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诗经》原文鉴赏《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诗经》原文鉴赏
[原文](节选)风·邶风
击 鼓
(记述战士久戍在外,对家人怀念不已,恐怕不能偕老白头)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雅·小雅
采 薇
(戍卒在归途中,忍饥受寒,更想起戍边的艰苦,因而发出哀歌)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荤狁之故。不遑启居,荤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监,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荤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何草不黄
(出役士兵的怨诉。多时奔走四方,家人不得团聚)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
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雅·大雅
大 明
(诗赞美文王武王克商而有天下。从商事写起,引起下文,着重写王季、文王得到好的配偶,生了贤子孙,兴旺周家。末写武王伐商,武功辉煌)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商,使不挟四方。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矣。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佑命尔,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皇 矣
(诗描写周家的兴起,着重写王秀、文王的父德,详细记叙文王伐密伐崇的武功,生动具体,气势磅礴)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作之屏之,其灾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列。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帝谓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祃,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常 武
(宣王自将伐徐,命皇父帅师以平定之。诗人赞美王师之威武雄壮,而归结以文德服人)
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整我六师,以修我戎。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王舒保作,匪绍匪游,徐方绎骚。震惊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进厥虎臣,阚如虓虎。铺敦淮潢,仍执丑虏。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如江如汉,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绵绵翼翼,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来庭。徐方不回,王曰还归。颂·鲁颂
閟 宫
(诗赞美僖公,从其远祖美嫄、后稷、大王、文、武、周公的功绩写起,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叙僖公之功业,则以祀、戎二事为重点描绘,突出其伐淮夷之功,文多溢美,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此处只节选两段)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稼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之绪。
公车千乘,朱英绿滕,二矛重弓。公徒三万,贝胄朱綅,承徒增增。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俾尔昌而炽,俾尔寿而富。黄发台背,寿胥与试。俾尔昌而大,俾尔耆而艾。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颂·商颂
长 发
(诗写商之祖先契的诞生及其立国,又写相土的威武,而重点则铺写汤的功业,伐桀而有天下,并得贤相伊尹)
浚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戎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道。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庞。何天之龙,不震不动,不戁不竦,敷奏其勇,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殷 武
(诗写汤孙殷高宗伐荆楚武功,并臣服各地诸侯。旧说以为祀高宗,可供参考)
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深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
维女荆楚,居国南乡。昔有成汤,自彼氏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岁事来辟,勿予祸适,稼穑匪解。
天命降监,下民有严。不僭不滥,不敢怠遑。命于下国,封建厥福。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厥厥声,濯濯厥灵。寿考且宁,以保我后生。
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是断是迁,方断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闲,寝成孔安。
[鉴赏]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尊称为《诗经》,以后历代均沿用它作为书名。它编成于春秋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一部诗歌总集,又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较早的诗集之一。
《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又分周南、召南、邶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等十五国风;《雅》又分小雅、大雅;《颂》又分周颂、鲁颂、商颂几个部分。这里一般认为《风》即地方土调,《雅》是所谓正声(朝廷的乐调),《颂》是庙堂乐章。
《诗经》的编辑成册,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44年)记载,吴公子札聘鲁,请观周乐鲁乐工为他歌奏的诗,以及他对各类诗歌的评论,其次第和现行本子《诗经》相同,只是《豳风》、《秦风》是在《魏风》、《唐风》、《陈风》的前面,而“自郐以下无讥焉”,则是他认为《郐风》、《曹风》没有评论的必要。所以从这一史实可以说明:《诗经》这部书在那时或早于那时就已编成了。又据《史记》等书记载,孔子曾删定《诗经》。故《诗经》编成于春秋是无疑的。
《诗经》所反映的历史时代,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也即自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共五百年。其中《国风》的写作时间贯串《诗经》所反映的整个时代,《周颂》产生于西周前半期,《大雅》产生于西周,《小雅》产生于西周末东周初,《鲁颂》、《商颂》产生于东周春秋时期。这五百年,是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走向衰亡的时期。也是周王朝从盛到衰的时期。这时期,有所谓成康之治、厉王被放、宣王中兴、幽王遭杀、平王东迁以及春秋时代各国诸侯的活动,《诗经》正是这五百年中的产物,反映这五百年的历史时代。
《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长期以来,《诗经》一直受到很高的评价,它对中国二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广的影响。《诗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诗篇是直接或间接描写战争的。由于它产生的时间早,因此反映的军事资料史料价值也很高。它们记叙的军事方面内容归纳起来大致有五个方面:
一、古代帝王用兵之道
《大雅·公刘》写公刘行师之法,《大雅·皇矣》、《大雅.大明》、《商颂·长发》、《商颂·殷武》分别写周文王、周武王、商汤、殷王武丁的用兵之道。这几首诗歌反映了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作战方式。如《大雅·皇矣》详细记叙了文王伐密伐崇的武功,主张“无然畔援,无然歆羡。”就是说不要跋扈妄然出兵,不要贪心侵入人地。同时,作战时要“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代崇墉”要首先考虑谁是自己的盟国,紧密团结自己的兄弟,用钩援梯和临冲车去攻打崇侯的都城。
二、反映了当时车战的一些实际情况
《小雅·采薇》描写“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君子所依,小人所腓”,意思是高大兵车谁乘坐?是将帅们驱驰来回往返。车上乘坐的是将帅,兵士凭它作隐蔽。《大雅·皇矣》“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意思是临冲战车缓缓动,崇侯城池高又雄。都是当时车战的实际情况描写。
三、反映了古代训练、出征的一些情况
《小雅·采芑》,内容是赞美周宣王卿士方叔率军出征,克狄制胜的。全诗共四章,前三章详细叙述了方叔治兵,末章赞美其成功。从车马装备、主将戎装,到进退号令、队伍阵容,都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活画出一幅古代出征前的练兵图。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已有谋略思想,赞扬主将“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有好的克敌谋略。
四、反映了古代军制情况
《小雅·瞻彼洛矣》:“以作六师”,《大雅·常武》:“整我六师”,都是统帅六师的意思。可见当时军队已有建制。《鲁颂·厥宫》:“公车千乘”,“公徒三万”,指鲁僖公兵车有千乘,部队有三万。这些都是古代军制最早的记载。
五、反映了当时战争的频繁,士兵生活的艰苦,妻子思夫,丈夫思归,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战情绪
这一类诗篇主要在《国风》和《小雅》中,比较典型的是《豳风·东山》、《小雅·何草不黄》。其中描写了军营的非人生活,风餐露宿,住在战车底下(“敦独宿,亦在车下”)。并发出愤怒的呼声,为何把他们不当人(“独为匪民”),不是野牛不是虎,为何总在旷野中劳苦(“匪儿匪虎,率彼旷野”)。
《诗经》记载的军事资料虽然都很简单,但在西周以前流传下来的资料很少的情况下,便显得十分可贵了。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孙子兵法逸文》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孙子兵法逸文》原文鉴赏
[原文]
散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散地士卒顾家,不可与战,则必固守,固守不出,敌攻我小城,掠吾田野,禁吾樵采,塞吾要道,待吾空虚,而急来攻,则如之何?
孙武曰:敌人深入吾都,多背城邑,士卒以军为家,专志轻斗。吾兵在国,安土怀生,以阵则不坚,以斗则不胜。当集人众,聚谷蓄帛,保城避险,遣轻兵绝其粮道,彼挑战不得,转输不至,野无所掠,三军困馁而诱之,可以有功。若与战,必因势。势者,依险设伏,无险则隐于天阴暗昏雾,出其不意,袭其懈怠。
轻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吾至轻地,始入敌境,士卒思还,难进易退,未背险阻,三军恐惧。大将欲进,士卒欲退,上下异心,而敌盛守,修其城垒,整其车骑,或当吾前,或击吾后,则如之何?
孙武曰: 军入敌境,敌人固垒不战,士卒思归,欲退且难,谓之轻地。当选骁骑伏要路,我退敌追,来则击之。军在轻地,士卒未专,以入为务,无以战为。故无近其名城,无由其通路,设疑佯惑,示若将去。乃选骁骑,衔枚先入,掠其牛马六畜,三军见得,进乃不惧。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敌人若来,击之勿疑,若其不至,舍之而去。
争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 争地敌先至,据要保利,简兵练卒,或出或守,以备我骑,则如之何?
孙武曰: 争地之法,让之者得,求之者失。敌得其处,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鸣鼓,趣其所爱,曳柴扬尘,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敌必出救,人欲我与,人弃吾取,此争先之道。若我先至,而敌用此术,则选吾锐卒,固守其所,轻兵追之,分伏险阻,敌人还斗,伏兵旁起,此全胜之道也。
交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 交地吾将绝敌,令不得来。必全吾边城,修其所备,深绝通道,固其厄塞,若不先图,敌人已备,彼可得来,而吾不可往,众寡又均,则如之何?
孙武曰:既吾不可以往,彼可以来,吾分卒匿之,守而勿怠,示其不能,敌人且至,设伏隐庐,出其不意也。
衢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 衢地必先,吾道远发后,虽驰车骤马,至不能先,则如之何?
孙武曰:诸侯参属,其道四通,我与敌相当,而傍有国,所谓先者,必重币轻使,约和傍国,交亲结恩,兵虽后至,众以属矣,简兵练卒,阻利而处,亲吾军士,实吾资粮,令吾车骑,出入瞻候,我有众助,彼失其党,诸国掎角,震鼓齐攻,敌人惊恐,莫知所当。
重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吾引兵深入重地,多所逾越,粮道绝塞,设欲归还; 势不可过,欲食于敌,持兵不失,则如之何?
孙武曰: 凡居重地,士卒轻勇,转输不通,则掠以继食。下得粟帛,皆贡于上,多者有赏,士无归意。若欲还出,切为戒备,深沟高垒,示敌且久,敌疑通途,私除要害之道,乃令轻车衔枚而行,尘埃气扬,以牛马为饵,敌人若出,鸣鼓随之,阴伏吾士,与之中期,内外相应,其败可知。
圮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吾入圮地,山川险阻,难从之道,行久卒劳,敌在吾前,而伏吾后,营居吾左,而守吾右,良车骁骑,要吾隘道,则如之何?
孙武曰:先进轻车,去军十里,与敌相候,接期险阻,或分而左,或分而右,大将四观,择空而取,皆会中道,倦而乃止。
围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吾入围地,前有强敌,后有险难,敌绝粮道,利我走势,敌鼓噪不进,以观吾能,则如之何?
孙武曰: 围地之宜,必塞其阙,示无所往,则以军为家,万人同心,三军齐力,并炊数日,无见火烟,故为毁乱寡弱之形。敌人见我备之必轻。告励士卒,令其奋怒,陈伏良卒、左右险阻、击鼓而出。敌人若当,疾击务突,前斗后拓,左右掎角。
吴王又问曰: 敌在吾围,伏而深谋,示我以利,萦我以旗,纷纷若乱,不知所之,奈何?
孙武曰: 千人操旌,分塞要道。轻兵进挑,阵而勿搏,交而勿去,此败谋之法。
反围攻与围攻
吴王问孙武曰: 吾师出境,军于敌人之地,敌人大至,围我数重,欲突以出,四塞不通,欲励士激众,使之投命溃围,则如之何?
孙武曰: 深沟高垒,示为守备,安静勿动,以隐吾能。告令三军,示不得已。杀牛燔车,以飨吾士,烧尽粮食,填夷井灶,割发捐寇,绝去生虑。将无余谋,士有死志,于是砥甲砺刃,并气一力,或攻两旁,震鼓疾噪,敌人亦惧,莫知所当,锐卒分行,疾攻其后。此是失道而求生。故曰: 困而不谋者穷,穷而不战者亡。
吴王又问孙武曰: 若吾围敌,则如之何?
孙武曰: 山谷峻险,难以逾越,谓之穷寇。击之之法,伏卒隐庐,开其去道,示其走路,求生透出,必无斗意,因而击之,虽众必破。
死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 吾在死地,粮道已绝,敌伏吾险,进退不得,则如之何?
孙武曰:燔吾蓄积,尽我余财,激士励众,使无生虑,鼓呼而冲,进而勿顾,决命争强,死而须斗。若敌在死地,士卒气勇,欲击之法,顺而勿抗,阴守其利,绝其粮道,恐有奇伏,隐而不睹,使吾弓弩,俱守其所。
山地战
吴王问孙武曰:敌人保据山险,常利而处之,粮食又足,挑之则不出,乘间则侵掠,为之奈何?
孙武曰:分兵守要,谨备勿懈,潜探其情,密候其怠,以利诱之,禁其牧采,久无所得,自然变改。待离其固,夺其所爱。敌据险隘,我能破之也。
吴 问
吴王问孙子曰: 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
孙子曰: 范、中行氏先亡。
孰为之次?
智氏为次。
孰为之次?
韩、魏为次。赵毋失其故法,晋国归焉。
吴王曰: 其说可得闻乎?
孙子曰: 可。范、中行氏制田,以八十步为冤,以百六十步为亩,而伍税之。其[制]田狭,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曰先亡。
[智氏制田,以九十步为冤,以百八十步为亩。其制田陕(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范、中行氏次。
韩、魏制田,以百步为冤,以二百步为亩: 而伍税之。其[制]田陕(狭),其置士多。伍税之,公家富。公家富,置士多,主骄臣奢,冀功数战,故为智氏次。
赵氏制田,以百二十步为冤,以二百四十步为亩,公无税焉。公家贫,共置士少,主俭臣[勤],以御富民,故曰固国。晋国归焉。
吴王曰:善。王者之道[明矣],厚爱其民者也。
四 变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令有[所不行]。
徐(涂)之所不由者,曰: 浅入则前事不信,深入则后利不接。动则不利,立则囚。如此者,[弗由也]。
军之所不击者,曰: 两军交和而舍,计吾力足以破其军,获其将。远计之,有奇势,[足以破其军而获其]将。如此者,军虽可击,弗击也。
城之所不攻者,曰:计吾力足以拔之,拔之而不及利于前,得之而后弗[能守。拔之而弗利]于前,利得而城自降,利不得而不为害于后,若此者,城虽可攻,弗攻也。
地之所不争者,曰:山谷水[草]无能生者,[我争之]而[弗利],[得这而利]虚。如此者,弗争也。
君令有所不行者,君令有反此四变者,则弗行也。[必杂于利害,君令所不]行也。事[无常经,战有]变者,则知用兵矣。
黄帝伐赤帝
孙子曰:[黄帝南伐赤帝],至于嵚遂……赦罪。东伐[青]帝,至于襄平,……。西伐白帝,至于……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之。已胜四帝,大有天下,暴者……。
[鉴赏]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孙武进见吴王阖闾求用为将的《孙子兵法》13篇。可以想见,作为不朽的传世之作的作者,大军事家孙武一生著述绝不止兵法13篇,对于这个问题,已为史料所证明。《汉书·艺文志》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卷,图九卷。”就是说,全书《孙子兵法》应该是82篇,图9卷。又见《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时有《魏武帝注孙子》三卷,又《续孙子兵法》二卷,《孟氏解孙子》 二卷,《沈友注孙子》二卷,《吴孙子三十二垒经》一卷,《李筌注孙子》二卷,《杜牧注孙子》三卷,《陈皞注孙子》一卷,《贾林注孙子》一卷。可惜,这些书大多已失传。
《孙子兵法逸文》辑录了孙武追随吴王为将之后,与吴王有关军事问题的问对,共14篇。其中散地战、轻地战、争地战、交地战、衢地战、重地战、圮地战、围地战、反围攻与围攻、死地战、山地战11篇录自唐人杜佑《通典》。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3篇录自银雀山出土的汉代竹简《孙子兵法》残文;还有其它逸文、如银雀山出土的残文《地形》、《程兵》、《见吴王》等篇,由于文字残甚,无法说明全文大意;《北堂书钞》、《诸子集成》等书,有许多占卜吉凶的迷信篇章,与孙武思想格格不入,显系后人伪托,故均未收录。
《孙子兵法逸文》体现的孙武军事思想是显而易见的。散地战至山地战11篇论述了在不同条件、环境下的作战原则和方针。如《围地战》篇记述了在围地作战的具体方法。吴王问孙武说:我军进入围地,前有强敌阻击,后有隘险阻绝,敌人绝我粮道,利用我军在运动中作战。敌军鸣鼓噪叫不来进攻,以观察我军战斗力,这怎么办?孙武说:在围地作战,必须堵塞隘口,表示坚守,这样官兵以军为家,万人同心,三军齐力,几天的饭一次做好,使敌人看不见我军炊事的烟火,故意装做毁败寡弱紊乱的样子。敌人看到这种情况,轻视我军守备能力。这时要鼓励官兵,令其人人奋勇,个个激怒,迅疾进击,阵中都是精锐部队,左右都有险山深水,打响战鼓,向敌出击。敌人如果要挡住去路,迅疾奋进,务必突围,前锋猛斗,后队扩张战果,左右两军,相互策应。吴王又问孙武说:敌军陷于我军的围地,伏兵不动已有深谋,给我点小利,向我军旋绕着旌旗,纷纷然好象是战阵不整的样子,不知道这是干什么,这怎么办?孙武说:用千人打着带铃子的旗子,分别堵塞要道,用轻兵与之挑战,列阵而不肉搏,和他对战而不要撤退,这是破坏敌人深谋的方法。
《山地战》篇记叙的在山地作战的方针,于今也很有参考。吴王问孙武曰:敌军占据山险之地,利用险厄以待我军,粮食又足,我军挑战又不出来,一有空隙便侵掠我军,这怎么办?孙武说:分兵把守要地,谨防敌军,不得有丝毫的懈怠,暗探敌军情况,严阵等候敌军疲怠,示之从利而诱之,打击其牧马、打柴等零星部队,时间一长敌军毫无所得,自然要改变其固守的作战方法。等他脱离了险要的阵地时,歼灭他要害的机关和部队。敌人虽然据守山险隘口、也是可以击破他的。
《吴问》篇是吴王阖庐与孙武的谈话记录。从谈话记录里看出孙武用朴素唯物论的观点,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分析晋国当时的六位将军成败的原因,提出了“修道保法”、“厚爱其民”的主张,这里清楚地说明孙武是从经济上、政治上看待军事上的成功与失败,将军事、政治、经济融为一体,不愧是我国古代的军事家,也是我国古代的政治家。
《孙子兵法逸文》的其它各篇,读者自可领会,这里就不一一导读了。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古代兵法散文·春秋兵法·论语》原文鉴赏
[原文] (节选)
述 而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颜 渊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路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卫灵公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
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鉴赏]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就是说,《论语》不但是记述有孔子的话,还有孔子和他学生问答的话,孔子和当时人的对话,孔子弟子相互谈论的话。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纂,成书于战国初期,分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共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青年时代有志于学,做过管理仓库和畜牧的小吏。中年以后在鲁国做过短期的司寇,又周游列国,前后14年。晚年专力从事学术和教育活动。孔子的政治态度有其保守的一面,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极为反感,认为是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主张恢复周公之道。另一方面,也有不少言论是历史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带着某种程度的民主性和进步性。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他说:“仁者爱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并从而提倡德政和礼治。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南宋朱熹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章句集注,合为一书,称为《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至此以后,历代科举皆以“四书”作为考题,是应考士子必读书目。“四书”作为儒家传统正宗,中国古文化精神,对历代朝政均有很大影响。
《论语》没有专门的军事篇章。儒家强调以礼乐治国、以德服人,主张珍惜民力、不夺农时,因而对待战争的一个基本态度就是严肃谨慎,不轻易言兵。这一点,在《论语》 一书中很鲜明地反映出来。
本书选录了《论语》四段孔子论兵的语录。第一则选自《论语》第七篇《述而》,提出对战争的态度必须严肃慎重。子路问孔子,“如果您行军打仗,会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靠两只手与老虎搏斗,靠两只脚涉水过河,死了也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这里孔子反对单凭勇力、鲁莽冒失;主张“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第二则选自第十二篇《颜渊》,指出立国的根本在于人民的信任,粮食是次要的,军备是第三位的。“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古往今来取信于民的思想,为政治家军事家所普遍接受,并得到进一步阐述和发挥,人心向背成为估量战争胜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第三则选自《论语》第十三篇《子路》,认为让人民从事战争,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体现了对战争、对人民都应当严肃负责的思想。第四则选自《论语》第十五篇《卫灵公》,记孔子回答卫灵公关于战争的问题,含意十分深刻。孔子强调“为国以礼”(《论语·先进》)礼治是根本,一个国君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俎豆之事而不是军旅之事。同时指出脱离礼治来议论军事,是毫无意义的;而且,象卫灵公这样的不懂得礼治、不关心礼治的无道之君,根本就不配谈兵。
《论语》历代注本极多。通行的有何晏等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刘宝楠的《论语正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等。本书所录原文依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87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古文观止·宋人及楚人平》译文与赏析
下一篇: 《古文观止·王孙满对楚子》译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