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天气一直很好。我不停的接受各种变化,坐着地铁去城市的一些角落停留,在江边看船,在路上看云朵,在旧厂房里看摄影展,我热爱这些事情。这几天,就最近的这几天里,我欢快自由的像一只小鸟,我热爱我像小鸟一样的感觉。
我不能说我现在是羽翼丰满的,但我有翅膀,勉强能飞起来,这对当下的我来说是合适的,很荣幸,我终于觉得自己在做这个年龄段的事情,因为既不幼稚,也不会感到过于成熟。
这两天在紧密感受两位女作家的作品,余秀华和残雪,前者很灵动,那些句子,那些字,灵动的可以变成一条河,一片海。后者很魔幻,她是作为一个人在写,那些东西看起来光怪陆离,但我们谁都不敢保证说没有人会那样,说我们毕生之年都不会看到或听到那样的事情。她把可能性发挥了一些,我没有说发挥到淋漓尽致,说淋漓尽致还需要我对这个世界的更多的认知。
人总要去热爱点什么,热爱云朵,热爱山河,热爱大提琴,热爱旅行,热爱约炮,热爱打麻将,你热爱的东西总会让你生活起来不那么乏味,不那么空洞,你很老的时候,也许你还能热爱云朵和大提琴,可你还能约炮吗,哈哈哈哈哈哈,对不起,故意之举。
昨天我收到了认识两三年的男孩子的来信,他遇到了瓶颈,问我怎样能写的更丰富,我的理解和他的本意可能有所偏差,我说多谈恋爱就好了。像我这样的一个人,我肯定提不出什么高深见解,但多谈恋爱一定没错,至少会丰富自己的感觉及认知,多谈恋爱的话,你会一步一步更精准的摸索出我到底想要什么,我到底在追求什么,到底热爱什么才能让我快乐至死,钱吗 哈哈哈哈,我今天不认可。
意思: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
出自《论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反省。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本文中指从三个方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省自己。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一心一意。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传授,这里指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等。
(6)习:精通,熟练。古汉语“习”字没有现在的“复习”之意。
扩展资料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之作,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参考资料:论语-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出处:先秦: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扩展资料
注释: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共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主张人应在人世间寻求与他人的契合,在求诸他人之时首先求诸自身:我是否做到了,以此感化世人,引导世人。 在儒家,拥有存在的概念并非空洞,是个体的真实存在及其对整体的真诚关怀。
正是因为社会的整体意识,人们才能时刻感觉人类和人性,感觉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使命感;因为仁的道德基础,使人的人格能形成博爱的集体意志,由集体意志驱动个体的不停反思。故儒家的对个体人格的追求是在集体人格的完善中得以完成的。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979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富春山
下一篇: 不等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