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大道家园 >> 综合浏览区 >> 传统资讯 >> 传统文学

古诗词中的画面感(意境)是如何塑造的 关键是这三点

大道家园 2023-07-07 23:05:08

我们读古诗词,越是具有画面感的诗词,越容易让人产生代入感,使人身临其境。比如读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脑海中就会出现相应的画面:一个人在竹林里弹琴唱歌。同时我们能感受到诗词之中的那种闲适与雅致。

又或者读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昏黄的月光之下,池塘上横斜着几枝梅花,微风浮动,似乎还能闻到梅花的香味。同时也能感受到梅花的那种疏俊清逸的风骨。

越具有画面感的诗词,越让人喜欢。这里的画面感说的深入一点,就是意境。许多诗词胜在意境而流传千古。林逋的这句就被称为千古咏梅的绝唱。

那么,古诗词的画面感(意境)是如何塑造的呢?何以让人一读,脑海中就出现相应的画面,如同身临其境切身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呢?

古诗词画面感(意境)的塑造,这三点最关键:一、意象的运用;二、色彩的运用;三、动词以及形容词的运用;

一、意象的运用。要塑造诗词画面感(意境),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画面感(意境)究竟是什么?

古诗词中的画面感(意境)与小说不同,小说情境的描写主要在于烘托氛围。诗词之中画面情景,除了烘托氛围,还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所谓意境便是意与境的融合统一,也就是情与景相融的艺术境界。

意,即所要表达的情感;境,即当时的一个环境、情境。无论古诗词,还是现代诗歌,(画面感)意境的塑造都需要意象。

而意象,就是蕴含情感的对象。

古人表情达意,从不直接言说,而是喜欢借助他物。于是被文人墨客借来表达情感的那些事物,在古诗词中都有着既定的意蕴。

如杨柳,因为谐音“留”,便被经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现代成语“依依惜别”之中的“依依”,便是杨柳细长枝条随风舞动的姿态。

又如月亮,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都是在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

还有落日、落花,用来表达伤逝伤时;菊花、东篱、柴门,用来表达隐逸高洁等。

把这些表情达意的意象恰当地用到诗词之中,意象塑造出意境,画面感就出来了。其中最经典的要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小令。

从第一句开始,前面三句九个意象堆叠;后面两句,则有夕阳、天涯、断肠人。全曲没有一个秋字,却通过意象的描绘,塑造了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准确无误地写出了作者漂泊天涯的凄苦心境。

读这首曲的时候,眼中所见,便是深秋的荒凉。

古代众多诗词人中,总把诗写的像画一样的,王维要是称第二,便没人敢称第一了。苏轼评价王维的诗,谓其“诗中有画”。

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便是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这几个意象,勾画出一幅大气磅礴的塞北落日图。

意象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恰当运用于诗词之中,能让读者产生非常直观的印象。



二、色彩的运用。色彩往往带来视觉上的印象。将色彩运用到诗词之中,算是从细节上雕刻诗词的画面感(意境)。

比如,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两句诗中共运用了四个色彩词——“黄”“翠”“白”“青”,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青色的天空。色彩的晕染,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的生动活泼,带着春天特有的朝气。

又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其一》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词中只运用了三个色彩词——“红”“绿”“蓝,简单三个字,却写出了千古以来,最绚烂的画面。

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花开的比红色更红,像一簇簇燃烧的火;江水比绿色更绿,绿到近乎蓝色。白居易的这首词,就胜在色彩的描绘。重色渲染,让人读来,瞬间感受到春天鲜艳夺目的朝气。

诗词要更好地塑造画面感(意境),恰当运用色彩,如同“锦上添花”。

三、动词与形容词的运用塑造诗词画面感(意境),需要恰当运用动词与形容,当然,形容词之中也包括了色彩。这里还需要强调的形容词更为广泛地运用。

1、动词的运用。

动词塑造的画面感(意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纳兰容若的《菩萨蛮·一半残阳下小楼》和李清照的《点绛唇·蹴罢秋千》。

先看纳兰的词: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栏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上片意象勾画情景。下片则重点用动词勾勒画面。

“有个盈盈骑马过……见人羞涩却回头”,作者通过“骑马”“过”“回头”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动态的画面感。“羞涩却回头”给人印象尤为深刻,让人读到这句诗,脑海中便出现电影镜头似的的画面。

这便是作者通过动词塑造画面的成功之处。

再来看李清照的词: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词是写少女羞涩情态的经典。其经典之处,就在于动词的运用。

尤其下片中少女的一系列动作——“溜”“走”“倚”“回首”“嗅”,简单几个动词将少女的心理、纯情的神态刻画的入木三分。

而我们在读这首词的时候,少女的形象,动作仿佛就在眼前。

意象与色彩塑造的是静态的画面,动词塑造的则是动态的画面。

2、形容词的运用。

诗词之中,形容词往往是与意象配合,共同塑造画面感(意境)的。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藤是枯萎的,不是生机勃勃的;树是老树,不是小树;乌鸦是黄昏归巢的乌鸦;桥是小桥,道路是古道,风是西风,马是瘦马。这一系列的形容词配合着相应的意象,才使得整个意境更加饱满。情感抒发才更准确。

如果是青翠的藤蔓,肥硕的马,就表达不出作者想要抒发的那种情感了。

所以,形容词的运用,一是为了画面感(意境)的饱满性,二是情感表达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的画面感(意境)是通过意象、色彩、动词和形容词共同塑造的。往往一首词中既有意象、形容词,也有动词,有时候也会有色彩,从而使得诗词营造出的画面感(意境)更加生动饱满。

其实,这三点适用于任何写作。如果想把故事、小说、散文写的更有画面感,不妨试一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ici/3148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