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黄庭坚,
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著名的书法家,
其实,黄庭坚也是一个出色的诗人,
他是江西诗派的开派宗师和领袖。
他的诗作有三个特点:
注重用字、重视句法、讲究章法。
今天,我们来欣赏黄庭坚的十首诗词,
看是否符合我们刚说的这些特点呢?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黄庭坚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快阁览胜。此时作者三十八岁,在太和令任上已有三个年头。
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被评论家们认定为黄庭坚的代表作。百姓的困苦,官吏的素餐,使作者有志难展,于是产生孤独寂寞之感。因此诗写在开朗空阔的背景下的忘怀得失的“快”意,终因知音难觅而产生归欤之思。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是南昌人,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
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这首诗作于“元祐党争”时期(1086年—1094年),因王安石变法时,形成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派”和反对新政的“旧派”。旧派也被称为“元祐党人”,其中包括大文豪苏轼、司马光等人。黄庭坚因与苏轼交好,也略受牵连。
这是一首清明感慨的诗,诗人将大自然中的勃勃生机与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进行对照,最后得出结论,不论是贫贱愚蠢还是贤能清廉,最后都会化成一抔黄土。
这两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1095年,作者被贬谪蜀地,在被流放的六年中,他处逆境而不屈,安然度之。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被放还。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遇赦放还后喜悦的心情。
第一首诗前二句表达诗人终于挣脱苦难、九死一生的庆幸,第二首诗写凭栏远眺洞庭湖时的感受。“银山堆里看青山”,以简洁的笔墨,写出了极为壮丽景观。
诗人忧患余生,却能以如此开阔之胸襟,写出如此意气风发的诗句,千载之下,令人钦佩不已。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以修《神宗实录》不实的罪名,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黔州安置,开始他生平最艰难困苦的一段生活。这首诗是作者在黔州贬所时候作。
此词主要通过对重阳节的描述,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显示了作者身处逆境而宠辱不惊的旷达胸襟。
1095年,黄庭坚在贬所黔州(治今四川彭水)。同年秋,黄庭坚的弟弟黄叔达带着哥哥的孩子和孩子的母亲,从芜湖千里迢迢来看望他,一直到第二年才到。这首词就作于他们兄弟见面时。
兄弟不远万里来看望黄庭坚,他十分感动。在离家的万里之外,我们兄弟今日见面,像在梦中一样。
这首词语短情深,生动地展现了两位患难与共的同胞兄弟的深挚情意,其中蕴涵着深深的人生沧桑之感,读来颇能引发共鸣。
这首词作于崇宁三年甲申(1104),这是黄庭坚在赴宜州贬所途中所作。从词题“赠衡阳妓陈湘”可知,这首词是词人为一位名叫陈湘的妓女而写。这个女子应是黄庭坚的红颜知己,在二人即将分离、依依惜别之际,词人写下了这首《蓦山溪》。
该词上片写陈湘的天生丽质,豆蔻年华,而又柔情脉脉,春愁恹恹,使人魂飞心醉,我见犹怜。下片写词人载酒寻芳,临别伤怀,后约无期的怅惘心情。全词运用铺叙的手法,层次分明,语淡而情深,意浓而韵远。
黄庭坚因作《承天院塔记》,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被除名,押送宜州编管。此词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到达宜州的当年冬天。他初次被贬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至此恰好十年。
此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平与愤懑。
全词写得极为深挚风格疏宕,颇具韵味,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
宋朝时,人们有品茶、尚茶的传统。黄庭坚生长于茶乡修水,与茶有非同一般的感情,他一生辗转沉浮,流浪多地,与家乡渐行渐远,茶的气息中蕴染着作者一腔念旧怀远的沧桑之感。
这是一首咏茶诗,黄庭坚这首词的佳处,就是把人们当时日常生活中心里虽有而言下所无的感受情趣,表达得十分新鲜具体,巧妙贴切,耐人品味。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这首词的出奇制胜之妙笔,尤耐人寻味。
此词作于公元1104年(宋徽宗崇宁三年)的重阳节,这是黄庭坚生前最后一个重阳节,因此此词堪称词人的绝笔之作。
词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雨坎坷,表达了无限深沉的感慨,对功名富贵予以鄙弃,抒发了纵酒颓放、笑傲人世的旷达之情。
黄庭坚一生坎坷,流离飘泊,遍尝人生冷暖,在人生最后,却依然旷达豪迈,这是黄庭坚留给后世最重要的财富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239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四家之一——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