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庆,1971生于山东即墨。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北京交通大学书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廊坊市文联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工作室导师。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委。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楷书《颜勤礼碑》主讲教师。书法作品三十余次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曾获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全国首届行书大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大展优秀作品奖,河北省文艺创作贡献奖,山东省书法创作突出贡献奖等。
楷书四境书法入门门槛低,在古代,以毛笔为书写工具的时期,凡识汉字者,人人能书。而在当代,人们似乎看轻此艺,凡能拿毛笔者,俨然称“书法家”,招摇过市,所谓“无知者无畏也”。实用层面的写字与艺术层面的“书法家”还是有区别的。写字的目的是传递信息,以实用为主。而书法家(古称善书者)则超出实用的层面,表达书者的性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他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领先或超越时代的技术高度和难度;还需要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且符合大众共同的审美理想,具有前瞻性的审美呈现。
楷书作品
这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炼,是浅尝辄止者和游戏笔墨者所不能达到的。这个过程,是由内而外的修行。这样的书者,才可能称为“书法家”。所以,作为艺术化的书法,是高难度的技进乎道的修炼过程,王羲之说:“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唐末散文家李华亦说:“夫六艺中,此为难事,人罕晓其奥。”又说:“书功之深,人之难能知也。”可知书法之难。
楷书作品
而作为以实用功能为主的楷书,要想进入艺术化的表现,则变得更加艰难。因其难而贵,唐朝张怀瓘《书估》云:“如大王草书真书,一百五字及敌一行行书,三行行书敌一行真正,偏帖则尔”,虽为交易之值,但亦可看出人们对楷书的看重。
行书作品
从书法史来看,楷书有四大系统:
一、 魏晋楷书。
以钟繇、二王为代表。这个时期楷书多为小楷,间有隶意,自然质朴,而又工巧飞动,姜夔《续书谱》云:“古今真书之神妙,无出钟元常,其次则王逸少”。又说:“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耳”。因其处于由隶书向楷书的演进时期,手的用笔动作,因时代书写的惯性,必然带有草书、隶书的意态,故其“使转纵横,点画狼藉”(孙过庭书谱),为楷书初创时期,时代特征明显,形态杂糅。这种篆、隶、草、楷混杂的情况,一直到唐中期的墓志上还能见到。
楷书作品
二、 南北朝碑刻楷书。
书法史称为魏碑或北碑。是碑学楷书的学术所指。包括《龙门造像》,是方笔极规的代表;《云峰刻石》,是圆笔魏碑的代表;《泰山经石峪刻石》《四山摩崖刻石》,是榜书,雄浑、苍厚、大气风格的代表;《张猛龙碑》是庙堂气象,正体变态的代表;大量北朝墓志,镌刻细腻与粗疏并存,是阴柔之美的代表。这些共同构成了由方到圆,由阳刚之美到阴柔之美,由大字到小字,由精致到粗疏纷繁复杂的魏碑系统。自阮元对南北书派的划分,及对魏碑审美价值的认同,再经包世臣对北碑用笔及审美的认定和深入阐释,对“中实”和“金石气”新的评价标准的建立,使学者认识到魏碑美之所在。又经康有为的大声疾呼,夸大其词,至清末魏碑遂称为书法大宗,一扫帖学影响而成为书坛主流,慕习者渐不知帖学之理法,而逐渐走向丑、怪的边缘。
行书作品
当代,我们的视野比清人要开阔,我们需要冷静反思魏碑之优劣,而不可盲目跟从。魏碑的成因及其特色有其时代及文化背景,故其佳者有之,劣者更多。如何吸收和学习是摆在每一个学书者面前的任务,这依赖学书者的素质和文化修养,要能分别。优劣不分,则入魔道。因此,依孙过庭《书谱》所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复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当为正路。
三、 隋唐楷书
隋唐时期是将楷书的“法”发展到极端化的时期,被书法史誉为楷书的高峰。楷书具有易辨识的实用性,是准确传递信息的最优书体。这是楷书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向工稳方向发展一直是楷书的价值取向,到唐代,人们将这种追求推到了极致。“楷法遒美”是唐朝科举的要求,也是选拔官员的必备条件,所以写一手工巧的楷书是荣耀的事情,也是社会名利的需求。唐楷重法,从用笔到结字,唐人总结出了一套细致的方法和原则。因此,名家辈出,初唐四家欧、虞、褚、薛,中唐的颜、柳,俱为后世楷模,二、三流的书家更多。近代,大量隋唐墓志出土,使我们看到了唐楷的另一面,法度纷繁,面貌多样。
行书作品
唐人所建立的楷书法度对后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以至于我们现在一说起楷书,首先想到是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大部分人的楷书观念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这成为了人们判断楷书的标准,深植于每个人的潜意识中。这严重影响了人们对楷书丰富性和审美高度的判断,阻碍了人们更深层的对楷书分析和审美判断的可能,宋代的姜夔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他在《续书谱》中指出:“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说出了唐楷的局限性。当代对于楷书的争论和偏见,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而不是针对整个书法史,乃至整个艺术史。
四、 文人化楷书。
是指北宋以后直至民国时期的楷书系统。北宋以后,文人的政治地位确立,社会地位也随之提升。文人化的意识在增强。书画艺术在大文豪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参与和努力下,具有了文人化的特征。虽有风格取向的差异,但在总体上,表现为文人雅士的趣尚,文人的书画创作成为了这个时期书画创作的主流,楷书亦然。
行书作品
科举制度的完善,使书写逐渐趋于程式化,对楷书的要求严格而苛刻。不符合官方要求的,则科举不取。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楷书规整化;另一方面,限制了个性的发挥,楷书渐向整齐划一,大小匀等的印刷体效果看齐,工艺化的追求成为人们评价好坏的目标,这走向了艺术的反面。有一些才高识广的文人,不陷于其中,而着意于自然书写,以行书笔意入楷书,显得自然、大方,自由活泼,了无唐楷的谨严和肃穆,变得轻松、闲适,似不经意,法在意中,如苏轼、米芾、黄庭坚、赵子昂、倪瓒、祝允明、文征明、傅山、何绍基等。这为楷书的日常书写提供了一条自由而宽广的路子。但有人说,有行书笔意,应为行书,不是楷书,实为少见之狭也。楷书产生之初,篆、隶、草、楷法是混杂的。行书笔意的加入,实是恢复其原初的写法。我认为是在唐碑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是文人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是艺术的再创造,这种创造为楷书的艺术化、多样化和品格的提升,开辟了新路。艺术的边界并不是明晰的,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也是艺术的基本规律,这种模糊性是艺术再发现的可能。这正如书法的好坏评价,虽没有可量化的明晰的评价标准,但是,好的就是好的,专家一看便知。
对以上四个系统楷书的取法,当代都有学习者,因人素养不同而水平不齐,有佳者,但大多水平不够,究其原因对楷书的层次认识不足,以笔者拙见,楷书有四境:
行书作品
一、 求器。
器,为器物,指有形的物质形象。对书法而言,就是追求纸面上的形。“形”,指古人所创立的纸面上的平面形象,以写像、写准某一家为目标要求。这一境要解决的问题是笔法、结字、章法。在这三个方面能够找准古人特点,较熟练再现。笔法正确,笔画有一定质感,表现为较好的控制点画能力。其熟练者,落笔成形,笔到意到,笔画搭配协调妥贴;结字重心稳固,布白匀称,表现为较高的视觉空间布白能力,对大小、斜正、方圆的布白空间敏感。章法方面,对两字及多字的组合,能在矛盾中取得协调统一,上下字气脉贯通,并能控制其断连关系,对行与行之间的宽窄、斜正关系敏感。横向上无并头之病,有大局观念,视野开阔,能很好的控制全局的开合关系,使整篇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篇,都能协调统一。
二、 得法。
在第一境熟练之时,必然进入第二境,得法。不得法,形不准,就写不像,或者味道不对。故得法是在求器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思考而逐渐所得。法,重点在知其何以为,明白是怎样的书写过程,如“永字八法”“结字三十六法”。即如何写的问题。楷法完备,加以练习,便有写准、写像、写熟的资本。如王羲之云:“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之书,须字字意别,勿使相同。”得法之谓也。
行书作品
三、 明理。
此境着重于书外之思,作书者之心意。即为什么这样写?是究其所以然,是师古人之心。这个过程要得其笔法挥运之致,结字之思维,章法变化之理。如明冯班所说:“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俱在。”能循理则法必备,用法者须知其理,意才能出。明理,法才能不露做作痕迹,不显工匠之气。虽法有不到处,而意足,书理通达之故也。而由求器,得法,再到明理,也是学书的递进过程,如不能明理,则法不通,形必不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反过来又促进前者的认识深刻,循环往复,就会不断提高对楷书的认识和书写水平。
四、 有道。
此境首先要求作者要有很好的学术素养和品行修养。于其他方面有极高的修为,表现为人格的清廉和高贵。知天地之理,通宇宙之心。以人为本,万物为怀。此谓人“有道”,“有道”则书才通道。通道则书有神,唐太宗说:“神气冲和为妙”。字无神,则徒具其形,故又说:“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因此,要做到“心合于气,气和于心” ,神已具,则“法、理”俱在,而此时“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着意于“神”,“ 理、法”居于第二位。因此,此境楷书,初观特别,无所宗,即无他人相,无时代相。细观生动、有趣,乃楷书之新面貌也。如弘一法师晚年之书,恬静可人,初观异也,然为其静气所服,绝无尘俗气,是为有道之书。
行书作品
有道之境,非求之而得,乃自然而然,修为而得也。鼓努求之,反露市侩气息。刻意求“率意、无为”之态者,皆有所图,故等而下之,不足论。
楷书之美,在得典雅、正大之象,得恬静自然之境,正如柳公权所说:“心正则笔正”。然“正”,绝非如排版印刷的宋体字,齐头齐尾,大小均等,而是充满了人世间的冷暖相知和人文关怀,喜怒哀乐在其中,是书品“正”。施以文翰,境乃动人。
综上所述,对写字与书法艺术的区别和对楷书四个系统的了解,是我们明确楷书四境的前提。只有明确取法的方向和目标,才不至于走错路。方向明了,再依楷书四境的递进和修为,才能一步步前进,到达理想境地。而方向不明,则终不见天日,何其苦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129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