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酒,三月三墨
作者:姜维群
《欣缘道人壬寅上巳节闲吟》
坷坷坎坎世间路,
隐隐约约矮草疏。
假假真真翫建盏,
明明净净守茶垆。
长长短短夜微信,
厚厚薄薄乱枕书。
紫紫红红隔牖赏,
寥寥寂寂三月初。
都说现在人喜欢攒局喝酒,其实这是古人强项。一千多年前三月初三上巳节,就是由42人雅聚喝酒,成就了一篇美文,成就了一幅旷世的书法巨作,让人记住了三月三的酒和三月三的墨,却也让人忘却了上巳节本来的初衷。
古有上巳节,定于每年重三(三月初三)日做修禊事,正像国人任何节日离不开吃一样,此日更加上了喝(饮酒),不仅要饮酒还要赋诗,还要用墨写将出来。
公元353年,在绍兴兰亭这个地方祓禊,即在河边象征性洗濯,祓除不祥,除去宿垢,然后依次坐在河边来一次“曲水流觞”。当时环境、情境、心境三美合一,王羲之兴乐作文而书,用的是蚕茧纸鼠须尾,没想到他一挥而就写的这个序,回到家后又写了几十通,差强人意都不如现场写的这张好,于是成了自己的珍爱,成了当时及后世念念不忘的墨宝──《兰亭序》。
此后人们的目光始终没离开王羲之这件墨宝。晋朝人叫它《临河序》;唐朝人叫《兰亭诗序》或《兰亭记》;宋朝欧阳修称《修禊序》,蔡襄称《曲水序》,苏轼称《兰亭文》,黄庭坚称《禊饮序》,米芾称《兰亭宴集序》,宋高宗赵构题为《禊帖》。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家外加皇帝文豪的阵容,不由得让人慨叹:
三月三的酒,三月三的墨,好神奇耶。
后世多少人在复制那个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场景,梦寐以求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的雅聚,再现那幅行云流水大美至美的墨迹啊,却再也没有了。
像美人早逝、奇珍遁世一样,《兰亭序》的真本到了初唐神秘消失,更增加了后世的追寻不舍。最早唐代张彦远有《兰亭考》,宋代桑世昌写了《兰亭考》十二卷,俞松写《续兰亭考》二卷,清代翁方纲又写《苏米斋兰亭考》八卷,现代人就更多,不一一列举了。据学者说,日本书家未有不学《兰亭》的,其研究文章与我国相比“并无愧色”,真可谓:一纸兰亭名万世,华夏东瀛共仰之。
当人们的目光齐聚这墨宝时,还记得三月三的酒与墨吗?酒与墨似风马牛不相及,然二者皆可饮也。酒是神仙水,墨是郎中药,墨可与药配伍熬煮而祛病,近世更制成墨汁、墨水,故而读书而谓之“喝墨水”。
王献之与其父王羲之同为书法之圣者,王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王献之有18缸水写光了的传说。
此中禅意谁知之?洗砚将池水洗成墨色,把18缸水研成了墨汁,正是水与墨互换的过程,成就了中国书法的一门两圣。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人都有特殊的日子,三月初三打造了中国书法难以再逾越的高峰,但上巳节内核却被黯淡了。有个规律,月日数字重叠的日子大都被古人戴上节日的冠冕,像“正月正”(大年初一)是春节,二月二是龙抬头,三月三是上巳节,五月五是端午节,七月七是乞巧节,九月九是重阳节。
《天津事迹纪实闻见录》上说到三月初三,只有一句话:“三月初三日名上巳辰。”没有任何民俗现象的记载,三月三在北方在天津仅留下一个“上巳节”的空头名额而已。
但是,《兰亭序》打造出来经典的酒与墨交融的咏叹调,千年余音萦绕着中华文明的柱廊,泛着酒香,飘着墨香,伴着春日花花草草的馨香,汇成一个绝无仅有的三月三。
《兰亭序》横空出世,立为后世书法之圭臬,不写《兰亭》非书家。然而学临《兰亭》万千人,热浪滚滚不是春。所以黄庭坚说:“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遗憾吗?三月三上巳节,可以忘了修禊,可以不懂吟咏,倘能记得那“池水尽黑”的墨池,书斋就能飞出来浓浓的书香墨香和淡淡的酒香。
三月三,有了酒醇墨馥,暮春依旧惠风和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14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