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称赞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他一生曾两度拜相,又两度罢相;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就是北宋时期最伟大的人物之一,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世称临川先生。后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又世称“王文公”。
但事实上,王安石不仅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伟大的改革家,同时,他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王安石尤工绝句,南宋的杨万里就曾说,北宋绝句写得最好的就是王安石。尤其是到晚年,他的绝句直追唐人。
拿我们今天要读到的这首《钟山即事》来说,一开篇就美得心醉,结尾更是反用王籍的名句“鸟鸣山更幽”,出奇制胜,整首诗读来俨然有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之余韵。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的长子王雱病故,王安石悲痛万分。同时变法派内部分裂严重,新法已经很难继续推行下去。故此在该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退居江宁。这首诗便是作于诗人晚年在江宁生活之时。
题目《钟山即事》点明了地点和人物,还有诗歌的类型。地点是钟山,即紫金山,在江苏省南京市。人物自然就是诗人自己了。这里要提一下,古人写诗,如果还有其他人同游,一般会在题目中写出,例如苏轼的《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里面提到了潘郭二生;再比如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提到了同看山的是浩初上人。
所以这里诗人是独自游览钟山,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这对后面诗文的理解有帮助。然后“即事”的意思是就眼前景物加以描写记述。这里要说另外一个点,就是人如果是极度悲伤的时候,会马上想要写东西吗?一般是不会的,只有在心情好或者说心情不是那么糟的时候才会想要立即把眼前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所以透过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诗人虽然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回到江宁养老,但他的心情并不是十分低沉、萧索。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为我们刻画的风景如画的钟山: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山涧中的溪流,静悄悄地,绕着竹林缓缓流淌。在竹林西畔,那盛开的花、嫩绿的草,在春风中肆意摇晃着柔软的枝条。多么美的一幅画面啊!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诗人就这样在茅屋檐下静静坐着,看着眼前这明媚动人的春日丽景,从晨曦到日暮。一整天里,耳边连一声鸟鸣都听不到,显得格外清幽。这一句看似恬淡清静,但这份恬淡背后却有着几分孤独和落寞。
这里就是为什么前面要强调诗人是一个人游览钟山,因为如此美景连个可以分享的人都没有,如何不落寞。其次这些花草也不是一天就谢了,诗人完全可以游玩之后邀请三五好友、带上美酒一起畅游,但诗人却选择独自在茅檐下坐一整天,说明诗人的落寞并不是眼前美景无人分享造成的,而是心病,而是从罢相开始就掩埋心底的深深的落寞。
是啊,一位上万言书痛陈时弊,力求变革的政治家又怎么会真的被这些花花草草打动呢,即便有,也是短暂的,坐得久了,看得久了,思绪里那个不甘、不平的王安石就会跳出来。
“一鸟不鸣山更幽”化用自王籍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一直以来,“鸟鸣山更幽”用声音反衬环境的幽静为后人称赞和模仿,不管是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还是常建“万籁此皆寂,但余钟磬音”,甚至是杜甫“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均是以声衬静。
但在这里,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说“一鸟不鸣山更幽”,但究竟是“鸟鸣山更幽”还是“一鸟不鸣山更幽”?前者欢欣,后者落寞。有人说王安石改得不好,也有人说王安石改得很成功。这个就要看读者怎么去理解了。
但笔者以为王安石之所以这样写,还有两点原因,其一是诗人以“鸟鸣”暗喻那些反对变法的聒噪声音;第二点,诗人在变法之初就对神宗言明:变法之路坎坷无比,陛下务必抱定坚定决心。为此,他提出了三点:“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这里暗合他的主张,王籍王维这些诗人的诗,王安石肯定倒背如流,但是前人都这样写,他偏要反其道而言之,也暗合“祖宗之法不足守”。
当然这里面有很多是笔者自己的理解,王荆公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否是这样想的,无从可知,我们只能根据他的经历和他当时的心态去推测,还是那句话——未必必然有,未必必然没有。如有错漏,欢迎书友雅正。
回到诗歌本身,整首诗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读来如余音绕梁,有一唱三叹之感。
黄庭坚说:“荆公暮年做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
由此诗,可见一斑。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24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庭坚为宜宾苦笋代言
下一篇: 黄庭坚《经伏波神祠》,高清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