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可所至,诗在口,竹在手。来京师不及岁,请郡还乡,而诗与竹皆西矣。一日不见,使人思之。其面目严冷,可使静险躁,厚鄙薄。今相去数千里,其诗可求,其竹可乞,其所以静、厚者不可致,此余所以见竹而叹也。
———《东坡题跋》
【文章鉴赏】
〔注〕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擅画竹,名盛当时。苏轼见到赵屏风上有文同所画之竹,因为题此。“诗在口”二句:意思是作诗不辍,画竹不停。“请郡”句:京官请求调到州、县任职。后来文同因父亲去世,以“丁忧”名义回到四川。西:向西去。文同家在四川梓州,地在汴京之西,故云。
苏轼和文同是中表兄弟,相处既深,评价自然是中肯的。他对人物的评量,不单看重其艺业,尤其着重于人品,虽属中表之亲,自然也不能例外。如今其人远去,诗尚可求,竹仍可乞,却不再能接其风裁,得其教益,见竹思人,不能不深深感叹了。
文同能诗能画,于艺事则墨竹一派载誉千古,于从政则堪称良吏,于人品则是位“操韵高洁”的人。同时的司马光由衷地评论他:“与可襟韵游处之状,高远潇洒如晴云秋月,尘埃所不能到,某所以心服者,非特辞翰之美而已。”王安石则赞扬他的政事:“中和助宣布,循吏缀前芳。”可见苏轼对文同的评论是客观的。
本来是题屏风上文与可的画竹,却撇开正题,一下子扯到文与可其人其事上去,足见苏轼对与可的敬佩、怀念之情,不能自已。真情一旦奔迸笔下,题目也管束不住了。在短短的篇章中,苏轼把文与可的爱好、人品、性格、经历以及两人的交情,用十分简练形象的语言概括出来,文章大家略施小技,即有足观,是不由人不佩服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1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革命军·绪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