指军队。 ⑤命:令、使。处:留。



【今译】 苏代假装不知甘茂所托,对齐王说:“甘茂是个大贤人啊,今日秦国封他为上卿,把他当宰相迎接;但甘茂感激您的恩赐,所以没有前去,愿意做您的臣下。您现在打算用怎样的礼节对待他呢?您如果不留下他,他必然不感谢您。那么,以甘茂这样的贤才,又擅用强大秦国的兵力,事情就难办了。”齐王说:“好。”封甘茂为上卿,让他留在齐国。



【集评】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托喻处女,便真如处女声口。连琐中,甚明划,明划中,仍甚连琐。诵之,如闻香口也。”

清·张星徽《国策评林》:“前半是甘茂文字,后半是苏代文字,吾舌犹存,两人真臭味也,可当史迁合传一则。”

又:“处女本不欲去,本不必去,本当去而不至于去,乃偏加家贫无烛者将去矣,有情有景。”



【总案】 本篇写甘茂自秦出逃后,运用自己的智谋,借助苏代的力量,不仅使秦王感到后悔惋惜,还使自己在齐受到更大的尊重。文章一开头,甘茂用处女无烛而受到众女排斥的故事,来比喻自己的困难处境,感情真切,态度谦逊,得到了苏代的赏识和同情。

苏代也是足智多谋之士,他一方面到秦国劝说秦王,分析了甘茂离秦对秦国将造成的危险,使得秦王以重礼高位返聘甘茂,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甘茂在齐国更受重用,于是苏代又回齐说服齐王留用甘茂,以秦国返聘的事实使甘茂身价更高,获得齐国上卿之位。

全文安排之巧,言辞之妙,用心之深,形象之真,实属记叙文字之上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18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