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发动政变,迎唐中宗复位。几个月后,武则天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她在遗诏中为褚遂良平反,褚家的子孙都被宽赦,得以回到原籍。
武则天生前酷爱书法,她曾观摩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对褚遂良编纂的弘文馆王羲之墨迹大加赞赏。
当褚遂良埋骨异乡,不再成为武则天政治上的威胁时,她开始注意到他在书法上非同寻常的天分,为褚遂良平反便是早晚的事儿。只不过,直到临终,她才最终赦免这位太宗旧臣。
一、辗转四方,得遇明主褚遂良自幼生长在官宦之家,钱塘褚家,乃是南朝的名门望族。其父褚亮,由陈入隋,后因力谏隋炀帝而被贬西海郡(今青海省共和县)。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当时薛举在兰州称帝,因仰慕褚亮的才干,任命他为黄门侍郎,委以重任。而褚遂良也随父入幕,做了薛举的通事舍人,掌管诏令及呈奏案章。
不久,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包围薛仁杲,褚亮父子随薛仁杲部下投降唐军。
十几年后,褚遂良随唐太宗驾幸陇州,途经旧战场,太宗命褚遂良作诗以纪功。于是,褚遂良写下了《奉和行经破薛举战地应诏》:
以太宗之明,不会不知道褚遂良曾仕薛举,却要他来写诗纪功,此举难免让褚遂良尴尬。不过,褚遂良的心中自有一杆秤:相比于薛举,李世民是真可以“共饮德”,可以“更闻韶”的人。
二、飞鸟依人,自加怜爱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随后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拉开了“贞观之治”的大幕。
早在“玄武门之变”前,褚遂良就随父亲褚亮一起,为李世民所延揽。在秦王府里,褚遂良得到了虞世南、欧阳询等书法名家的悉心指点,在书法上进步很大。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对褚遂良颇为信任,入府不久,就让他掌管器械、公廨营缮。
后来,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说:
一语中的!褚遂良的出人头地得靠太宗,所谓“飞鸟依人”,太宗对这样一位倚赖自己的贤臣,也会“自加怜爱”。
三、入幕之宾,贞观重臣贞观十年(公元636年),褚遂良出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一言一行。
一次,唐太宗担心褚遂良说自己坏话,便问褚遂良:“爱卿所记的内容,皇帝本人可以看吗?”
褚遂良回说:“今日设立的起居之职,便是古时的史官,善恶必记,以使皇帝不犯过错。我从来没有听过做皇帝的自己要看这些东西的。”
唐太宗又问:“如果我有不好的地方,你一定要记下来吗?”
褚遂良回答说:“我的职责就是这样,所以您的一举一动,都要写下来。”
一旁的刘洎立即补充道:“即使褚遂良不记,天下之人也会记的!”唐太宗深以为然,不仅没有责罚,反而夸赞了褚遂良。
两年后,大书法家虞世南辞世,唐太宗悲痛万分,而一直以来执弟子礼的褚遂良,同样伤心欲绝。为此,唐太宗专门撰诗一首,令褚遂良带到虞世南灵帐前诵读,读毕即焚,以期虞世南在天之灵神识感悟。
虞世南辞世后,太宗因“无与论书者”,下诏命褚遂良为“侍书”。当时,天下皆知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争相献上领赏。满朝文武,独褚遂良可鉴别王书真伪,这便得到了太宗极大的赏识。随后,太宗便提升他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
褚遂良 《孟法师碑》
不久后的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褚遂良书《三龛碑》,次年书《孟法师碑》。从此,他逐渐脱离早年虞、欧的影响,开始在书法上自成一体。
四、一代书家,白璧微瑕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征讨辽东回来,途中身体不适。当时,刘洎与马周入谒,出来后,褚遂良便问太宗的情况。刘洎说:“圣体患痈,极可忧惧。”
没想到,褚遂良却对唐太宗说:“刘洎曾告诉我:‘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结果,太宗病好之后,找来当事人。褚遂良执证不已,最终太宗下诏,赐刘洎自尽。
四年后,太宗驾崩,高宗继位。作为顾命大臣,褚遂良位高权重,一度依仗权势,压价购买中书译语人史诃担的私宅。高宗本来就不喜欢褚遂良,借此机会将其贬为同州刺史。
到同州之后,褚遂良开始收敛锋芒,不再上书直言,而是静下心来,将数十年来官场的历练,与对贞观之治的怀念,铺陈开来。
永徽二年(公元651年),正书《雁塔圣教序》;次年,正书《房玄龄碑》;同年,奉敕正书《阴符经》……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一生中,几乎所有重要的书法作品,都在这段时间完成。这些作品,不论是《雁塔圣教序》,还是《房玄龄碑》,都怀着对太宗深切的怀念,只不过,斯人已去,此身何寄……
五、议立晋王,顾命遗臣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将太子李承乾废为庶人。当时太宗曾属意四子李泰,想立其为太子。
在这紧要关头,褚遂良对唐太宗说:“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与承乾可无恙。”此言一出,唐太宗心中的天平开始倾斜,即日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大臣商议,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在弥留之际,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并将身边的唐高宗托付给了他们。
太宗驾崩后,褚遂良带着万分悲痛的心情,书写了《太宗哀册文》。对于这样一位明主的故去,褚遂良的心中无限凄凉,当他完成《太宗哀册文》自朝中回家时,竟然骑马误入他人家的宅地而没有觉察。
面对太宗临终时的托付,褚遂良曾经踌躇满志,希望继位的唐高宗也能像太宗一样,励精图治、雅纳嘉言。
六、盛极而衰,寄望将来永徽三年(公元653年),唐高宗将褚遂良召回身边,征拜为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加光禄大夫,兼太子宾客。次年,又升为尚书右仆射,执掌朝政大权。
此时,褚遂良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两年后,唐高宗李治准备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此举立即招致群臣的反对,众人商议,必以死谏阻止高宗废王立武。
在这个节骨眼上,褚遂良站了出来,以武则天出身低下、无法服众为由,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坐在皇帝身后的武则天大怒,吼道:“何不扑杀此獠?”褚遂良因群臣力保,才得以幸免。
褚遂良 《倪宽赞》局部
同年十月,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褚遂良被贬出京,任潭州(今湖南长沙)都督。
身在潭州的褚遂良,想到自己多年为国尽忠,到老来却这样凄楚,感慨而作《湘潭偶题》:
几日后,褚遂良来到陶公山石头寺,见寺庙规模宏伟,览物生情,悲愤交集,奋笔写下了“大唐兴寺”四字,寄望大唐明主再生,自己也能时来运转。
七、客死他乡,子孙蒙尘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身在潭州的褚遂良,转任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之后不久,许敬宗、李义府等人,诬陷褚遂良图谋不轨,以桂州为用武之地。于是,唐高宗下诏,将褚遂良贬至爱州(今越南清化省)一带,越贬越远。
此时,年迈体弱的褚遂良已经经不起折腾,上书唐高宗,希望高宗念在自己当初的拥立之功,能够宽恕自己。
唐高宗向来不喜欢褚遂良,对于他的上书不予理睬。
一年之后,褚遂良在流放途中死去,时年六十三岁。家人将其葬于爱州日南郡北五里处。不久,褚遂良的长子、次子被武则天所杀,只有三子因年幼得免。
褚遂良身后,子孙后代长期流放爱州,直到数十年后,才被放还。
纵观褚遂良一生,得唐太宗赏识而平步青云,他的代表作《雁塔圣教序》也是太宗御制之文。而在太宗身后,褚遂良身为顾命大臣,最后为唐高宗、武则天所忌,最终客死他乡。
其人一生,真可谓是:成也太宗,败也太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196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褚遂良的笔势:灵动多姿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