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史海钩沉:从馆藏文物徐悲鸿的墨竹图谈起……

大道家园 2023-07-14 19:36:29

竹,作为中国传统传颂为“四君子”梅、兰、竹、菊中的一员,千百年来一直是历代文人画家喜欢描绘的主题。在《都江堰市馆藏文物精品集》中,就收录了国画大师徐悲鸿的一幅书画作品《墨竹图轴》。

都江堰市博物馆馆藏 《墨竹图轴》 该《墨竹图轴》(99.3×59.7cm)为水墨写意画,四竿劲竹秀逸清峻,竹叶交迭穿插,浓淡稀疏,虚实相生,整幅画意境清新,风格雅逸。在画的右边有题款“欲造茂林三载就,春来新笋是珍馐。不须论品夸高节,便计功能孰与俦。卅二年(1943)七月,悲鸿”。

但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我又陆续地看到徐悲鸿画的好几幅墨竹图,大多都不约而同地题有“欲造茂林三载就,春来新笋是珍馐。不须论品夸高节,便计功能孰与俦”这首诗。

故宫博物院藏品《劲竹高节图轴》 如故宫博物院收藏其的《劲竹高节图轴》(109.2×53.2cm),晃眼一看,此图与我馆收藏的《墨竹图轴》十分相似,徐悲鸿以西洋画的大笔着淡墨迅速刷出竹竿,笔痕处自然形成墨韵的深浅变化,令五竿青竹具有立体效果和真实感。竹叶错落参差,竹竿的淡墨与叶片的浓墨深浅互衬,营造出竹子高逸格调。款识:“欲造茂林三载就,春来新笋是珍馐。不需论品夸高节,便计功能孰与俦。一九五二年岁,悲鸿”。

拍卖品《竹报平安图轴》 又如中国保利2006年春季拍卖会上,有其1941年作的《竹报平安》(112×40.5cm),此画中健壮的竹竿以排笔表现,直上直下,竹节间填以重墨线补白,以区分上下节;竹叶或仰或俯,形态变化多端,表现了竹叶在清风吹拂下重叠交错,相互映衬的姿态。款识:“欲造茂林三载就,春来新笋是珍馐。不须论品夸高节,便计功能孰与俦。悲鸿。麟若老友方家正,卅年七月。”

拍卖品《虚心劲节图轴》 再如在中国嘉德2009秋季拍卖会上,其作于1941年的《虚心劲节图》(136.8×35.5cm),该图中一竿健壮的毛竹直贯画幅,具有顶天立地之气势。竹子根旁冒出两颗幼笋,令画面生动有趣。在通过深浅不同的墨色变化来表现叶之俯仰、正背,竹叶横向的走势打破了竹竿纵向的布局结构,丰富了视觉效果。款识:“欲造茂林三载就,春来新笋是珍馐。不须论品夸高节,便计功能孰与俦。卅年重阳。曼士二哥雅赏。弟悲鸿”。

据说徐悲鸿先生画竹子颇有特点,他不依传统画法用毛笔一点点地画,而是将宣纸铺展在画案上,用大板刷两侧蘸墨,而后一气挥就。从这几幅墨竹图中的竹竿、叶的画法来看出,徐悲鸿把西方写实主义艺术表现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使其古意今用、洋为中用。其所画竹竿在水墨自然呈现的干湿、浓淡状态中,充分表现出圆润的质感,用笔也颇具变化,时而中锋,时而侧锋,一下就将挺拔正直的竹之神态形象地表现出来。

“欲造茂林三载就,春来新笋是珍馐。不须论品夸高节,便计功能孰与俦” 。直译此诗为:“要培植茂盛的竹林需要三年的时间,春天里萌发出的竹笋是做美食的珍贵食材,竹子不需要别人评论夸奖其高尚品格,但若论竹林、竹笋对人类的贡献,什么东西能与之相比呢?”。为何徐悲鸿在画墨竹时,喜欢题上这首诗?我们现暂不知晓,但从这首诗所表达的意思来看,也许他觉得坚韧不拔、顽强生存的竹子,是对人类生活有用的物品,它不在乎别人的任何评价,只要有用就行了,这种甘于献身,不求名利的高风亮节精神,值得人们去学习。在这里,我们就不去深究什么原因了,至少说明这首诗是徐大师画墨竹图的最爱。

其实徐悲鸿与灌县(今都江堰市)曾结缘分。1943年7月至8月,他带领中国美术学院筹备处的人员,到灌县和青城山写生作画。在小住的一个多月中,他终日饱览青城山层峦拥翠,巉岩宿云的景色。清幽的青城山给了徐悲鸿巨大的创作灵感,在古木参天的青城山天师洞道观,他独居一室作画,才思喷发地陆续创作出了《国殇》《山鬼》《湘夫人》《云中君》等国画与《大银杏树》《青城道中》等油画。此外,他还画了《奔马图》《墨竹图》等送给热情接待的青城山道长们。

其夫人廖静文女士在《我家先生在青城》的文章中,深情地回忆起了徐悲鸿先生在青城山天师洞短住写生创作的往事。在天师洞内的一只大香炉前,徐悲鸿和廖静文还留下了第一张合影。据她回忆:“当时,我和悲鸿在恋爱,但还没有决定结婚,所以就不能站在一起照相,但是悲鸿很想和我一起照。他看出我不想照,于是说:“隔着远一点。”所以,我们就隔着这个大香炉,我站一边,悲鸿站一边,这样就不会显得那么亲密。”这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静文女士对悲鸿大师的殷殷思恋之情。

文中,她还写道:“……其中有一位中年道士,常常出去采摘新鲜核桃,用托盘盛着,很恭敬地给徐悲鸿先生……后来听说,那送核桃的中年道士得到徐悲鸿先生的一幅马以后,曾请人制成石刻,以它作为拓片售给游人”。看到这里,我猛然想起二王庙里有一通《奔马》石刻,上书“之冕道长惠存,卅二年始秋,悲鸿居青城。”结合文中所述,那个送核桃的中年道士大概就是之冕道长了。

都江堰市二王庙《奔马石刻》

人物介绍

徐悲鸿(1895-1953年),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1200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 全部捐献给国家。

主 管: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主 办:都江堰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宣传营销科

主 编:曾 岷

责任编辑:刘建华

值班编辑:张渝杰

编 辑:杨 璨、李思易、张铴月、张立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08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