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
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
不胜清怨却飞来。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
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钱起的诗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风格清空闲雅、流丽纤秀,尤长于写景,为大历诗风的杰出代表。在唐代灿若星辰的诗人群体中,钱起的名气并不是很大,远远比不上他的侄子——大书法家怀素和尚。
大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思乡之情的寄托。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前的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女神的神话,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形成了诗中这样的奇妙构思。
在诗中作者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一下笔就问:“潇湘何事等闲回? 水碧沙明两岸苔。”询问归雁为什么离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呢?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的思路,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诗人就是这样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潇湘鼓瑟的凄清境界,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然而,诗人笔下的湘神鼓瑟为什么那样凄凉?大雁又是为什么那样“不胜清怨”呢?
钱起曾写过《湘灵鼓瑟》,在那首诗中,作者指出,湘水江神鼓瑟之所以哀怨,是由于她在乐声中寄托了对死于苍梧的丈夫舜的思念。《湘灵鼓瑟》同《归雁》相对照,使我们体会到:《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所以,他使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乡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南方飞回。“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汉建安文学家王王燊《登楼赋》中的这两句揭示羁客情怀的名言,正可借来说明《归雁》诗中旅雁听瑟飞回时的“心情”;而诗人正是借写充满客愁的旅雁,婉转地表露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思。
钱起的这首《归雁》,构思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含蕴,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这首诗也被认为是钱起艺术成就比较高的一首诗歌作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23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书法学习史上,悟性最高的三个人是谁
下一篇: 书法人物•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