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永遇乐》

槐米 2023-07-22 13:18:31

《永遇乐 酒助诗情》作者:郭德水芍药花开,遮山粉白,仲夏时节。

蝶戏蜂迴,徘徊游客,此际齐欢悦。

躬耕苗圃、劳心费力,谁献累年心血

花无缺,均开一季,繁华自然明灭。

根河一碧,桥通双岸,水漾几分亲切

休笑繁花,风扶雨润,暑季凭消歇。

昨非今是,何时开悟 酒助诗情浓烈。

人长在,光阴荏苒、笑观日月。

《永遇乐 齐鲁情未了》作者:游山玩水(尤海峰)滚滚黄河,巍巍岱岳,蓬莱仙阁。

齐鲁多娇,此情未了,四季常如约。

微山湖畔,荷花红遍,秋朔藕香城郭。

牡丹花、曹州国色,东鲁胜境齐卓。

圣先孔子,儒家始祖,更是远朋亦乐。

小说聊斋,人仙狐鬼,挣断情束缚。

兰陵修德,金瓶梅著,笑世间淫为恶。

五千年、悠悠海右,十分邃博。

《永遇乐 灵华山》作者:元宝晨露千珠,朝霞万缕,石径盘道。

枫柏参天,松衫蔽日,自古阴凉罩。

饥充莓果,渴寻涧水,花草此坡独好。

立峰巅、遮眉四望,遍山郁葱青绕。

灵华应验,神仙常聚,百姓烛香祈祷。

川入高僧,化缘遵旨,初建凌云庙。

汉刘高祖,清峰三尺,赢取帝王冠耀。

看如今、青烟缭寺,福荫老表。

《永遇乐 秋日游西山及遐想》作者:大宋(宋春锁)霜里黄花,雾中红叶,垄上稀树。

断草宣天,飞烟铺地,鹳鹭鸣飞处。

风柔雨细,云轻谷冷,偶尔几只飞鹜。

问沧桑,浮尘遮目,引来省人玄悟。

霞飞日出,山高岭险,万里尽情关顾。

旧地重游,又添雅兴,莫把秋光误。

一杯浊酒,三分诗意,醉得游人忘步。

再回首,前途灿烂,且歌且舞。

《永遇乐 初冬吟怀》作者:尚善若水如此凉宵,恨无明月,却有风雨。

雨不堪听,风偏萧瑟,寂寞凭谁拒。

汉书纵饮,愁城难破,依旧耿怀逆旅。

叹青衫、飘零词客,不知酒醒何处。

长安路漫,天涯望断,惆怅已然如许。

逝水无情,流云有恨,听厌归鸿语。

几多心事,连同慷慨,都付大江东去。

再休说、前尘往事,梦中记取。

《永遇乐 平安最好》作者:那兰霜锁寒窗,倚栏迎晚,随曰西眺。

霭霭余辉,霞烟渐散,更叹秋光老。

月明风朔,星稀雾冷,满目萧条环绕。

夜沉沉,清光疏影,远山近水缥缈。

古稀残年,蹒跚移步,前路如何知晓

莫不悠然,筝箫琴瑟,弹首逍遥调。

遇寒寻暖,禅心诚悟,乐赏松梅盈俏。

多祈愿,无情岁月,平安最好。

《永遇乐 诗韵》作者:百花园阶下徘徊,邀风解意,斟酌诗句。

山色空蒙,湖光潋滟,诗意知几许。

秋风陪伴,斜阳映照,一缕霞光仙羽。

展芳茵、幽香沁脯,心生暖暖诗趣。

天边云卷,云旁风动,飘落绵绵酥雨。

树绿花香,苔青藤翠,紫燕云边去。

满山秋韵,诗情画意,惬意心中相叙。

执新笔、描绘秋景,吟诗赋语。

《永遇乐 无题》作者:鸿雁得意人生,蹉跎岁月,人老怀旧。

软语情浓,粉妆淡雅,豪饮能拚酒。

千金买笑,散财为乐,昼夜狂欢常有。

浮商海、潮头踏浪,万事亨通游走。

壮年气盛,运来财旺,应是神恩天佑。

宝马香车,闲庭信步,会客分先后。

而今势落,柴门冷寂,怕见旧朋故友。

细回味、交亲余几 尚存八九。

《永遇乐 竹径小思》作者:培兰之趣霜冷临冬,昊空明净,帘外风霁。

陌上尘微,华灯初上,慢步繁街去。

光波绿影,霓虹踢跳,顿敛几分倦意。

走停停,回寻归路,竹经小亭稍憩。

三年岁末,半卷词赋,忽尔眼前平虑。

西苑凉阶,北园菡萏,参木廊桥倚。

佳期何有 嗔嗔旧怨,仍是枕边空寂。

梦觉醒,笔耕妙语,自为悦趣。

《永遇乐 岁月》作者:Lily如隙光阴,寸金是竞,何叹圆缺。

朝看晨钟,晚听暮鼓,恬淡胸怀阔。

清心寡欲,诗书一册,品读山河岁月。

独陶醉、唐风宋雨,多少俊才堪阅。

长烟千嶂,黄沙万古,一纸长情凭说。

日月星辰,天涯物语,俱作云中帖。

景迁空色,寄梅遗事,释然超脱涤澈。

欢欣处,随风起舞,吾心似蝶。

《永遇乐 寒晨街行》作者:无形水,田破晓西风,长街悄寂,一轮残月。

阡陌潇疏,枫藤寒色,片落梧桐叶。

透窗灯影,接天星点,极目杪端明灭。

少人行,严衣束帽,始觉九冬来也。

水翁忽忆,古稀临至,回看几多霜雪。

欣喜今朝,身心尚可,静看花繁谢。

早行何事 送孙学去,老骥自说嘲解。

待归后,红茶暖室,新词漫写。

《永遇乐 无题》作者:在水一方银海乡间,玉沙江岸,鸿鸟声咽。

绿蚁红炉,竹篱草舍,煮酒当年月。

几杯清淡,一怀往事,脉脉此情真切。

叹如今,天涯各自,忍看青丝堆雪。

春华犹记,秋风又起,过隙白驹飞越。

听雨学堂,扑风阡陌,童趣西窗彻。

浮生若梦,烟花易冷,无计可消磨灭。

愿从今,茗香常品,墨香常设。

《永遇乐 秋思》作者:云水禅心夜洒清辉,月光如水,残叶零乱。

星落池塘,枯荷滴露,翠逝香魂断。

淡烟疏柳,霜风瑟瑟,芦絮又飘蓼岸。

路长长、凄凄衰草,影单行只谁伴。

衡阳雁阵,天涯泊客,梦里故园归盼。

陌上花开,伊人何处,不见桃花面。

经年往事,逝若流水,多少别愁离怨。

空悲切、抚琴弄曲,千年一叹。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全文翻译注释赏析

永遇乐·落日熔金
李清照
系列:宋词三百首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著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 1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像熔化的黄金。

2合璧:像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3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

4次第:接着,转眼。

5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6三五:指元宵节。

7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

8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

9簇带:妆扮之意。
评论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刘辰翁《须溪词》之《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赏析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著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藉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著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辛弃疾的《永遇乐》全诗解释

全诗解释: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

扩展资料 此词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小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创作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 ,时辛弃疾六十六岁。当时韩侂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 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孤危,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辛弃疾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

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他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词中佳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刘辰翁《永遇乐·璧月初晴》原文及翻译赏析

永遇乐·璧月初晴原文: 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永遇乐·璧月初晴翻译及注释 翻译 暮雨初晴,如璧的明月东升。云色如黛,淡淡飘荡在远空。这美好的春景,到底属于何人?故宫禁苑中一片微寒,西湖的堤岸倦慵暖温。前度刘郎如今又来这里,想不到变得如此冷寂岑岑。记得从前的元夜,车水马龙攘攘纷纷,凝香弥漫的尘土将道路遮暗。五光十色的花灯,把暗夜照得如白昼一样明灿。我总是没有什么心情,和人们携手同去赏灯观看。谁知道,上元夜也会禁止宵行,人稀烟断,满城凄风苦雨,愁云惨淡。犹记宣和旧日,直到南渡临安,上元夜依旧热闹繁盛如故。而今辛苦收藏的金石书画,几乎散失尽净。元宵佳节也无心打扮,任凭鬓发纷乱飞舞。写下感时伤乱的词章,最令人感到凄苦。如今江南也无路可走,我到处漂泊无寄处。就想起被叛军困在长安的杜甫,月夜里思念鄜州的亲人,这种凄苦的心境如今又有谁知否?空自对着昏暗不明的一盏残灯,长夜无眠,外面又传来满村的社鼓。

注释 1乙亥: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2李易安:即李清照,号易安居士。3璧月初晴:暮雨初晴,璧月上升。璧月,以圆形的玉比喻圆月。4黛云:青绿色像眉似的薄云。5禁苑娇寒:皇帝苑园不许宫外人游玩,故称禁苑。娇寒,嫩寒、微寒。6前度遽如许:意为再来临安时,局势变化如此之快。7香尘暗陌:街道上尘土飞扬,往来车马很多。8宣和旧日:指宋徽宗宣和年间汴京的繁华盛况。9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意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人已衰老,所作词反而更觉痛苦。缃帙,书卷。流离,散失。风鬟,头发散乱的样子。三五,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十江南无路:江南已沦陷。残钮:残灯。

永遇乐·璧月初晴赏析此词一起三句,以对句写景,月明云淡,景色可嘉。然而一句抒情,「春事谁主?」问得突兀,实以伤心人别有怀抱,何堪对此。接着再写临安宫苑,湖堤天气,寒暖适宜,但却何匆匆乃尔,实悲叹春之易逝,国已沦亡。三接复以对句写香陌华灯之热闹美丽,一结又「长是懒携手去」。心情可知,痛何如之!上片最后「谁知」二句,在断烟禁夜气氛中,「满城似愁风雨」。这里是以景物作比喻。临安已沦陷, 元朝 统治者在彼发布命令,宰割人民,哪能不使人悲愤。这一句如似重槌,发人猛省。

下片首段三句与上片末句,似断实连,但却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宣和旧日」,实指 北宋 。「临安南渡」,杭州变作汴州。「芳景犹自如故」,一总南 北宋 之繁华景象。又寓有不堪回首之叹。国事如此,是从大处着墨,而又系结合易安的身世来抒写的。因为李清照的《永遇乐》曾写「中州盛日」的情况,但南奔后,是「而今憔悴」。是如词序所云「又托之易安自喻」。「缃帙」下三句,记述易安南奔时书籍丧失,三五月明时感怀,写下很多「凄凄惨惨戚戚」的词,真是凄苦之至。「江南」下三句,再申述乱离流落之苦,用杜甫有安史乱中寄家鄜州的故事。无路可走,无家可归,苦情自不待言,而却以「此苦又谁知否?」反语出之,情更深痛,笔势陡起。一结「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极写一己之悲与他人之乐,和李清照的词是遥相承应,更有无可奈何之叹,哀惋无穷。

全词每小段都是先景后情,情景交织,疏密相间。两片末尾,均是大力铺写当时情景,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上片以此来勾起下片,下片末尾以景抒情,给人以无限回味。

永遇乐·璧月初晴创作背景这首词,从词的前面序文里推知是作于公元1278年。因乙亥为宋德祐元年(1275年)。「今三年矣」,实为1278年,宋亡于1276年,这时已亡国二年了。易安南奔,犹存半壁。辰翁作词,国无寸土。说「虽辞情不及」,是谦词,「而悲苦过之」,是实情。 诗词作品: 永遇乐·璧月初晴诗词作者:【 宋代 】 刘辰翁诗词归类: 【婉约】、【元宵节】、【写景】、【抒情】、【怀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71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