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从傅山“弃赵投颜”说起,颜真卿与赵孟頫,二人书法该学谁

大道家园 2023-07-08 05:17:47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山,年轻时曾醉心赵孟頫书法。年长后,加之由明亡而引发的思想变迁,傅山意识到本为宋宗室的赵孟頫,却在宋亡后侍元,甘做“贰臣”,未免不忠,进而越发觉得赵字浅俗、无骨。

当然,这只是傅山的主观意愿,赵孟頫的选择更多源自时代和历史因素,而非品德问题。

此后,傅山回归家族世代尊奉的书家典范——颜真卿。而这个时间节点,从其现存文献资料中不难推断,是在1640-1650年代之间,亦即国变之后。

傅山像

由此可见,傅山转向颜氏书风,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民族感情方面的寄托。因颜真卿在平定李希烈叛乱时凛然拒贼、为国捐躯,结合其刚正不阿的秉性,更是忠臣义士之象征。因此于傅山眼中,颜与赵,在为人气节方面形成鲜明对比。

然而 ,原因仅此而已吗?当然不是,其实重点仍在于书法艺术本身的内因上。颜真卿书风于晚年发生了重大变化,用笔上越发趋向“厚重圆浑”,体现出更为明显的篆籀笔意。这点同颜氏家族向来有研习篆隶的传统密切相关。

颜真卿像

颜真卿《勤礼碑》局部

而傅山则始终持有学书必须根植于篆隶的观点,他甚至宣称:

颜真卿后期书风,恰好验证了傅山的理论,也给予他更多创作实践方面的启示。

此外,傅山提出著名的“四宁四毋”原则,对于今天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傅山称颂颜真卿书法“支离神迈”。具体到作品中,他认为《颜氏家庙碑》和《大唐中兴颂》尤其具备“支离”特质。并且为了践行这一美学理想,于1650年代初期书写的《啬庐妙翰》中,他以一种激进到近乎于疯狂的方式,将“支离”的理念表达到极致。

傅山《啬庐妙翰》局部

傅山《啬庐妙翰》局部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局部

事实上,傅山也正是比较了颜、赵二人书法风格后提出“四宁四毋”美学观点的。拙、丑、支离和率直,代表的是颜真卿书风,赵孟頫则体现了巧、媚、轻滑与安排。

但是,说傅山“弃赵投颜”,只是对其书学认知和实践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弃赵”前的初期,傅山是由“二王”入手的,却始终不得要领,遂学赵孟頫。结果一学就得心应手,由此感叹“学圣贤难,学匪人易”!

赵孟頫像

将赵孟頫比作“匪人”,于今看来有失偏颇、未免过激,但结合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加之傅山自己作为晚明遗民而拒不侍清的坚守。于道德上鄙视赵孟頫的选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与此同时,颜真卿不仅在精神层面上符合傅山的价值取向,又在书学理念上契合了他的艺术追求。

赵孟頫《妙严寺记》局部

然而,一如清初书法帖学式微、碑学中兴的嬗变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傅山的思想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当其目睹清代社会气象趋于繁荣稳定,百姓业已安居之时,对比前朝后期的腐败及风雨飘摇,便不得不接受眼前的事实,也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赵孟頫了。因此在他的《秉烛》诗中,有如下两句:

可见此时,傅山不惟赵孟頫本人,连带其妻管道昇也给予褒扬了。然“四宁四毋”美学观点,却并非意气之言,而是艺术家在理论修养和创作实践中的深刻体悟。

赵孟頫行书

所以,对于赵孟頫,可学,但不易掌握精髓,相反却易于流俗。学赵成就者,乏善可陈;而由颜入古者,却大家辈出!所以,您的选择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18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