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写诗要找新颖的角度,黄庭坚的这首诗,值得我们学习

大道家园 2023-07-08 13:46:16

细雨纷纷,清明将近。而每当看到“清明”二字,萦绕在我们心头的是或浓或淡的忧思,浮现在我们脑海里的,则是与其有关的古诗词。

那么,说到与清明有关的古诗词,大家又想到了哪些动人的诗作呢?毋庸置疑,杜牧的《清明》是逃不掉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诗将清明的情景、气氛以及新鲜视觉进行了杂糅,从而构成一幅有艺术之美的画卷,再加上语言的清新流畅,可谓受尽了人们的追捧。

还有王禹偁的《清明》也属于比较出名的作品: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全诗笔调清淡,“清明节”之一味凄凉被体现得尤其充分。

除此之外,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宋朝大诗人黄庭坚的《清明》?黄诗韵味深沉,每字每句皆富有“学问”之气,可谓将“清明”题出了新境界,属于难以被超越的经典名作。

清明

宋 ·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黄庭坚是大宋朝的风云人物,他开创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派“江西诗派”,直接影响了宋朝乃至宋朝以后的诗文发展。江西诗派之风吹遍整个诗坛,也收获了大批追随的粉丝,他们纷纷效仿、发扬江西诗派的创作风格与理念,推动了诗文前进的车轮。

黄庭坚作诗推崇杜甫,讲究技法,重视“脱胎”之旨,也曾提出过“无一字无来处”的写诗宗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出彩的作品。我们这里分享的这首《清明》就是黄庭坚的力作之一,故而,黄庭坚的笔力何如,从其中就能略见一斑。

诗的首联是对清明景象的初步勾勒: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清明时节,桃李盛开,一片生机盎然的气象,然而看到田野的那些荒冢却让人格外忧愁伤感。在这一联中,作者直接切住题目而点明时节,并且在一前一后的描写中,还特意安排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情景;一边是“笑”得很灿烂的桃李之花,另一边则是显得倍觉凄清的荒冢。

作者将它们同时框在一幅画面中,从表面看,仿佛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其实却起到了很好的相互烘托作用——借桃李的“笑”来烘托荒冢的凄凉与人物内心的“愁”,从而巧妙地营造了诗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色彩。

颔联是纯景描写: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春雷响起,惊醒了地下冬眠的动物,细雨织过,润绿了郊原上的草木。读这一联,能够品出饱满的春味来,满满的生机。而无论从择物还是意境塑造,二句都很契合“清明”这一题目;不过此联中所体现出的情感色彩很中性,并没有将首联中的“愁”滋味直白延续过来去做渲染。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添入这样的描写?第一,是为了遵循时节,体现时节特点,为诗增添画面感;第二,是为了借景物来烘托情感,以收到增强情感的效果。世间的草木如期而发,一片欣欣之象,然而人呢?则完全两样,总会难免战乱、疾苦、生死这样的劫数。所以,这样品来,就会觉得颔联的韵味愈发绵长。

意蕴最丰富的应该属于接下来的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之所以说这两比较丰富、比较有囊括力,是因为它们分别用到了不同的典故。第一句中的典故关乎《孟子》中的寓言,相传有个人在野外向扫墓的人们乞讨祭奠用的食物后,回到家却向妻子炫耀说是别人请他了吃饭。第二句中的典故有关介子推,相传他意志坚定,拒绝被封侯为官,最终被活活烧死,可见介子推的确是个高节之人。

这两个典故以不同的口吻述说,前者很讽刺,后者则很伟大;很显然,它们之间也形成鲜明的对比,相互烘托了各自的典型。

站在正常的、一般的点评角度,我们当然是贬乞讨之“人”而扬不侯之“士”。那么对于作者而言,他在这首《清明》之中用这样的典故,则并不是为了突出褒贬之意,这不是此诗的重点,他的重点在体现与“清明”有关的联系与思考,这在尾联中就有答案。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世人或贤或愚,经过千年后又有谁能去一一辨别,又有谁去关心这些呢?都不过如蓬草一般,终究还是逃不了一样的归宿。作者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了,他从宏观的角度总结问题、剖析问题,从辩证的角度出发,做出了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生命轮回的深刻看法,也将沉重而又凄凉的韵味留予读者,在达到与读者形成共鸣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

这就是黄庭坚的《清明》,它跳出了一般清明诗作的单一模式,以丰富的内容、新颖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别样的清明描写,属于难得的一首经典之作。

富贵愚贤虽有别,行来谁不做尘埃;各位看官,读完黄庭坚的这首《清明》后,你是否又一次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这位诗人?而这首经典的《清明》又让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想?欢迎在评论区畅心交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25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