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洛神赋图.第一卷.东晋.顾恺之画.宋摹本.故宫博物院藏「高清」

大道家园 2023-07-14 17:08:16

洛神赋图: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是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宋摹)。 这幅画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此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首先,有请我们的女主。

这是洛河的女神,名叫宓(音密)妃。她在看着男主微笑。我们看不到她的身材,却可以发现的她的衣饰真的是太复杂了,挂了这么多的飘带。虽然是标准的巴掌脸,却没有尖尖的下颏,而是圆圆的感觉。

下面的是我们的男主。

这是男主,诗人曹植。曹植在初见洛神时惊喜万分,但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时的"神"不只在眼神里更在手臂轻轻一挥的不经意间,从容不迫,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丝毫没有做作的样子。

曹植为什么会伸着手呢?这就是所谓的“魏晋风度”了。那个时代的贵族,穿着上是宽袍大袖,如果垂着两手,或者左右乱摆,袖子就会乱了,而行动困难。外出的时候,两手平伸,由仆人扶着,袍袖在风中摆动,显得多美呀!据说就算是房子着火,也得稳稳的由仆人扶着走出来,神态当然也要平静,这才与自己的身份、衣着相配。当然,像干活呀,跑步呀,这都不是贵族要干的事。所以尽管诗的曹植看到女神,爱火炽烧,但画中的外表却极其平静。这也是风度的要求。

洛神赋原文:

这首《洛神赋》,是曹植从边远的封地回都城看望曹丕,回去时经过洛水,写下的诗篇。讲述一段自己爱上洛水女神的故事。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现在有三种说法:一说是他爱上自己的嫂子甄氏,得到了她的死讯非常悲伤,写的怀念诗。一说是他和自己原来的妻子非常恩爱,却被曹操以衣着华丽不尚节俭为由杀了,他怀念亡妻写的;还有一说,所谓的女神实际上象征曹植对王位的贪恋。

顾恺之顾恺之(约348年-409年),字长康,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约364年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引起轰动。366年当上大司马参军,392年为殷仲堪参军,405年升为散骑常侍。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线条连绵流畅,如“春蚕吐丝”。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摹拓妙法)》和《画云台山记》三本绘画理论书籍(以上三篇文章现今存在最早版本由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抄录以传),提出“以形写神”、“尽在阿堵中”的传神理论。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yáo]合称“六朝四大家”。

艺术意义《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整幅绘画作品诗意的处理是重中之重。在绘画中顾恺之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转向重内心、重神韵。从美学的角度看,《洛神赋图》使观者看到了魏晋时期绘画从汉代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的阴柔之美,这正是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转化的结果。

这幅画的重要意义是它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而不是沿袭和改良某种旧传统,它的主题不再是歌颂女性的道德,而是通过他们的美丽容貌来抒发作者的情怀。中国古代,尤其晋唐之前,美术品主要是实用的,并非纯粹的欣赏品。

高清大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406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