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古文观止·后赤壁赋》译文与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13 17:32:01

《古文观止·后赤壁赋》译文与赏析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

北宋·苏轼

【题解】

《后赤壁赋》,是北宋着名文学家、号称“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前赋写的是秋景,反映的是清风明月,白露横江之夜的安谧寂静。后赋写的是冬景,刻画的是肃杀恐怖的场面。同为泛游赤壁之赋,但是季节不同,氛围不一,作者的心情也迥异,寄托的思想感情固然也不同。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40]?”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41]。”

【注释】

[40]顾:表转折,但是的意思。安所,何处。

[41]子:古代对男子第二人称的尊称。不时:随时。

【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来,打算回到临皋馆去。有两位客人跟随我一起去,经过了黄泥坂。这时候,霜露已经降下,树叶也已凋落,我们的身影映在地上,抬头仰望天上的明月,环顾四周清幽的景色,心情非常愉快,我们边走边唱,互相酬答应和。过了一会儿,我叹息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习习,如此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客人说:“今天傍晚的时候,我捕到了一条鱼,大嘴巴,细鳞片,看样子很像是松江鲈。但是从什么地方弄到酒呢?”回家后,我跟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藏了好长时间,以备您临时的需要。”

【原文】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42],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43]。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44],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注释】

[42]巉(chán)岩:险峻的岩石。

[43]鹘:隼,一种凶鸟。冯(píng)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

[44]玄裳缟衣:黑裙白衣。在此借人的服色来说鹤的毛色。裳,下衣。下,上衣。

【译文】

于是,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下游玩。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江岸的峭壁高达千尺;山峰耸立,月亮显得很小,水位降落,岩石露出水面。才过了几天,江山的面貌改变得如此之大,让人无法辨认!我提着衣襟走上岸,登上险峻的山崖,拨开杂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爬上状如虬龙的古树,攀援猛禽做窝的悬崖,俯视水神幽深的水宫。那两位客人已经不能跟随我爬到山的高处了。我一声长啸,草木似乎都被震动了,山谷回响,风起浪涌。我也不禁感到寂寞悲哀,甚至有些恐惧,这样恐惧的气氛让我不敢再停留在那里了!于是我又返回船上,任凭小船飘荡到江心,漂到哪里,就在哪里休息。这时已经是夜半时分,环视四周,寂寞空荡。恰好有一只孤独的鹤鸟,横过长江从东面飞来,翅膀张开的像车轮一样大,好像穿着黑裙白衣,戛然一声长鸣,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原文】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45],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46],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

[45]蹁跹(pián xiān):比喻道士体态轻盈。

[46]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畴,语助词。

【译文】

一会儿,客人走了,我也入睡了。我梦见一位道士,穿着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从临皋馆下经过,他向我拱手行礼,说:“这次赤壁之游很愉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啊!我知道了,昨天夜里一声长鸣从我船上飞过去的不就是您吗?”道士对我回头一笑,我也从梦中惊醒了。打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的影子。

【评析】

本文是作者第二次游赤壁时所写,距初游赤壁虽只相隔三个月,但景色不同,心情各异,深刻体会出了作者的复杂心情。

文章先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重游所做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既隐伏着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间的一问一答,带出凑鱼和酒一事,平添几分生趣。

接下来,纯粹写景,写出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写出赤壁夜游的意境,清幽而宁静。接着又描写出江岸的崎岖险峻,奇异惊险的景物,更加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当作者不畏艰难、勇于独自一人攀登到绝顶时,那一声“划然长啸”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

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结尾处用白鹤道士虚幻的梦境,表现出作者幻想脱离尘世,却不能逃避现实的矛盾心情。同时也给全文笼上一层缥缈迷幻的气氛。

苏轼《后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赏析后赤壁赋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阪。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翻译及注释 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阪。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巖,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注释 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3.黄泥之阪(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阪」。阪,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6.已而:过了一会儿。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9.淞江之鲈(lu):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18.履巉(chan)巖: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巖,险峻的山石。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22.栖鹘(hu):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23.俯冯(pi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26.悄然:静默的样子。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28.留:停留。29.反:同「返」。返回。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33.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34.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这样说。35.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36.掠:擦过。37.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38.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制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39.揖予:向我拱手施礼。40.俛:同「俯」,低头。41.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42.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43.过我:从我这里经过。44.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45.顾:回头看。46.寤:觉,醒。

后赤壁赋鉴赏前虽都以秋江夜月为景,以客为陪衬,但后赤壁赋重在游、状景,而前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发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而游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从「江流有声,断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写到「履巉巖,披蒙茸……」的山崖险情;从「曾日月之几何而江水不可复识」的感叹,到「悄然而悲,肃然而恐」的心情变化,极腾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怀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赤壁赋》分前后两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文章通过同—地点(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饮酒),同—题材(大江高山清风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时令季节,描绘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发了不同的情趣,表达了不同的主题。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都给人以壮阔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写泛游之前的活动,包括交待泛游时间、行程、同行者以及为泛游所作的准备。写初冬月夜之景与踏月之乐,既隐伏著游兴,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对话。面对着"月白风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与美酒,再游赤壁已势在必行,不多的几行文字,又写了景,又叙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为一体,至此已可转入正文,可东坡却"节外生枝"地又 *** "归而谋诸妇"几句,不仅给文章增添生活气息,而且使整段"铺垫"文字更呈异采。

第二层次乃是全文重心,纯粹写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声"四句,却写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溅流缓而石出有声的初冬独特夜景,从而诱发了主客弃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兴,这里,作者不吝笔墨地写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谧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西鹊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奇异惊险的景物更令人心胸开阔、境界高远。可是,当苏轼独自一人临绝顶时,那"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的场景又不能不使他产生凄清之情、忧惧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写到这里,又突起神来之笔,写了一只孤鹤的"横江东来"、"戛然长鸣"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经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悯,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澜,还为下文写梦埋下了伏笔。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层,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 "、"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文中写苏子独自登山的情景,真是"句句如画、字字似诗",通过夸张与渲染,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文中描写江山胜景,色泽鲜明,带有作者个人真挚的感情。巧用排比与对仗,又增添了文字的音乐感。读起来更增一分情趣。但总的来说,后赋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及前赋。神秘色彩,消沉情绪与"赋"味较淡、"文"气稍浓恐怕是逊色于前篇的主要原因。

《后赤壁赋》作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之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不仅让我们感到了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文中的孤鹤形象更能够让我们感到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乘鹤是道化升仙的标 志,苏轼不仅借孤鹤以表达自己那种高贵幽雅、超凡脱俗、自由自在的心境,更表现了那种超越现实的痛苦遗世的精神。那我们就看看他在《后赤壁赋》中是如何将孤鹤的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山石高峻怪异,既是对立、压迫着他的自然力量,又像征了他积郁难消的苦闷之情。鹤则是这一苦闷孤独情感的意象。歇于松柏,不作稻粮谋的孤鹤在苏轼心中,就像在其他隐逸 者的意中一样,本是高蹈于世外的象征。苏轼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共处来渲染内心弃世的幽情,孤鹤的形象尤其为他所钟爱。此际在苏轼最感孤独时,忽然有一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可以蔚藉同样感受状态中的苏子之心。因此与客不交一言的苏子对它注意极深。而且它不仅是苏子此际情怀的象征,也是七月之夜的道士形象新化。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著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结尾处写自己梦醒后开门寻找,夜色茫茫,不见孤鹤,也并无道士。一笔双关,余味深长。将苦闷与希望糅合在诗化境界中。山形与鹤形,使苏轼因自然的变化和人事的不谙的精神不适感,和在孤独中向往自由的念头找到了对应。通观全文,在我们的眼前自然就展现出了好一幅「水月禅境、山鹤幽鸣」的美景图!

后赤壁赋创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诗词作品: 后赤壁赋诗词作者:【 宋代 】 苏轼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纪游】、【山水】、【写景】、【抒情】、【人生】、【哲理】

《后赤壁赋》译文及注释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那么《后赤壁赋》译文及注释是怎样的?以下仅供参考!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 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 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 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 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 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 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 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 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 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注释

1.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3.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修的《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4.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5.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过了一会儿。

7.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 “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9.淞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10.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11.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14.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游。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16.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17.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18.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22.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种。

23.俯冯(píng)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只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24.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25.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静默的样子。

27.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

30.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31.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88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