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我国百年难得一遇的大才。诗词歌赋、经史子集无一不通,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了宋代词坛豪放派风格,即便后来被贬岭南,他在岭南写的大作,很快就在京城流传,连宋神宗的龙书案上都有一份,苏轼的书法也是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之一,还擅长绘画,苏东坡传世珍品有两幅:一副是《枯木怪石图》,已于抗战时期流入日本;一副是《潇湘竹石图》为国内苏轼作品孤本,历经几番波折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文人的这些看家本领就没有他不会的,不但会还精,还在文坛群星璀璨出的北宋独领风骚,简直是神人,今天我们就走近苏轼的人生。
枯木怪石图
出生 苏轼的老爸名气也很大,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三字经中的苏老泉),苏轼出生的时候,苏洵盯着儿子,只见天庭饱满,鼻如悬胆。尤其是一双眼,犹如两泓山泉一样清澈明亮,神采飞扬。苏洵思忖良久才对夫人说,“这孩子性格豪放,锋芒毕露,不通机变,日久必定遭人口舌之诬。一生恐怕有多有磨难了。”。这也成一句谶语。但是这个故事多半是后人杜撰的,要不然也不能这么准,后人借苏老泉之口总结了苏轼的性格特点。
苏轼画像
展露锋芒 嘉祐元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爷仨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当时锐意改革北宋文坛的文风,希望大家去写朴素而内容充实的文章,改变以往华而不实的写法。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就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科举考试举子的卷子要重新找人誊抄下来,并糊住名字,防止主考官认出考生),为了避嫌,使得苏轼只得第二名。欧阳修此后对苏轼大加赞赏,苏轼名动京师。欧阳修这位“醉翁”无愧是一个好伯乐,嘉祐二年这一科,有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吕惠卿,可谓大神辈出,堪称科举史上最强的一届。
欧阳修像
仕途不顺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王安石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指使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自己主动请求出京任职,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苏轼被授为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在徐州期间,修建了大名鼎鼎的苏堤,做了很多民生工程,这也是苏轼在为官的过程当中干的实事最多的差使。乌台诗案。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四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正是因为这道表,苏轼走上了人生的转折点。当时关于变法,保守派和的新党两党之间斗争不断。苏轼因为反对变法,也被划到了保守派阵营,吃了瓜落。新党指责苏轼对皇帝不忠,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纷纷弹劾苏轼,一时间,朝廷上下一片倒苏之声不绝于耳。于是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押解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在乌台,这位大文豪也没有摆脱刑讯逼供的厄运,史书并没有详细记载苏轼在乌台遭受没遭受毒打,但是自从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身体大不如从前,走路还拄上了拐杖,可以推测大文豪也被上刑了,遭到了酷吏的毒打。与此同时,拯救苏轼的行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许多保守派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甚至还惊动了已经生命垂危的太皇太后。曹太皇太后身患重病卧床不起,神宗日夜奉侍,衣不解带。当曹太皇太后在昏沉中偶然听到有人在议论乌台诗案时,竟然一下子清醒过来还对神宗皇帝说起往事,想起先帝仁宗之前在殿试的时候,看中苏轼兄弟之时,高兴地说:“我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在众人的营救下,苏轼总算留了条命,也为中华的文化留下了一个瞩目的明星。被贬黄州。被贬黄州的苏轼官场不得意,但是文风更加务实,有了更多的思考,写出了不少千古名篇。《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都诞生在黄州。真应了那句古话,“文人不信天下幸”,欢愉之辞难工,穷苦之音易好,苏轼经过乌台诗案以后,人生的沉淀更加彻底。此后的苏轼官途多舛,一路流离,从汝州到常州,在保守派主导朝堂的情况下,苏轼还一度回到京城任翰林学士,他不改秉性,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结果他既得罪了旧党也不容于新党。仕途之路也是越走越窄。一路被贬。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苏轼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是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州)。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州)。心路历程 少年得志的苏轼。一度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家庭上都非常圆满。可惜红颜未老却先逝。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位夫人,两人的邂逅也颇具浪漫。王方(王弗的父亲)在距“中岩书院”不远的“中岩寺”下,邀请众多文人雅士对一座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命名,众人有取名“观鱼池”、“戏鱼池”,可王方不满意,唯有自己的女儿王弗和苏轼两个人心有灵犀,都取名“唤鱼池”。王弗本身出自书香门第,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给了苏轼极大慰藉。所以他们的结合受到双方父母的一致祝福,甚至在苏轼为官的时候,王弗细心照顾苏轼的同时,也在为苏轼把关,苏轼为人豪爽,在官场上不拘小节。王弗每次就在屏风后面听苏轼和客人应酬,等到客人走了以后,再叮嘱苏轼哪些人可以交,哪些人不可以交。
治平二年五月,苏轼的妻子王弗去世,不到一年后苏轼的父亲苏洵也撒手人寰。苏轼的情绪低落了极点,含泪写下了悼念亡妻的《江城子》。
苏轼的人生不顺利,但是并不妨碍他的乐观精神,生性豪放,率性而为。还能用诗文自嘲自己的境遇。
苏轼在生活中总能找到乐趣。在贫乏的生活当中也可以精致到底,宋代没人爱吃的猪肉,他也能细致烹调,然后就有了流传后世的东坡肉和东坡肘子,还做了篇《猪肉颂》。
东坡肘子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热爱生活”。面对生活的捶打,苏轼做到了达观。
苏轼早年信奉儒道,晚年仕途不顺,感悟人生,颇爱佛道。苏轼和金山寺佛印的关系非常好。有一次,苏东坡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参透佛法,不觉喜从中来。按捺不住激情,铺笺挥笔,写了一首诗:
苏轼立刻把那首诗抄在诗笺上,就差人过江去金山寺,将这首诗面交佛印禅师鉴赏。谁知佛印看完这首诗在诗笺的下端写了两个大字“放屁”,并且让佣人带回给苏轼,苏轼看罢,觉得不可思议,非要去找佛印评评理,于是乘船渡江去金山寺找佛印,当东坡来到佛印禅师的门口后,正要举手敲门进去,忽然发现门扉上贴着一张字条,端正地写着:“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苏轼看罢哈哈大笑,显然自己的佛法参研还远不到家。
苏东坡与佛印
文人的范式 千百年来了,文人性格执拗且敏感,在朝堂之上的名臣鲜有大文豪,写文章和做官本身就没有太多的相关性,文人的真性情显然不适合官场。就像苏轼,在新党执政的时期,他指责新党政策的弊端过大;在旧党重掌大权的时候,他抨击旧党的腐败。他也许不会做官,但是文人的权力是可以持续百年的,人们或许会忘记了那个曾经高高在上的神宗皇帝到底姓甚名谁?但是不会忘记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后世的文人还是会遇到苏轼这样的仕途,但是苏轼提供了一个范式,我们或许没办法改变世界,但是可以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最后用一篇《定风波》来结尾,这也是苏轼一生精神的写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16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