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忍学《誉之忍第三十一》译文与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5 14:23:18

忍学《誉之忍第三十一》译文与赏析誉之忍第三十一

誉之忍第三十一

好誉人者谀,好人誉者愚。夸燕石为瑾瑜,诧鱼目为骊珠。

尊桀为尧,誉跖为柳。爱憎夺其志,是非乱其口。

世有伯乐,能品题于良马;岂伊庸人,能定驽骥之价。

古之君子,闻过则喜。好面誉人,必好背毁。噫,可不忍欤!

【译文】

《孔丛子》载子思回答公丘懿子时说:“不遵礼义而一味地讨好奉承别人的人,是最谄媚的人;不明察是非而喜欢别人赞美自己,是最愚蠢的人。”《新序》上所载的宋国的傻子把普通的燕石当作美玉来夸赞,遭人耻笑,《庄子》载河上公的儿子把鱼目当骊珠来赞美,成为笑柄。

尧是一代明君,史称其仁如天,其智如神;而桀是一代暴君,史称其贪婪暴虐,琼宫瑶台,殚竭民财。柳下惠,是一名谦谦君子,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而盗跖是秦国大盗,小人之流。如果把桀夸赞成尧,把盗跖赞誉为柳下惠,这难道不是爱憎不分、善恶不明、颠倒是非了吗?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唯有伯乐,能辨别马的好坏,判定马的高下;岂能允许那些平庸之人随意去评价马之优劣?

古代圣人,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就非常高兴。喜欢当面奉承别人的人,必定也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啊!自己赞美别人,一定要分清是非;别人赞美自己,一定要格外小心。所以在赞誉面前怎能不忍一忍,再三思而行呢!

【评析】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赞美的话虽然很动听,却不如那些批评的话更有意义。过分的赞美是一种谄媚和奉承,自己称赞别人时一定要合乎事实和礼仪;当别人称赞自己时,也一定要小心辨别真假;人只有虚心地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走向完美。所以,当面对别人的恭维、阿谀时,你务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典例阐幽 忠言逆耳利于行

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然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忍学《忽之忍第三十五》译文与赏析 忽之忍第三十五

忽之忍第三十五

勿谓小而弗戒,溃堤者蚁,螫人者虿。

勿谓微而不防,疽根一粟,裂肌腐肠。

患尝消于所慎,祸每生于所忽。与其赞赏于焦头烂额,孰若受谏于徙薪曲突。噫,可不忍欤!

【译文】

不要因为事情微小就没有戒心,不加提防。千丈之堤,常因蚁穴而溃坏;蜂蝎很小,却能使人中毒身亡。

不要因为细微之处就大大略过,不加警惕。疽初发时也不过一粒米那么不起眼,但是治迟了就会破裂肌肤,腐烂肠胃,丧失性命。

人谨慎的时候,祸患自然就会消失,但祸患往往是发生在人疏忽大意的时候。与其在发生大火之后奖赏救火者,忙得焦头烂额,不如当初听从别人弯曲烟囱、搬开柴草的建议。啊!小事能酿成大祸。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将灾祸消灭在萌芽状态,怎能让自己疏忽大意呢?

【评析】

《关尹子》所说:“不要轻视小事,一个小缝隙就能导致沉船;不要轻视小东西,小虫子可使人中毒;不要轻视小人,小人可以危害到国家。”聪明的人不会忽视细微的小事,他们往往小心谨慎,懂得从小处着手,防患于未然。人们若能保持谨慎状态,祸患自然不会产生,灾祸往往就是发生在人们疏忽的时候。一个知识广博的人是绝对谨慎的。祸患在谨慎时往往会消失。所以,考虑得周到,谨慎小心就没错。

典例阐幽 防患未然,谨慎行事

唐朝郭子仪爵封汾阳王,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进出出,而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她的爱女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象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讥笑郭子仪,回家后,他禁不住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王爷的面子,他们决定对父亲提出建议。

他们相约一起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几个儿子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儿子们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进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专门落井下石、陷害贤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

人们若能像郭子仪那样时刻保持谨慎的态度,祸患自然不会产生。所以,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是很有必要的。

忍学《谄之忍第三十二》译文与赏析 谄之忍第三十二

谄之忍第三十二

上交不谄,知几其神。巧言令色,见谓不仁。

孙弘曲学,长孺面折,萧诚软美,九龄谢绝。

郭霸尝元忠之便液,之问奉五郎之溺器。朝夕挽公主车之履温,都堂拂宰相须之丁渭。书之简册,千古有愧。噫,可不忍欤!

【译文】

《易·系辞》中说:“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交往不阿谀奉承,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也不盛气凌人。”这样的人就领会了与人交往的关键。《论语》曾说:“那些会说漂亮话善于装扮自己的人,实际是放纵本能,丧失仁德的人。”

西汉辕固教导公孙弘,要用正直的道理来说话,不学歪门邪道来欺世盗名。西汉汲黯,字长孺,性情倨傲,很少讲情面,当面指责汉武帝的过失。唐代张九龄刚正不阿,因萧诚柔美善言,不再和萧诚交往。辕固的正学、汲黯和张九龄的正直,成为后世的榜样,真令那些谄媚者汗颜。

唐代郭弘霸探视生病的御史中丞魏元忠,用手指蘸魏的小便来放在口里尝,以判断病势轻重,但魏元忠相当厌恶他的谄媚;唐代宋之问极力巴结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甚至在张易之大小便时,宋之问都给他端便器,但在张易之失势时遭贬谪。唐代赵履温脱下朝服当绳子,用脖子为安乐公主拉牛车,以此来讨好公主;宋代的丁渭在都堂上为宰相寇准擦拭胡须上的汤渍。以上几个人的谄媚之举,都被载入史册,遭受后世的耻笑和唾弃。唉!谄媚之人遭世人唾弃,怎能不忍住自己的谄媚之心而以此为戒呢!

【评析】

这个世界上阿谀小人确实有,他们见风转舵,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很有一套让人听了以后感觉良好的本事。而大多数的人也是喜欢听赞美自己的话。殊不知,正是这些颂词赞歌,让人麻痹,陶醉其中,而不再奋进,尤其耐不得不同之声,听不得不同的意见,久而久之,则会意志涣散,听不进忠言。阿谀之声害人不浅,一定要引起自己的高度重视啊。

典例阐幽 投其所好,阿谀奉承

公元3世纪中叶前后,河南温县司马氏号称大族。从司马懿起,至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断曹魏国政。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承袭王位,终于完全控制了魏国朝政。咸熙二年,司马炎以接受禅位的形式,和平篡夺了魏国政权,正式称帝。司马炎改朝换代后将国号改为晋,建都洛阳,开始了西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司马炎在位二十六年,死后谥号武帝,史称晋武帝。他登基践位之际,少不了要按照礼制行皇帝登位的典礼,其中一项就是在群臣拱围之下“探策卜世”。

举行仪式的这一天,司马炎和君臣上下都是一副虔诚的样子,在庄严、低沉的乐声中开始探策典礼。司马炎一心想着探取一个吉祥的竹签,揖拜天地,祭奠山岳,烦琐的仪式行完之后,司马炎将手伸入方壶探策而出。他急忙低头一看,策上一个“一”字跃入他的眼帘。如果把这个“一”字看做王业传世之数,那么司马家族的天下就是一世而尽。司马炎双眼瞪着这不吉祥的“一”字,心中老大不快,愠怒之色顿时布满龙颜。群臣一见卜出如此结果,都惊得呆若木鸡,不知讲什么是好。

黄钟、大吕之声余音宛在,缭绕着栋梁不去,大殿内静得让人难以忍受,这隆重的探策大仪真不好收场。这时,只见吏部郎中裴楷从班中站出,面对司马炎朗声奏道:“臣下听说,天能得一则天清,地能得一则地宁,侯王能得一则天下为正。”裴楷这一番话,是依据汉魏之际王弼的《老子注》第三十九章说的,原文是:“往昔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五行得一以丰盈,天地间万物得一则能生,侯王得一则天下为王。”老庄学说在魏晋之际颇有影响,因此裴楷这番话有很大的权威性。

裴楷奏对中所说“侯王得一则天下为正”,把司马炎认为不祥之兆的“一”改成大吉之兆的“一”。所谓“正”即是不邪,不邪则不倾,天下能正而不邪,就是天下稳固,这就意味着司马氏的江山可以传于万世而不倾。这在逻辑上是移花接木,也是裴楷聪明过人之处。经过他这一解释,司马炎愠怒的脸上渐渐露出喜悦。

“探策卜世”是一种近乎巫术的政治游戏,预卜所得的结论也必定是荒诞无稽的。司马炎探策得“一”,经过机智的裴楷一番巧妙释对,虽然暂时转忧为喜,但终未能使司马氏的江山传之万世。从晋武帝司马炎到晋愍帝司马业,西晋历五十二年,四世而亡,然裴楷巧对的敏智佳话却传至于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17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