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蒹葭》:谜一样的诗歌
丁启阵
图片来自网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秦风·蒹葭》
1
这首诗,在《秦风》中显得相当特别。《秦风》共十首诗歌,内容情况如下:《车邻》赞美早期秦君秦仲追求中原贵族生活方式,《驷驖》通过对秦襄王狩猎情形的描写赞美秦人的尚武精神,《小戎》通过表现一位妇女对从戎戍边丈夫的思念反映秦国对西戎作战的情形,《终南》周地人民劝诫秦君不要忘记故周的土地和人民,《黄鸟》为给秦穆公殉葬的贤士三兄弟唱的挽歌,《晨风》妇女疑心丈夫遗弃自己或讽刺秦穆公不用贤臣,《无衣》歌颂秦国军民一致对外同仇敌忾的精神,《渭阳》描写秦康公在渭水北岸送其舅晋文公返国时情形,《权舆》是一位没落贵族在回忆自己当年的奢侈生活。
可见,“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的秦国(《汉书·地理志》),其民歌以君国大事为主,以激昂粗豪见长。《蒹葭》如此缠绵凄婉,更像是《郑风》、《卫风》中的作品。清代学者方玉润说:“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诗经原始》)
2
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六类:
讽刺秦襄公不能遵循周礼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郑玄笺注持此观点。
惋惜秦襄公有意招徕隐士而不可得,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如是说。
想念一个人却无法与之会面时的感慨,陈子展《诗三百解题》这样认为。
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首情歌,表现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与苦闷。
有人认为并不表达具体的内容,只是表现一种无果无望的追求的过程与惆怅。
种种说法,各有逻辑、情理可讲。因此,我不认同陈子展先生的态度,他认为,“想见一个人”的人,知周礼的故都遗老、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秦国的贤人隐士、诗人的一个朋友,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都有可能,独独把它理解为爱情诗(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是“简单化、庸俗化”。爱情是世上最复杂最美好的感情,怎么可能是简单化、庸俗化呢!
3
蒹葭,历来注家都把它们当作两种东西,或者一样东西的两个阶段,两种形态。例如,有人说蒹是类似芦苇的水生植物,葭是初生的芦苇;有人说蒹是没长穗的芦苇,葭是初生的芦苇。我认为,既然诗歌中用同样的词(苍苍、凄凄、采采)形容“蒹葭”,从理解诗歌的角度讲,也就没有必要将蒹与葭分开来讲。
4
让我们先来仔细看一看,诗歌提供了那些信息。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四项内容,每项内容用两句诗表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景。季节是秋天,时间是早晨日出之前,地点是水边——蒹葭生长之地。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目标及其出现地点,水的另一边——彼岸。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追求(逐)者逆流而上时跟目标的距离、道路状况——道路阻碍,距离遥远。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追求(逐)者顺流而下时跟目标的视觉关系——目标好像被水所包围。
三章是回旋曲式,句式相同,关键字眼不同;关键字眼的不同,可以理解为情节的变化。因此,比较每章二、四、六、八句的最后一个字词,便可以看出变化:
为霜——未晞——未已:早晨,日未出到日出之初。
方——湄——涘:都是水边,或有自远而近的不同。
长——跻——右:远、上坡、绕,道路的困难情况不同。
央——坻——沚:都是水中,或有由模糊变清晰的差异。
上述信息,一纵一横,交织成如下信息图谱:
在秋天的早晨,即将日出到日出之初(霜变露水,露水在减少)这一段短短的时间里;目标出现在水的那边,是旁边,不,紧挨着流水;逆流而上去追逐目标,道路又远,又上坡,又弯弯绕;顺流而下去追逐目标,目标出现在水(河流)的中央水面上,脚下是个小沙洲,不对,是一片沙滩。
这样的信息,实际上只有时间、地点(准确地说是环境)、大致的情节,相当抽象。至少容许读者作如下选择:
现实的故事
梦幻的故事,即梦境
象征的故事
“现实的故事”,又可以分为:
情感类故事,包括爱情、亲情、友情
非情感类故事,理想、事业、一次真实的经历、游戏(比如迷宫、捉迷藏)
所有读者能够取得共识的大概只有两点:追求但得不到(难以得到)的情节,缠绵凄婉的风格。虽然这首诗歌的创作时代,可能早于宋玉写出“悲夫秋之为气也”句子之前,但秋季有霜的早晨,不是浪漫愉快的氛围。
5
尽管朱熹说过如下话语:“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诗集传》)钱钟书也认为“在水一方”是企慕的象征(见其《管锥编》),但在如上所说诸多可能中,男女爱情大概是多数人乐于接受的一种。既然《诗经》把《周南·关雎》排在第一首,说明《诗经》的编选者是非常重视男女情爱的,把这首诗理解为男女爱情也顺理成章。
假如是一首类似《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迩,其人甚远”类似、跟爱情有关的诗,到底是“男追女”还是“女追男”仍然是一个问题。
王国维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人间词话》)我则想认为,《蒹葭》是《诗经》三百余首中最令人遐想的一首。
6
诗以《蒹葭》为题,即取开篇两个字作为诗题,实际上等于无题诗。这令我们不由地想起唐代写无题诗的大师李商隐。李商隐的无题诗都是爱情诗,他的爱情诗基本上写得都很朦胧。无题、朦胧,都跟《蒹葭》相似。李商隐之所以用无题的方式、朦胧的手法写爱情诗,据说是因为他的爱人身份特殊(有尼姑、宫女等说法),需要保密。莫非《蒹葭》也有同样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93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娜聊《诗经·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