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唐伯虎书法赏析

大道家园 2023-07-08 14:09:03

唐寅,即唐伯虎一生坎坷,20多岁父母、妻、妹相继亡故,家道衰落。他刻苦攻读,29岁应乡试,博得第一名“解元”。第二年赴京会试,不想卷入科场舞弊案,被株连入狱,革去功名,发充浙藩县衙小吏。

唐寅推辞不就,回归故里,但仕途无望,妻子离去,家境清贫,不得不以卖文鬻画为生,54岁就在凄楚孤苦中去世。而这经历,也影响到他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他早先曾拜识沈周,得初窥元代南宗山水之堂奥,后师从周臣,周臣传承南宋院体绘画的北宗山水,而北宗山水的重气势,重写实,精于刻划,雅俗共赏,似乎更适合已经转变为职业画家的唐寅,于是他锲而不舍,精益求精,并博采众长,融入其对于南宗山水的感悟,形成独特的既雄浑又洒脱,既险峻又隽永的画风。唐寅兼擅山水、人物、花鸟画,但其成就最高的,无疑还是他的这一部分的山水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成就当在周臣之上。

唐伯虎书法源自赵孟頫一体,风格丰润灵活,俊逸秀拔,代表作《落花诗册》,《唐寅事茗图卷》,

王世贞在《弇唐伯虎书法字画欣赏《唐寅事茗图卷》,纸本设色,纵31.1cm,横10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事茗”姓陈,为王宠友邻,王宠为唐寅的儿女亲家,故陈氏与唐寅也交往甚多。唐寅以陈氏名号为题作此图,并将“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此图布局别出新意,虚实相生,层次分明。近景巨石侧立,巨石...

唐伯虎书法字画欣赏《唐寅事茗图卷》,纸本设色,纵31.1cm,横105.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事茗图卷》,

“事茗”姓陈,为王宠友邻,王宠为唐寅的儿女亲家,故陈氏与唐寅也交往甚多。唐寅以陈氏名号为题作此图,并将“事茗”二字嵌入题诗中。此图布局别出新意,虚实相生,层次分明。近景巨石侧立,巨石墨色浓黑,皴擦细腻,凹凸清晰可辨。屋舍、坡岸淡雅清润,屋中主人临窗品茗,描绘出幽静宜人的理想化的生活环境。透过画面,似可听到潺潺的流水,闻到淡淡的茶香。州山人稿》中评议:“伯虎书入吴兴堂庙,差薄弱耳。”依据文献记载和存世作品,他曾泛学赵孟頫、李邕、颜真卿、米芾各家,并在不同时期呈不同侧重,从而形成不断变化的阶段面貌。大体上说,其书风变化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三十岁以前,他居住家乡苏州,与同年龄的文征明交善,甚受文氏影响,故两人书画均很接近,唐寅二十余岁所绘《黄茅渚小景图卷》(上海博物馆藏),湖石、平坡、树丛均极似文氏细笔;书法亦俱从赵孟頫入手,均结体端丽,用笔秀润,唐寅的《高人深隐图》上款字,就极似文征明。

第二时期是三十岁至三十六岁,唐寅科场被黜,妻子离异,无奈藉诗文、书画谋生,其时书法上追唐人,力求规范,尤宗尚颜真卿的楷书,用笔凝重,圆硕多肉,结体偏于长方,雄强茂密,点画横细竖粗,并吸纳隶法,横笔收尾似“蚕头”,捺笔收笔中途之顿近“燕尾”,极富力度,如唐寅作于弘治乙丑(1505年)三十六岁时的《落花诗册》。

《落花诗册》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藏本

第三时期是三十七岁至四十五岁,唐寅正值壮年,居住在桃花庵,专心从事诗文书画,创作达到顶峰。其时书法重又归返赵孟頫,并上追唐代李邕,遂形成了自身的成熟风貌,以结体俊美婉媚、用笔娟秀流转的赵体为根基,并融入了李邕斜长的字姿、有力的笔法和生动的布势,于秀润中见遒劲,端美中见灵动。这类风格作品甚多,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三十七岁的《七言律诗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三十余岁的《山路松声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和《行书三绝卷》(丁念先藏)等作品,均呈赵孟頫与李邕相融合的面貌。

第四时期是四十六岁至五十四岁去世,已属唐寅晚年。自江西宁王处装疯逃回,进一步看透世事,书法亦变为率意,并吸取了米芾求意取势的书风,用笔迅捷而劲健,沉着痛快,八面出锋,率真自如,追求力量、速度和韵味;同时又融诸家笔法于一体,使结体、用笔均富于变化,并达到了挥洒自如的境地。代表作品有五十岁以后作的《西洲话旧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上款题、《看泉听风图轴》(南京博物院藏)上款题等。

《看泉听风图轴》

《看泉听风图》纵72.5厘米,横34.5厘米,绢本,墨笔。近景山势并不高峻,只画了半边,不见顶,透过云雾露出中景突兀的山石和远景耸峙的山影。北宋山水画的“高远”,在这里化作了“深远”,虽然没有了巍峨壮阔、险峻逼人的宏伟气势,却也增益了流泉细风、纯净淡定的优雅气息。山坡上茂密的丛树,幽泉从崖隙涌出,拾级而下,两个士人临流对坐在盘石上,目光转向潺潺的流泉,略抬头,两耳倾听着流水声和着树梢被风吹动的沙沙声,情景幽谧淡泊。以湿笔勾、皴,中锋勾线刚劲硬朗,侧锋撇出其独特的有似斧劈及括铁皴的线皴,爽利雄健,细腻精到。树叶则双勾和点叶兼施,互为映衬。用淡墨渲染,笔墨简括而肯定,没有太多的叠加和积染,显示出画家技术上的娴熟和自信。图上自题:“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钟。”

现在的北京琉璃厂,还流传着有关这张画的一段历史故事。据说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来北京申请朝廷批准他向洋人借外债300万两,而这必须先打通户部尚书宝鋆的关节。他事先打听到宝鋆家客厅挂着一幅唐寅的《看泉听风图》,便到琉璃厂找一个与宝鋆相熟的人去联络,就说有人看上这幅画,愿出3万两银子购买。宝鋆心知肚明,顺利成交,而胡雪岩的借债申请也很快获得批准。事后,胡雪岩又将这幅画归还宝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255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