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为什么现在写楷书难获奖 什么是馆阁体 本文为你揭开书坛隐秘

大道家园 2023-07-08 02:29:14

写了这么久的书法史,终于要写到现在广受非议的“馆阁体”了。

我们先来看看两幅作品:

这两幅作品一幅是2013年全国首届楷书展获奖作品,一幅是“馆阁体”开创者沈度的作品。

孰优孰劣,一笑不评价。

反正当今书坛,“馆阁体”已经是被“书法家”们诟病已久的了。

为什么“馆阁体”这么不招现代“书法家”待见?

这得从“馆阁体”的由来说起。

元朝统治阶层大部分人是鄙视文人的,在他们看来,拿笔杆子的能替他们写写文书、算算账就好了,至于字好字坏没啥要求。

尽管元代出了赵孟頫、鲜于枢、虞集、柯九思、杨维桢等书法家,但总的来说,书法在元代并没有受到重视。

到了明朝建立后,复兴儒学,重振科举,这才让书法艺术有了用武之地。

其中,上面提到的沈度,就是一名关键人物。

沈度像

沈度,字民则,号自乐。永乐年间因擅长书法被选入翰林,受到明成祖朱棣的赏识。不仅金简玉策等重要文书都要沈度书写,还称赞他是“我朝{王)羲之”。

皇帝这么喜欢沈度的书法,自然引起了文人学子们的效仿。

因为这种字体多用于官场公文,而公文又汇聚于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台阁),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字体叫做“台阁体”,又叫“馆阁体”。

说句公道话,在公文上使用标准化字体是实用所需,无可厚非。

秦代让李斯、赵高制定小篆,汉代让蔡邕写《熹平石经》等,都是为了规范字体,方便行文沟通。

清代学者沈曾植也说:“唐有‘经生’,宋有‘院体’,明有‘内阁诰敕体’,明季以来有‘馆阁书’,并以工整专长。”——这都是官方规范的字体书风。

小楷经生体《善见律》

沈度的字难看吗?

如果不昧着良心,不为利益蒙蔽双眼的话,可以看出沈度的书法婉丽飘逸,雍容合度,工整匀称,有晋唐之风,绝对算得上是书中上品。

可什么东西过度了都不好。

尤其是艺术。

由于学的人太多,又慢慢趋向标准化,导致“馆阁体”越来越没个性。

到了清朝,更对馆阁体提出了“乌、方、光”的要求,即要黑得发亮(乌)、方正一致(方)、光滑流畅(光)——这用于公文和考试还行,但作为书法这么搞,千篇一律、单调乏味,这还算艺术吗?这特么的就是手写的印刷体啊!

所以,尽管馆阁体也有一些小变化,先后加入了赵孟頫、董其昌的风格,出现了如杨士奇、黄自元、刘春霖等馆阁体名家,但总的来说还是犹如“土龙木偶,毫无意趣”(出自清代学者周星莲《临池管见》)。

其实这就跟现在的整容网红脸一样,不是不好看,而是千人一面,没有辨识度,没了每个人自己的特点,清一水的锥子脸大眼睛高鼻梁,反而令人审美疲劳,感觉不到美了。

杨士奇手书

黄自元《朱子治家格言》

刘春霖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清末,随着考据学的兴盛和和碑学的兴起,文人墨客仿佛发现了新大陆,找到了一个突破的出口,所以有人(清代书法家傅山)就提出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四宁四勿”的主张,一直影响到了如今。

尤其到了近现代,随着晋唐以前的文字存留越来越多的被考古发现,“上溯晋唐”变成了“上溯秦汉”甚至金文、甲骨文,加上西方美学思想的传入,解构、象征、立体等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引入,让现代的书法家们找到了成名立万的捷径——何必练干十八缸水,何须写废十瓮笔,只需创新一下形式,找些术语包装一下,老子就是当代书圣!

一位担任国展评委的专家还对现在楷书难得到专家认可提出了这样的”权威解释“:“因为楷书的艺术感有限,而且楷书不能代表一个书法家的综合水平,楷书好不能说明书法好,即使写的和欧阳询、颜真卿一样也无济于事。”

还有人说:“如果书法是用来遣兴的,那写行草舒服,为何还要写楷书自虐呢?”(引自文史情报站《丑书怎么来的?丑书这么来的!》)

所以,馆阁体这样费力不讨好的字体受到鄙视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每天只需1分钟,就能得到受用一生的艺术素养。请加关注,看之前文章获得更多有趣的知识,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16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