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示表》是三国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奏文,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无款,小楷,共十八行,298个字,是中国邮政于2007年11月5日发行《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其中一张就是《宣示表》。
梁武帝萧衍誉道“势巧形密,胜于自运”。
清代画家和大书法家金农评价道:“清瘦如玉,姿趣横生,绝无平生古肥之诮”。
《宣示表》较之钟繇其他作品,无论在笔法或结体上,都更显出一种较为成熟的楷书体态和气息。
其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
点画遒劲朴茂;字体宽博而多扁方;
下笔动作干脆利落,节奏感的跳跃性提高,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
相传王导东渡时将此表缝入衣带携走,后来传给了侄子王羲之,王羲之传给了王修。王修早逝,随葬进棺,入土为安,真迹从此消失。
此帖风格直接影响了二王小楷面貌的形成 (《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十三行》),进而影响到元、明、清三代的小楷创作,如赵孟頫、文徵明、王宠、黄道周等。
更具历史意义的是,此帖所具备的点画法则、结体规律等影响和促进了楷书高峰——唐楷的到来。因此,钟繇《宣示表》可以说是楷书艺术的鼻祖。
接下来我们分析学习一下《宣示表》的楷书和隶书的不同以及隶书在《宣示表》里的遗存。
我们知道,隶书的笔画形态相对简单,大致分类为点、横、竖、撇、捺、折,是没有提和钩的。
楷书里的基本笔画形态“横、竖、撇、捺点、折、提、钩”,很是完备!从笔画形态的基本顺序也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就是“提和钩”出现的比较晚!也和我们常说的“篆隶草行楷”的这种顺序里所承载的书体的发展基本顺序不谋而合!
楷书的楷化成型有两大标志:提和钩(暗含节奏跳跃性提高——撇出尖)的形成是成为楷书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另一个标志是从笔法上进行定义的,那就是化圆笔为方笔;后来的的魏碑里极多出现,也正好便于碑刻,故而促进了楷书的大小,成为演化成“唐楷”的重要过度!
为什么说《宣示表》是“楷书之祖”,就在于他的楷化已经完成了楷化的两大标志,从笔画起笔和折处的顿笔可以看出楷书笔法和方的形态,从撇、提、钩的挑笔可以看出楷书的笔法!在此之前还没有如此完备楷法的作品,所以称之为“楷书之祖”。
《宣示表》是不是完成了由隶书到楷书的华丽转身之后,就不存在隶书的遗存了么,不是,仍然有很多隶书的影子!
首先字形的宽博和横向取势,仍然存有大量隶书的感觉!走之的两点(例如“遇”字),比正常楷书多一个点的形态也是隶书里常出现的!甚至特别成熟的《多宝塔碑》里仍然有次现象!
其次是笔画形态上,部分撇不直接出尖,仍然回挑,如“庙,卿”;钩平出如“前”;短竖尾巴轻出尖,如“尚”;折处成圆弧形,如“报”等等,都存有隶书笔法的动作!
这正是《宣示表》的魅力所在,脱胎换骨的新面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又不失朴质,就像一个青春的少女一样,天真的对未来充满向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23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