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李商隐的爱情诗,你真的读懂了吗

大道家园 2023-07-14 00:06:48

中国的传统文人向来是不敢直言爱情的,因此,古典文学中爱情诗并不发达。总体来说,爱情诗的主流一直出现在民间:不论是诗经、汉代乐府诗、或者是南北朝的民歌,其中的爱情诗创作者多来自民间。以屈原为代表的文人爱情诗通常并不是纯碎写爱情,往往具有某种政治倾向。到了晚唐,这一局面有了改变,文人爱情诗终于可以与民间爱情诗并列。而李商隐,一定是这个时代必须拥有姓名的诗人。

可是,理性地看,晚唐出现绮丽的爱情诗并不是偶然,李商隐的诗歌风格也不是天赐的礼物。

首先,社会大环境对于诗歌内容与风格的影响。一方面,晚唐社会风俗是爱情诗得以出现的土壤:

当时的官僚贵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郊宴、赏花等游观活动非常盛行。而女子的活动范围也是相当大的,正如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都人士女,每至正月半后,各乘车跨马,供帐于园圃或郊野中,为探春之宴。”又有:“长安士女,胜春野步,则设席藉草以红裙相插挂,以为宴帷。”作为一个“上层人物”,李商隐对于这些都是非常熟悉的。

同时,道教思潮在唐代颇为流行,道教中的传说故事、缥缈的仙境,都为爱情诗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也增添了朦胧的意境。所以李商隐的诗中会有诸如“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四首其一)之类的句子。

另一方面,日薄西山的唐王朝注定这一时期的诗歌风格不会是昂扬的:

历史的轴线走到晚唐,藩镇割据、宦官当权、党争激烈、外族侵略、农民起义,科考环境相当恶劣。纯粹的读书人一时找不到出路——圣贤说,读书时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此时的晚唐,皇帝已经没有实权,各藩镇首领彼此维护着尴尬的平衡。读书人,俨然失去的展示自己的平台:忠君,没有出路;依附藩镇或党群,存在着很大的变数。

“儿慎勿学爷,读书求甲乙”“当为万户侯,勿守一经帙。”李商隐晚年教导儿子时如是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类似的话,从满腹才华的李商隐口中说出,不仅是个人的悲哀,也代表着时代的末路。

你看,李商隐短暂的四十九年的人生中,经历了六任皇帝,晚唐的政局可见一斑。在这样的晚唐,注定不会出现陈子昂在天地之间发问的悲壮,也不会出现李白在山巅上的狂傲和孤芳自赏;不会有杜甫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俯视姿态,更没有王维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洒脱气度。

它有的是一种不知何处去的茫然和自伤,一种对时局和自我的深度失望甚至绝望。外面的世界一片灰色,因此,文人们转而关注内在的情感。加上到末世,思想道德层面对文人的束缚相对变小,末世的丧乱与颓败更容易激发人内在对情感尤其是爱情的渴望。不仅仅是晚唐如此,每到一个王朝的末路,常有风月诗篇,并且多是深婉悲怨的基调。

其次,一生不顺带给李商隐的郁闷。我一直相信,对待咱们传统文学家一定不能脱离“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一定要把握作者的经历、思想,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李商隐生于唐宪宗元和六年,死于宣宗大和二年,9岁丧父,幼年生活比较艰难,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成为其幕府巡官,26岁进入李党王茂元节度使府做幕僚,王茂元因爱其才华,将女儿许配给他,因此使得他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郁郁不得志。

这个才华横溢的李商隐,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没赶上。

因此,他的无题诗看似是在写爱情,但是也融入了对这糟糕的一生的控诉。如《无题》二首: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其一写一位女子在邂逅了男子之后开始日夜思念,却始终不能顺心,可能寄托了作者在官场一直与机缘巧合错过的感伤;其二写一位未嫁女子遭猜忌的不幸遭遇,也许是说自己被朋党排挤的现实。(之所以用“可能”“也许”之类的词,是因为李商隐的无题诗向来不好解)

再者,通过追忆美好往昔抒发对时间流逝的感伤。对时间流逝的感伤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在唐代,张若虚用《春江花月夜》开启了青春的征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那种慷慨悲凉之气,正是青春的意气风发。而至晚唐,青春已经逐渐零落。于是,比之青春年华的豪气和冲动,晚唐文人开始了隐约的反思,随之而来的是繁华后的淡淡迷惘,更开始了对韶华逝去的感伤。

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像这种以诗的前两个字为题的一般叫做“准无题”,和无题诗一样,这首诗的题旨,有恋情说、悼亡说、听琴曲说、编集自序说、自伤身世说等等。

但是我以为,这首诗中同样充满了时间意识,并在时间的不可逆性中达成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浸透着深深的辛酸。

模拟女子的口吻来感叹容颜的苍老和时间的流逝,是文人惯用的手法,而且通常也会夹杂着对自身命运的轻叹。且看:杜牧在《代吴兴妓春初寄薛军事》中借吴兴妓之口感慨“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杜荀鹤在《春闺怨》中以“妾”自拟:“朝喜花艳春,暮悲花委尘。不悲花落早,悲妾似花身。”容颜与流年一起消逝,正如诗人的理想与流年一同埋葬。

而《锦瑟》中对于往昔的追忆,何尝不是对流年不再的感伤呢?一弦一柱,何尝不是诉说虚度人生的苦闷呢?

最后,晚唐诗人的爱情诗,其实也是个体人格意识扭曲抒泄的产物。李商隐认为“行道不系古今”“不爱攘取经史”,鄙薄周公孔子所谓“道”,因而,他是要摆脱儒家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温柔敦厚”诗教观,并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爱情描写禁区,大胆描写自己的切身体会。当然,可以有实现这种突破的前提,正是晚唐儒家正统思想地位相对松懈。

即便有一定程度的礼教方面的松懈,在封建社会,对于情爱的讳莫如深,李商隐们写爱情时不得不采取较隐讳的形式进行写作。

基于此,李商隐写爱情的诗是非常含蓄、朦胧的,甚至是刻意追求其诗义的多解性。如此产生的爱情诗,才会深情绵邈、含而不露,在艺术上才能调动朦胧诗所需要的各种手段。

正如游国恩编著的《中国文学史》中指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还是他的爱情诗,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他们一方面向往爱情,一方面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顾虑。”

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读第一句我们会大约感受到这是在讲相思的,然而继续往下读却不能找到具体的相思对象。

说到这里,李商隐的诗不仅含蓄、朦胧,其语言也是跳跃性的(东风摧百花到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再到对镜自怜再往后就是想象青鸟传信,就像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使得画面转换地特别快),这些特点都符合现代诗学中对诗歌的定义,因此,李商隐的诗在写新诗的现代诗人中很有市场,如废名就参照李商隐诗含蓄深隐的特点,推动其新诗写作朝着“求美”转变。

言归正传,这首诗典型地体现出李商隐爱情诗的特点——不注重对爱情事件的交代与勾勒,主要抒发自己内心细腻的感受与情绪。

李商隐在勾画一幅幅爱的意境的时候,也在描画着生命本身的况味。人站在天地之间凄凉无助,处处是孤绝的境地,美以凋零的形态呈现,脆弱的生命注定要历经种种磨难。

从意象方面来说,诗歌中如若是写爱情,那一定是以精细、柔美的意象为主,肯定不同于那些宏达的意象给人的感受。李商隐的爱情诗,恰恰是不断深入微小的、纤细的生命触感,并且将这种感受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传达出来。从而激发出人内心的柔软,并且发现这种柔软有它存在的价值。

可以说,他的“感伤”“忧愁”“郁闷”首先是个体的,一个突出放大的个体,然后才是一种时代征候,才可能是人同有之情。

在个体人格意识备受压抑,恋爱见不得光的时代,李商隐的这种对爱情的积极追求与大胆书写,不仅独树一帜,更是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特别是以《无题》命名的爱情诗,后来成为封建社会中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范本和武器,这种影响甚至远远超出文学本身。

拓展阅读:

李贺的死亡美学,其实是一种反抗

与商业接轨,通俗的民间词具备灵动的生命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92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