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望海潮》

夏枯草 2023-07-22 12:54:13

《望海潮 五更犹赏月儿圆》作者:大宋(宋春锁)秋风千缕,霞光万道,长河落日缠绵。

云淡雾轻,天高气爽,惊鸿不忍南迁。

红日伴河山。气象妆两岸,鸟语如弦。

阡陌朝云,五更犹赏月儿圆。

残花落叶稀烟。笔端多少赋,皆颂华年。

霜沐藕花。风临鹳鹤,蒹葭万里无边。

天外鹊桥仙,梦里声声慢。意满山川。

正好推杯换盏,醉里话桑园。

《望海潮 泉城》作者:游山玩水(尤海峰)一城山色,三分古柳,七分泉水哗哗。

观趵突泉,惊三股柱,大明湖赏荷花。

馥郁万千家。五龙潭锦鲤,摆尾回斜。

溅雪珍珠,乾隆游此赋诗夸。

英雄山仰英华。为江山社稷,血染黄沙。

千佛历山,登高一览,黄河东逝云涯。

秋雨起烟霞。芙蓉街美食,四海称嗟。

曲水亭街老巷,品沫莉花茶。

《望海潮 山居寻趣》作者:不易吟者山高林密,群峰环抱,云生雾气苍茫。

花灿雀鸣,松青竹翠,晨风唤醒山乡。

高路入云长。有飞瀑天落,无限风光。

树隐层楼,坐收山色是农庄。

林深气润微凉。见参天古木,惊叹称王。

欢笑忘龄,何愁老迈,谁提两鬓秋霜。

轻快上山冈。把旧时忧乐,收入行囊。

得此青山作伴,长住也无妨。

《望海潮 秋吟》作者:那兰凉风凄雨,蛩伏衰草。粮熟果硕收临。

山黛水茫,烟疏雾淡,

长天鸿雁搏云,千里路鏖拼。

栅前素菊艳,频散香闻。

雀鸟飞鸣,叹秋萧瑟入凡尘。

此时更恋三春,看花残树老,形似吾身。

霜染鬓眉,蹒跚步履。

往昔盛满金樽,一醉欲消魂。

岁月难留住,寂寞晨昏。

幸与诗词相伴,同缱绻温馨。

《望海潮 乡村秋晨》作者:Lily晨光迷雾,金鸡啼晓,云烟轻染霓霞。

溪柳弄柔,炊烟起处,几家农户桑麻。

芦芛戏堤沙,素雪吹玄鬃,应念芳华。

揽聚文思,吟风叙赋弄清嘉。

鸟鸣老蝘相答。有小桥玉瀑,嘹放笙笳。

篱卧矮菊,枫红绮丽,逍遥自在陶家。

雁阵远天涯,桂魄幽香送,醉染双颊。

消得山村岁月,秋景几繁华。

《望海潮 秋风聚友》作者:百花园秋风和爽,鳞云舒卷,无边无际蓝天。

银杏叶黄,梧桐冠绿,桂花香郁西园。

晨露润花繁。闻花香沁肺,心旷神安。

清丽秋光,胜似春色洒人间。

夜空新月东悬,敬香茶美酒,与友同欢。

窗透月光,门含露冷,举杯换盏情传。

挚友似从前。忆旧年往事,思绪绵绵。

岁月匆匆流逝,花甲正当年。

《望海潮 九头鸟》作者:老聃龟蛇山对,霞光映水,楚天黄鹤层楼。

清眺极天,波光潋滟,滚翻逝水东流。

千载白云悠。昔人乘鹤处,沙滩江鸥。

桥影排空,飞跨南北散沙州。

高山流水无休。古音琴枕觅,莲舞清游。

三镇世情,人文化育,树之学府遵修。

学子考寻求。洪山斜塔照,湖色梅虬。

登上临曦台景,故地展鸿猷。

《望海潮 暮秋乡思》作者:云水禅心斜阳天暮,霞光波照,西风漫卷清霜。

杨柳色衰,红枫叶老,这时已过重阳。

蓼岸荻花扬。鹭飞湖面掠,北雁南翔。

游子河边,曲幽小径独徜徉。

谁家笛弄声伤。恰阳关三叠,难奈凄凉。

垄上草枯,花间菊瘦,天涯何处秋香。

故里路茫茫。离愁随水漫,情与云长。

一阵霜风鹤唳,不禁泪双行。

《望海潮 海之恋》作者:上善若水金沙迷眼,层波拍岸,赤乌冲破烟霞。

飞鸟抚琴,游鱼弄瑟,谁人轻泛灵槎

云树系汀沙。八方来远客,同聚天涯。

踏海听涛,钓轮撒网若渔家。

偏怜日暮清佳。醉波澜壮阔,千里琼花。

潮起又平,风来却去,堆云积玉仙葩。

几度枕西斜。看悠闲媪妪,嬉戏村娃。

泣泪鲛人何处独立月霜华。

《望海潮 听秋》作者:尚善若水潮平烟暝,风轻云淡,凉蝉唱出新秋。

捎抹夕阳,横江缥缈,逍遥揽住群鸥。

天地任遨游,竟忘了憔悴,忘了闲愁。

独自凭栏,目穷天际觅归舟。

西风又满江楼,已多情听倦,水调歌头。

明月可知,东坡有泪,悲欢凭梦难收。

依旧梦不休,尽管无诗酒,还有箜篌。

弹到烟波跌宕,仍可醉沧洲。

《望海潮 秋到什刹海》作者:无形水,田水蓝天碧,初秋后海,寻得一处清宁。

黄柳渐疏,柔风始爽,帝都旧日园庭。

巧啭隽莺声。偶听林深外,间或蝉鸣。

斑影涂荫,廊前阶畔少经行。

忆中故地多情。恰几人梦起,颠沛愁生。

波暖艳荷,冰寒笑语,流年美眷无踪。

极目远舟横。舒老盘桓处,芦穗烟笼。

默伫雕栏看惯,过往太匆匆。

《望海潮 桂林速写》作者:培兰之趣青山神洞,奇峰澈水,斜街老树盘扎。

蒲月桂林,浮光倒影,伏波半涉江遐。

遥想汉邦华,捍国使蜀地,平定疆崖。

诸数传说,马援骁勇颂音佳。

四湖透洒烟霞,有两江对塔,四水榕杉。

龙脊若仙,梯田绕雾,荡舟镜水竹筏。

城内帝王家,高黉藏靖府,浩月千花。

高处凭栏极望,墨客賜毫夸。

《望海潮 海》作者:陈昌国腥风吹拂,波涛汹涌,连天碧水琼花。

岩险石惊,林深壁峭,悠悠雾岛黄沙。

红日跃天涯。彩云耀原野,千片流霞。

变幻无穷,纳千江万水为家。

飞禽海兽繁华。有沙鸥海燕,白鹭乌鸦。

鲸跳象潜,龟游豹跃,飞豚巨鳄龙虾。

残暴算凶鲨。友善称珠贝,鱼类牛蛙。

问美人鱼住处,能否奏琵琶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及赏析

【 #诗词鉴赏#导语】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柳永还是两宋词坛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据统计,在宋词880多个词调中 ,属于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的就有一百多个。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望海潮·东南形胜
宋代: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秋天桂花飘香,夏季十里荷花。晴天欢快地吹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作词,赞赏着美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好的景致描绘出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人们夸耀。

注释
三吴: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
钱塘:即今浙江杭州,古时候的吴国的一个郡。
烟柳:雾气笼罩着的柳树。
画桥:装饰华美的桥。
风帘:挡风用的帘子。
翠幕:青绿色的帷幕。
参差:参音此跟反,差音此衣反。近似;高下不齐貌。
云树:树木如云,极言其多。
怒涛卷霜雪:又高又急的潮头冲过来,浪花像霜雪在滚动。
天堑:天然沟壑,人间险阻。一般指长江,这里借指钱塘江。
珠玑: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珍贵的商品。
重湖:以白堤为界,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所以也叫重湖。巘(yǎn):大山上之小山。
叠巘:层层叠叠的山峦。此指西湖周围的山。巘:小山峰。
清嘉:清秀佳丽。
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柳永《望海潮》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②三季,即九月。《诗经·王风·采葛》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设言三春、三夏其义亦同,作者取其韵耳”。亦指三年。李白《江夏行》有“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
羌管(qiāng):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弄:吹奏。
菱歌泛夜:采菱夜归的船上一片歌声。菱:菱角。泛:漂流。
高牙:高矗之牙旗。牙旗,将军之旌,竿上以象牙饰之,故云牙旗。这里指*孙何。
吟赏烟霞:歌咏和观赏湖光山色。烟霞:此指山水林泉等自然景色。
异日图将好景:有朝一日把这番景致描绘出来。异日:他日,指日后。图:描绘。
凤池:全称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此处指朝廷。

创作背景
柳永一直不得志,为见老朋友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一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东南形胜》。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赏析
《望海潮》是描绘北宋时期杭州景象的。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要谈杭州,首先把杭州的情况做个总的、概括的介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但又另有新意。如果说前两句是从横的方面来写,写杭州的现状的话,那第三句则是从纵的方面来写,交代出它“自古繁华”的历史。三句词,从纵、横两个方面勾画出杭州的粗略面貌,以横为主,以纵为宾,实写杭州的现状,对其历史,则是虚写,一笔带过,作为陪衬。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就“三吴都会”一句进行铺展的描写。“十万”,乃约略之词,只言人口之多,并不是确切的人口统计。杭州在当时就有“池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宋仁宗诗)的美誉。

宋南渡以后,就有了更大的发展。宋人吴自牧《梦粱录》云:“柳永咏钱塘词曰:‘参差十万人家’,此元丰(宋神宗年号)前语也。自高庙(宋高宗)车驾自建康幸杭驻跸,几近二百余年,户口蕃息,近百万余家。杭城之外城,南西东北,各数十里,人烟生聚,民物阜蕃,市井坊陌,铺席骈盛,数日经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州郡,足见杭城繁盛耳。”

“参差”二字,写出了楼阁房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景象;“风帘翠幕”,把“人家”具体化了,家家悬挂风帘,户户张设翠幕,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而这大大小小的楼阁、张帘挂幕的人家,错落在“烟柳画桥”之中,这就不仅使我们看到了户户人家的具体景象,也看到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做铺展的描写。这里只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钱塘江岸,绿树如云,写出了郁郁葱葱的景象;钱塘江水是“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杭州位于钱塘江畔。钱塘潮的壮观景象是很有名的。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浙江(即钱塘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十六日)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怒涛”,写江潮来势之猛,犹如鏖战的貔虎,不就是“震撼激射”的景象吗?“卷霜雪”,写“怒涛”的具体形象,也就是“玉城雪岭”的景象。“霜雪”,不仅写出了怒涛如雪的白色,也写出了江潮带来的森森寒气,正如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所云:“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只是柳永在这里对人的感受没有明言而已。“天堑无涯”,写出了江面的宽阔,也暗示出江潮“吞天沃日”的气势。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则是就“繁华”二字进一步铺展,写杭州的繁华。杭州,在宋代就有“销金锅儿”之号(见《武林旧事》),这是说,不管有多少金钱,都能在那里挥霍净尽。诗人在这里又深入一步,透过那重重帘幕,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一个“竞”字,写出了杭州富民比豪华、斗阔气的情景,在诗人的笔下,杭州真是民殷财阜,繁华得不得了。

词的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和水两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外湖;“叠”,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二字,写山中桂花。杭州的桂花自来有名,据说是月中的桂树种所生。《南部新书》说:“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十五日夜),往往子坠,寺僧亦尝拾得。”这种传说,给杭州桂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对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 宋之问《灵隐寺》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词云:“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杭州山中的桂子是让人向往的。“十里荷花”,照应“重湖”二字,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芰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苏轼说那里“无主荷花到处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为秋季开花,莲为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都是美的,因而游人不绝。《武林旧事》曰:“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下面便开始描述杭人游乐的情景。

先写杭州民的游乐:“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白天,写笛声。“弄晴”二字,写出了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歌泛夜”,写夜晚,写歌声。“泛夜”二字,写出了采菱女的歌声,在宁静的夜晚,在水面上轻轻飘荡的情景。“嬉嬉钓叟莲娃”是就前面二句总而言之,说明这是杭州百姓在游湖,是民人之乐。

“千骑拥高牙”以下,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千骑拥高牙”,写出了人物的身份,写了出游时随从的众多,表现出官员的威势。下面从两个方面写官员的乐趣。“乘醉听箫鼓”,写宴酣之乐。统治阶级经常携带酒宴游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已经写出了饮宴的欢乐,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吟赏烟霞”,写山水之乐。前面写了山,写了水,这里以“烟霞”二字来表现景物之美,体现出山川灵秀的一面。不仅欣赏湖山之美,情不可遏还要形之吟咏。这既表现出官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山水的美丽。词的最后两句是对官员的祝愿,说日后把杭州美好的景色描画下来,等到去朝廷任职的时候,就可以向同僚们夸耀一番了。

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当然,这种景象还只是生活的表面现象,没有能像他做杭州附近的定海晓峰盐场监督官时那样,揭示出“官租未了私租逼”所造成的广大盐民“虽作人形俱菜色”(《煮海歌》)的苦况。这首词是写给当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的(见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虽为赠献之作,有一定的奉承成分,却不能说就是粉饰升平的*的作品,它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天,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这虽然是记录都城汴京的景象,但也可以看出当时国内确有“太平气象”,因而纸醉金迷、竞尚豪奢,成为各地统治阶级的普遍风气。

《望海潮》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现实。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鹤林玉露》)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并不正确。诱使金兵入侵,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是由于统治阶级“竞豪奢”,醉生梦死的腐朽本质所造成的;引起金兵南下,给南宋王朝带来威胁的,仍然是统治阶级“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的腐朽本质造成的,与柳词本无关系。不过,从这个传说中却可以说明,《望海潮》的写作是很成功的,读了这首词,不由得会使人对杭州心向往之。

《望海潮·柳永》原文与赏析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提起柳永,人们心目中就会浮现出“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鹤冲天》)的“诗酒风流”的诗人形象,就会想起“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的缠绵悱恻的艺术风格。其实一个诗人的经历、感受、情趣是多方面的,他也写过《煮海歌》那样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还留下了《望海潮》这样气象开阔、宏伟的名篇。在《望海潮》中,作者展现了北宋初期杭州繁华、秀美的风貌,画面广阔,大开大合,直起直落,其气概、风格,与他那大量的吟咏离情别绪、旅况乡愁之作,迥然相异。

然而,如果把《望海潮》与古来豪放之作完全等同,也未必妥当。词中虽然也有“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那样气吞山河的名句,但就全篇而言,突出的不是纵横捭阖的气势,而是精心描绘的笔触;不是雄视百代、俯瞰八方的胸襟,而是吟赏烟霞的情趣。它犹如一幅山水长卷,不是用写意的笔法恣意渲染,而是用工笔细细勾描。这与题材不无关系,但也是时代精神使然。“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语)但造极之时也就是跌落之始。两宋,中国封建社会跨过了辉煌的顶峰,开始衰落。与此相应,士大夫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离开既往的恢宏的汉唐风貌而转入“壶中天地”,并悠然自得。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指出: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两宋也是如此。尽管每个诗人的情况各有不同,但从总体来说,精研和雅、恬逸洒脱,正是宋代诗词的主流和普遍特色,它反映了当时文人致力于完善(而非开拓)文化的努力。柳永在《望海潮》中,面对范围阔大的题材,而仍着意于对精美雅致的追求,正是这种时代精神、时代风格的驱使和体现。从这个总体认识出发,且看柳永在这首词中如何“务以精意相高”吧。

《望海潮》,全篇仅一百零七字,既铺陈了杭州市井的繁华,将“承平气象,形容曲尽”(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又描绘了西湖风光的秀丽,使山光水色如在目前。

上阕着重写繁荣景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开篇三句俯瞰东南,纵览古今,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杭州作了一个总的赞誉,字字铿锵,气韵十足。“形胜”、“繁华”四字更点出了全诗的主题。以下则从市内到郊外分三层描述。“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是一幅杭城全景。柳如烟,桥似画,烟柳画桥四字点出了杭州多柳多桥的特色,构成了一幅极富诗意的画面。“风帘翠幕”从外观上点出了住宅的精美,“参差十万人家”,则表现了都市之繁盛。这三句写风光、写市容、写城市规模,句句写实而又富于形象感。“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是一帧钱江秋色。云树言树之多,茂密如云。堤沙指钱塘江护岸大堤。茂密的林木护绕着逶迤曲折的长堤伸向远方,一个“绕”字把本为静态的树和堤写活了,与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绿绕”,有异曲同工之妙,钱江秋潮,以其惊涛骇浪名震遐迩。作者以“怒”字力写狂潮汹涌之势,用“卷”字点出巨浪万钧之力,字字传神,令人惊心动魄。绿堤、怒潮,一静一动,使钱江胜景如在目前。‘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是写都市的繁华。作者没有选取车水马龙之类的景象,而是抓住珠玑、罗绮这珍贵的物品,从“市列”写到“户盈”,更有力地突出了杭城的富庶以及富室穷奢极侈的生活。

下阕主要写西湖景色。佳句迭出,绘声绘色,使人如入画图中。西湖景色万般,“古今难画亦难诗”。作者首先以“重湖叠清嘉”起笔,概述湖山之美。语调句式的转换,词意的提掇推开,打破了连续铺叙的沉闷,别开生面。“重湖”指被白堤隔开的里西湖和外西湖,“叠巘”指环湖而立的群山。“重湖”与“叠巘”连用,并缀以“清嘉”二字收尾,生动地展示了西湖湖山相映的清新秀丽。继而作者分别描摹了西湖的四时风物和湖上景象。荷花映日,桂子飘香,均是西湖的典型景物,作者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进一步渲染了湖山景色。这两句,一写秋色,一写夏景;一写湖上,一写山中; “三秋”言桂香之久,“十里”写荷花之多,着墨不多,寓意丰富,寥寥八字就使西湖四时景色跃然纸上,成为流传四方、传诵千古的名句。相传“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后代诗人也常借用、翻新谱写新章,如南宋陈德武有“荷花十里,三秋桂子,四山晴翠”之语(《水龙吟·西湖怀古》);谢驿有“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纪事》)之句。“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这是对湖上动态风光的描述:晴日羌管声声,入夜菱歌悠悠,垂钓老翁、采莲姑娘嬉笑连连。作者以对仗工整的句式,凝练的笔法,刻划了日、夜、阴、晴湖上的欢乐景象。它与上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静态景观相互呼应,有色有声,更突出了西湖诱人的魅力,令人目不暇接,耳不胜听。

这首词是孙沔以枢密副使知杭州时,柳永为他而作,以图延誉。“千骑拥高牙”以下五句,既是转到写作的本意,又是对全篇的总结。“高牙”是军前大旗,此处借指孙沔。“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既勾画了一位风流儒雅的显宦的雅兴,也与上述美景相呼应,不妨看作是湖上风光的组成部分——如诗如画的西湖总会凭添人们的审美情趣。“凤池”即凤凰池,借指朝廷。“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既借辞夸耀西湖山水,也暗寓孙沔当不日还朝之意。这五句虽有对孙沔的趋奉,但含而不露,而其情调、内容又与全章浑然一体。足见作者的功力不凡。

总观全诗,层次井然,开合自如,铺叙而不流于平滞;取材典型,字斟句酌,概括而又形象。它以传神的文笔、工整的对仗、优美的音律,构成了一幅美的画图,正所谓“务以精意相高”吧。

孙何(当是孙沔)帅钱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时谢处厚诗云: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余谓此词虽牵动长江之愁,然卒为金主送死之媒,未足恨也。至于荷艳桂香,妆点湖山之清丽,使士大夫流连于歌舞嬉游之乐,遂忘中原,是则深可恨耳。因和其诗云: “杀胡快剑是清讴,牛渚依然一片秋。却恨荷花留玉辇,竟忘烟柳汴宫愁。”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71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