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 夜雨》作者:飛翔鳥共寒灯、夜听风雨,檐声点点如碎。
一帘幽梦将何许 孤影与人相对。
偏百味。无语处、凭窗漫数残花坠。
静心时废。
叹明月多情,淫霖薄幸,冻柳垂珠泪。
秋容泣,争奈今宵憔悴。似闻钟漏含怼。
其情其景多生意,举酒添茶聊慰。
犹尚未。杯欲尽、无由使我双眸惫。
但拼一醉。
愿受取风流,放狂潇洒,不计酒何罪。
《摸鱼儿 望长空》作者:游山玩水(尤海峰)望长空、万千思绪,五分全在烟雨。
丝丝垂柳随风舞,韶苑绿肥红去。
愁不语。惟叹息、落花流水无归路。
恨春几许。
任雨泪千行,柔情似水,不胜断肠处。
西风厉,人在红尘更苦。金风玉露空负。
月圆之夜芳心碎,天上人间谁诉。
忧眷侣。何日复、征鸿重九南飞渡。
佳期又误。
竟夜几回惊,百般辗转,梦里正相遇。
《摸鱼儿 秋日景象》作者:大宋(宋春锁)叶凋零,纷纷秋雨,蝉声渐绝声软。
风尘渐上芬芳散,景色染红江岸。
飞絮乱。看万里风云,谁把东君唤。
莺飞燕窜,
欲凭九回肠,日升月没,谁觉月光浅。
篱花落,何处风光浪漫。如今诗兴难赞。
山青水秀依然好,只有雾开云幔。
君不见,残月冷、葱茏满目声声叹。
斜阳再晚,
望阡陌飞花,似曾梦里,风景更煊烂。
《摸鱼儿 深圳》作者:时空流转(杨达宏)瞰鹏城、叠青螺翠,罗湖水岸南浦。
香江一水望相隔,收尽碧波烟渚。
山莽莽。水荡荡、沙鸥逐影帆来去。
高楼星布。
沐改革春风,大鹏展羽,渔港变商埠。
何曾忘,昔日零汀洋处。云孙铁骨身误。
弓刀无迹泯丘塚,留取汗青千古。
升玉免。振环佩、特区今夕谁相舞。
卌年风雨。
试看大中华,岂容窥伺,亮剑请君觑。
《摸鱼儿 无题》作者:百花园看人生,春花秋月,时光流水飞转。
盼春染绿山中树,吹醒百花红绚。
迎日眩。
春短暂,夜来风雨摧花瓣。色消颜变。
惜春色匆匆,难留长住,何处遂心愿。
秋风紧,云淡天高飞雁。一年转瞬过半。
秋光满目红枫叶,蜂蝶寻花不见。
唉叹怨。
对镜看,又添几缕银丝卷。青春难恋。
赏夕暮斜阳,余晖霞映,朵朵晚霞璨。
《摸鱼儿 朔风吹》作者:那兰朔风吹,频携潇雨,闻蛩悲泣如诉。
叶黄渐落寻根去,愁瘦茂枝繁树。
迁雁路,飞万里。排开人字搏云雾。
迢迢辛苦,更恋故乡园。
重重险阻,寻暖江南赴。
闲回首,滚滚红尘在目,已然鬓染霜露。
蹉跎已远思无悔,不把余生辜负。
初志笃,心未老,喜逢盛世欢歌舞。
吟诗撰赋,笔墨记平生。
琴棋书画,风采伴菊酷。
《摸鱼儿 叹红尘》作者:陈昌国叹红尘、几多风雨,匆匆纹额星鬓。
人生常恨欢愉少,犹怨错时霉运。
天在问!人在看、功名利祿谁相信
视财如粪!
志逆水行舟,顶风击浪,险路乱云进。
伤离別,异域他乡又困。勤劳辛苦谁认
千金难买春宵刻,脉脉亲情难近。
心太闷!醉中梦、娇妻爱子高堂吻。
千言难尽。
对万里山河,天涯瀚海,心激眼红润。
《摸鱼儿 秋日随感》作者:Lily自秋来、西风萧瑟,寒蛩咽泣不住。
凭栏细数残红落,剩伴枯枝独舞。
天际处,惊雁鸟、一怀懵懂南飞去。
沧凉些许。
叹胜景无常,人生有意,多少冷烟雨。
摇征梦,无力娥眉呵护。铅华难洗身苦。
芳期易逝空余恨,回首已然春暮。
挥墨处,不过是、楼台月影空虚度。
红尘苦旅。
但阅尽繁华,素心未改,浮世慢参悟。
《摸鱼儿 秋忆》作者:元宝乘东风、入云腾雾,翱翔金岭苍翰。
看千层染新黄叶,万点缀青馨苑。
霞彩远。赤色近、秋装世界欢声乱。
景光灿烂。
见竹柳枝黄,梧桐稀落,一片夕阳晚。
思心漫,回首童年愁幻。家乡恩水轻溅。
到河中戏鱼抓蟹,逐浪推沙休岸。
精力焕。少壮悍、流金时代青春伴。
故园难返。
叹岁月流淌,青春不再,与记忆同恋。
《摸鱼儿 老聃》作者:老聃掩神疲、懒腰伸涨,手心哈啊声响。
眼迷困倦头沉点,手脚步移身往。
床榻躺。睡意处、梦魂几度虚寥朗。
逸遨妙敞。
逐梦撷芳华,悠然琴韵,得性随怡养。
诗禅悟,把酒倾觞心享。孤清烛火徜恍。
凝香流溢笺情数,文行寄言凄惘。
才会向。闲情味、絮叨落笔文心亮。
疏尘难怅。
暗自隐伤人,宿情文引,不觉落尘网。
《摸鱼儿 桃源秋》作者:无形水,田冷波清,叶繁荷褪,西池秋色忽渐。
高亭窄径林荫重,闲步桃源行遍。
南浦远,极目处,小舟摇絮蒹葭岸。
飞翔几点,
更云淡高天,悬桥柳影,疏落人家院。
春来事,曾记桃香缱绻,画梁故旧归燕。
今朝凭伫俄回首,悟了流光如箭。
尘镜满,休拂拭,料知须鬓霜添半。
石坚水软,
却川去时新,堤横年老,好景勉留眷。
《摸鱼儿 近中秋吟怀》作者:尚善若水又匆匆,中秋临近,依然难忘明月。
清辉共我乡思泪,勾兑别番痴绝。
情难遏,是梦里、年年冷落清秋节。
浮生如叶,凭老酒千尊,
新词万首,难了者情结。
长亭外,空剩渔灯明灭,涛声依旧宏阔。
悠悠千古仍传唱,苏子水调词阕。
听不厌,到忘倦、多情竟醉成呜咽。
醒来休说,那素月专为,
飘零词客,筹备着圆缺。
《摸鱼儿 烟花绽放伊人吟》作者:云水禅心小河边、晚风轻拂,不知星月何处。
烟花绚丽缤纷绽,燃亮夜空山路。
流彩树。不自禁、娉婷袅娜伊人舞。
貌娇姿楚。
任长发飘飘,裙长曳地,轻旋凌波步。
心微醉,欲作诗篇难赋。淘空今古词句。
千年一叹沧桑事,美景良辰何负。
回首顾。悲镜里、红颜霜发多些许。
千言万语。
感苦乐年华,青春易逝,岁月莫虚度。
摸鱼儿·东皋寓居原文: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 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摸鱼儿·东皋寓居注释1东皋寓居:词题。东皋指晁补之晚年居住的金乡(今属山东)归来园。2陂(bēi)塘:池塘。旋:很快,不久。3依稀:好像是。4嘉雨:一场好雨。5沙觜(zuǐ):从水中突出和陆地相连的沙滩。6渚(zhǔ):水中的小洲(岛)。7翠幄(wo):绿色的帐子。这里指杨柳。8柔茵:柔软的褥子。这里指草地。藉:铺垫。9青绫被:汉朝时,尚书郎值夜班,官家给青缣白绫被褥使用。十金闺:汉朝宫门的名称,又叫金马门,是学士们著作和草拟文稿的地方。此指朝廷。晁补之曾做过校书郎、著作佐郎这样的官。⑾「儒冠曾把身误」:说读书、做官耽误了自己。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有「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句子,这里是借用。⑿弓刀千骑( ji):说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侍从很多。邵平瓜圃:邵平是秦朝的官员。秦朝灭亡后,他就做老百姓,在城外种瓜。⒀觑(qu):细看。⒁「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说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鬓发已经白了不少。青镜:古代镜子多用青铜制成,故称青镜。星星:指头发花白的样子。如许:这么多。⒂浪语:空话,废话。⒃「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说像班超那样,虽然做了高官,回归故乡时已经年岁老大,有些晚了。汉朝班超少年有大志,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封了侯,在外30多年,回到京城洛阳时已经70多岁,不久便死了。迟暮,晚年,此指归来已晚。
摸鱼儿·东皋寓居赏析上片写景,描绘出一幅冲淡平和 ,闲适宁静的风景画:陂塘杨柳,野趣天成,仿佛淮水两岸,湘江之滨的青山绿水。东皋新雨,草木葱茏,山间溪水的涨痕清晰可辨,沙州上聚集着白鹭、鸥鸟,一片静穆明净的景色 。 开头,「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买到池塘,在岸边栽上杨柳,看上去好似淮岸江边,风光极为秀美。「沙觜」,沙嘴,即突出在水中的沙洲。「翠幄」,绿色的帐幕,指池岸边的垂柳。「柔茵」,软草。「东皋」句以下九句是说,刚下过雨,鹭、鸥在池塘中间的沙洲上聚集,很是好看;池岸边的垂柳,遮住了天空;池塘四周,绿草如茵。作者一个人,坐在池塘边上,自斟自饮。描写了田园优美恬静、爽朗明快的风光。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此美景由衷的喜爱,从而,衬托出他洁身自好的情怀。「东皋嘉雨新痕涨」、「一川夜月光流渚」,均系作者从心底深处有感而发的佳句。 然而其中最令人神往的 ,莫过于满山明月映照着溪流 ,将那一川溪水与点点沙洲裹上了一层银装 。以「 一川」形容夜月,可见月色朗洁,清辉遍照。「光流渚」三字则将宁谧的月色写得流动活跃,水与月浑然一体,那滔滔汩汩流动着的,难以辩识那是溪水还是月光。完全是一幅动静谐和的山中月夜图。面对着此景,词人翩然起舞,头上是浓绿的树幕,脚底有如茵的柔草,偌大的世界好像只剩下他一个人,他尽情地领略这池塘月色 ,酒尽了还不忍离开。词之上片,寓情于景 。表现了归隐的乐趣。绘色绘影的描写中,可见到作者「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 。」的高超艺术表现力 。词中用了由大及细 ,由抽像到具体的写法,先说园内景色如淮岸湘浦,是大处落墨,总述全貌 。接着写雨至水涨,鸥鹭悠闲,是水边常见景物,但已见其明丽清幽。最后以「堪爱处」、「最好是」引出野居幽栖的最佳景象。
下片抒情。「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青绫被,汉代制度规定,尚书郎值夜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这里用来代表做官时的物质享受。金闺,金马门的别称。江淹《别赋》:「金闺之诸彦。」李善注:「金闺,金马门也。」这里泛指朝廷。儒冠,指读书人。杜甫《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这三句是说不要留恋过去的仕宦生涯,读书做官是耽误了自己。「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弓刀千骑,指地方官手下佩带武器的卫队。邵平:秦时人,曾被封为东陵侯。秦亡,在长安城东种瓜,瓜有五色,味很甜美。世称东陵瓜。这三句是说自己曾做过地方官,但仍一事无成,反而因做官而使田园荒芜。「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觑,细观。青镜,青铜镜。细看镜中鬓发,已经是两鬓花白了。
「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这几句是说,所谓「功名」,不过是一句空话。连班超那样立功于万里之外,被封为定远侯,但回来不久便死去了。班超,东汉名将,在西域三十余年,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洛阳,不久即去世。作者通过此句来表现厌弃官场、激流勇退的情怀。
摸鱼儿·东皋寓居创作背景此词为作者的代表作,作于晁氏贬谪回乡后居于东山「归去来园」时。词中不仅描写了园中胜景,而且抒发全词借议论抒怀,情真意挚、气势豪迈、连用典故而能流转自如、一气贯注。 诗词作品: 摸鱼儿·东皋寓居诗词作者:【 宋代 】 晁补之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写景】、【田园】、【抒怀】
思想内容: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伤春、迷茫,爱情的无奈,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的感情。
前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
后片中,作者愤懑不平,是控诉,更是一种诅咒。据史书载,长公主在汉武帝继位上起了很大作用,因此汉武帝立其女阿娇为皇后,是为陈皇后。但陈皇后却骄贵宫中,终于因妒武帝宠妃卫子夫,“挟妇人媚道”,事发被废,贬居长门宫。正象《长门赋序》的作者敢于不拘泥故事真伪一样,辛弃疾此处也来了个大胆生发,将前二事按自己的想象融合,加以改造。他说,被冷落的陈皇后,本已有了与汉武帝重聚的希望,但是由于遭到武帝身边争宠人的妒恨,致使佳期无望。这个时候,纵使陈皇后千金买得相如的生花妙笔,也难将自己的脉脉真情传递过去。不过,在此也要对那些离间妒者一个严正警告:不要太得意忘形了,你们的下场不会比杨玉环、赵飞燕好到哪里!要知道,虽然她们在历史上都是宠极一时的人物,但结局却是一样的。一个缢死马嵬坡下,一个废为庶人后自杀。
艺术特色:
它表面看来,这首词委婉曲折,一变辛词常见的豪放,反映出辛弃疾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可以借古讽今。委曲读来,意思层层深入,摧人泪下。
摸鱼儿·东皋寓居原文:
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柔茵藉地,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弓刀千骑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摸鱼儿·东皋寓居注释:
【买陂塘】即《摸鱼儿》。宋晁补之《摸鱼儿·东皋寓居》词:“买陂塘、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后遂以《买陂塘》、《迈陂塘》、《陂塘柳》为《摸鱼儿》的别名。双调,一百十六字,仄韵。
【邵平瓜】。邵平,秦故东陵侯,秦亡后,为布衣,种瓜长安城东青门外,瓜味甜美,时人谓之“东陵瓜”。见《三辅黄图》卷一。后世因以“邵平瓜”美称退官之人的瓜田。唐杨炯《送李庶子致仕还洛》诗:“亭逢李广骑,门接邵平瓜。”宋陆游《贫病戏书》诗之三:“尽日溪边艇子斜,治生不种邵平瓜。”明刘基《绝句漫兴》之二:“寒暑又随风日转,东陵谁种邵平瓜。”林学衡《白下晤梓琴喜赠兼示觉生瑞星》诗:“新进争陈娄敬策,故侯漫种邵平瓜。”亦省称“邵瓜”。清黄立世《粉蝶儿·自述》套曲:“一泓秋水泛蒹葭,最赏心安枣邵瓜。”
摸鱼儿·东皋寓居赏析:
本词通过对东皋景色的赞美,抒发了作者被贬后的田园生活及对官场的不满和厌恶。上片描写东皋的田园景色。开首三句写买池买地,栽树种柳,建成景色优美的东山园林的全过程。然后宕开一笔,分别赞扬雨后沙觜是鹭来鸥聚,月光下的川渚则是树荫浓密,软草铺地,这几句表现了词人对东皋的关注和热爱。“嘉雨新痕涨”,观察细致,体物入微,鹭鸥、绿荫、软草为东皋带来了勃勃生机,这动静相间的描写既安谧清幽又淡远飘逸。词人陶醉在无人打扰的清静环境之中,竟然想要翩然起舞。进而写自己留连忘返,即使已经喝干了美酒,也不愿离此而去。
上片着重写景,但句句有情,为下片蓄势。换头后直抒胸臆。“青绫被”两句先表示自己不留恋官场的生活,接着用杜甫“儒冠多误身”意,倾诉自己作官没有成就,反而使田园荒芜,误了自己。“弓刀千骑”三句表示对朝廷权贵的蔑视,对官场倾轧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向往,这里有悔恨、有激愤,磊落意气,倾泻而出。当然最令他痛苦的是,现在清醒已为时过晚了,望着镜中白发,年华已逝,一切都追悔莫及,于是他的激愤之情达到 *** ,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愤怒地说:“功名浪语”!他终于彻底地否定了封建士子的最高追求。“便似班超”三句,借古代立功封侯的班超印证“功名浪语”的感慨,叹息归计太迟。全词慷慨磊落,洒脱豁达,使读者既可感到他在隐居生活中寻觅到的安宁憩息之情,又能从字里行间察见其被迫“闲居”的不平之气。感情爽直,境界开阔。
整理:zhl201610
1. 元好问《摸鱼儿》
【摸鱼儿】其一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译文: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要令这『大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眼前的这一刻,才知道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的男女还要更是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单,万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义呢?
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处,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作仪仗的音乐是排萧与建鼓合奏,乐工们坐在鼓车中演奏,乐声响彻云霄。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汉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经无济于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会再归来! 双飞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死后化为一坏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的“钟於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坟,纵情高歌,尽情的喝酒,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词前小序为:“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双飞客”即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无论是团聚,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山鬼“”啼风雨“本自《楚辞·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后人的凭吊。
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摸鱼儿》其二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官为踪迹之,无见也。其后踏藕者得二尸水中,衣服仍可验,其事乃白。是岁此陂荷花开,无不并蒂者。沁水梁国用,时为录事判官,为李用章内翰言如此。此曲以乐府《双蕖怨》命篇。“咀五色之灵芝,香生九窍;咽三危之瑞露,春动七情”,韩偓《香奁集》中自序语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双花脉脉妖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
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
夕阳无语。
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
人间俯仰今古。
海柘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
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
兰舟少住。
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鉴赏】
作者在小序中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切哀婉的爱情故事。泰和年间,河北大名府有两个青年男女,彼此相恋却遭家人反对,固而愤而投河自尽。后来人们才发现他们在水中的尸体。由于这一爱情悲剧,后来那年的荷花全都并蒂而开,为此鸣情。故事哀婉,令人动情。这首词就是作者闻听此事后,抒发感想,向为争取爱情自由而牺牲的青年男女表示同情,显示作者比较进步开明的思想。本词与上首《雁丘河》同为姊妹篇。
全词写爱情悲剧,直言其人其事。上片写莲花并蒂的奇观,由此揭开故事的源头。“问莲根”三句,起首一个“问”字引起人们的注意。“丝”谐“思”,意为为情而殉身的青年男女,沉于荷塘,仍藕接丝连,爱情之思永存。“莲心”实指人心,相爱却只能同死,其冤其恨,可想而知。这样的起句,表现作者闻听此事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情绪激动,要询问,要责问,要斥问,为什么竟发生如此之事?所感之深,所触之大一语可见。“双花”等两句形象表明这对痴情男女至死不渝的爱情。“天已许”两句,更表现作者愤怒的心情。他们的爱情感动的连苍天都允许了,让他们化作并蒂莲,生死相依,为什么仍有人不让他们偕老白头?这一问,感情更为强烈,矛头直指禁锢男女爱情自由的封建礼教,表现作者进步的爱情观。“夕阳无语”四句,面对词人义正言辞的责问,没有人能回答,只见夕阳也在沉思,为苦命的鸯鸯哀悼。面对此情此景,就算是谢灵运所写的伤感之词,娥皇、女英这样湘妃投江自殉的悲境,都赶不上这青年男女殉情给人们带来的哀伤。“谢客”指谢灵运,善写伤感之词,造伤感之境。“湘妃”,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后舜南巡死于途中,二妃寻而不得,遂投湘水而死,后世称她们为湘妃。以这两个典故,引古喻今,抑古扬今,更加衬托出作者对这样事的悲伤。“未是断肠处”,谢客的伤词不是,湘妃投江也不是,那么答案就在不言中了。
下片更是大赞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精神。“香奁梦”两句引用小序中韩偓《香奁集》自序语,用灵芝、瑞露这样的仙物来映衬他们爱情的纯洁神圣。
“人间”后三句,叹惜这样的爱情却在俯仰之间,成为陈迹。但接下来的“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却盛赞他们爱情的坚贞,任凭海枯石烂金不损,他们对世道的怨恨;就连黄土掩身也不灭其迹。“相思树”,等三句更确切地表明作者的进步立场。虽然这对青年男女的爱情被顽固西风(指顽固守旧的封建势力)所误,但他们的爱情却长存人间。因而又有下句“兰舟少住”等四句。依者心绪难宁,固而乘舟少住,凭吊这对青年男女用生命结成的并蒂莲花。作者知道,顽固的旧势力不会善罢甘休,若不及时凭吊,恐怕以后再来,就会“红衣半落”,甚至于“狼藉卧风雨”了。同情之深,珍爱之切,掬之可出。结尾一句,以词人的料想推断更揭示出世道的黑暗,使全词更添悲剧色彩。
此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情见长,情之真,意之切,纯情流露。全词句句有情,充满对青年男女爱情不幸的同情,充满对顽固守旧势力的愤怒,使词充满各种感情。此词运用的手法富杂多变,或议论,或抒情,或写景,或叙事,相互交杂,而却皆有归所,更增添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故事的悲剧色彩。
2. 辛弃疾《摸鱼儿》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译文:
再也经受不起几次风雨,美好的春季又急匆匆过去了。爱惜春天,尚且还经常担忧花儿会开得太早而凋谢太快,那么,何况如今面对这无数红花落地的残春败落景象。我劝说春光:你暂且留下来吧,听说芳草已生遍天涯,会遮住你的归路,你还能到哪里去呢?怨恨春不回答,竟自默默地归去了。只有屋檐下的蜘蛛仍在整天殷勤地吐丝结网,沾网住漫天飞舞的柳絮,想保留一点春的痕迹。
汉武帝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定准的重逢佳期又被耽搁了。陈皇后的美貌曾经也遭人嫉妒,纵然用千金重价买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满腹情意该向谁倾诉?请你们不要得意忘形,青春挥霍无度,你们没有看见杨玉环、赵飞燕早都变成尘土了吗?忧国而不能参政,只能做个闲官的心情愁苦极了!不要去高楼上凭栏远眺,夕阳正落在暮霭笼罩的柳树梢上,长夜即将来临,望之使人断肠。
赏析:
道是休去倚危栏,休倚危栏时闲愁已是教人断肠。春已逝,美人迟暮,而忧国之心亦是无处可诉,只有自我劝慰将怨意化为凄婉,虽是缠绵婉约曲,亦有郁愤英气含而不露。
“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沉郁顿挫之致。”(《白雨斋词诗》)
【鉴赏】
此词作于淳熙六年(1179)。作者在此借春意阑珊和美人遭妒来暗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词里面的玉环、飞燕,似是用来指朝中当权的主和派。辛弃疾在淳熙己亥前之两三年内,转徙频繁,均未能久于其任。他曾在《论盗贼札子》里说:"生平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与"蛾眉曾有人妒"语意正同。作者本来是要积极建功立业的,被调到湖北去管钱粮,已不合他的要求;再调到湖南,还是管钱粮,当然更是失望。他心里明白朝廷的这种调动就是不让恢复派抬头。一想到国家前途的暗淡,自不免要发出"烟柳断肠"的哀叹。《鹤林玉露》云此词:"词意殊怨。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词里所流露的哀怨确是对朝廷表示不满的情绪。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失宠女人的苦闷,实际上却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上片写惜春、怨春、留春的复杂情感。词以"更能消"三字起笔,在读者心头提出了"春事将阑",还能经受得起几番风雨摧残这样一个大问题。表面上,"更能消"一句是就春天而发,实际上却是就南宋的政治形势而言的。本来,宋室南渡以后,曾多次出现过有利于爱国抗金、恢复中原的大好形势,但是,由于朝廷的昏庸腐败,投降派的猖狂破坏,使抗战派失意受压,结果抗金的大好时机白白丧失了。这中间虽有几次北伐,结果均以签订屈膝投降的"和"而告终。北伐的失败,反过来又成为投降派贩卖妥协投降路线的口实。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匆匆春又归去",就是这一形势的形象化写照,抗金复国的大好春天已经化为乌有了。这是第一层。但是,作者是怎样留恋着这大好春光呵!"惜春长怕花开早"。然而,现实是无情的:"何况落红无数!"这两句一起一落,表现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落红",就是落花,是春天逝去的象征。同时,它又象征着南宋国事衰微,也寄寓了作者光阴虚掷,事业无成的感叹。这是第二层。面对春天的消失,作者并未束手无策。相反,出于爱国的义愤,他大声疾呼:"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这一句,实际是向南宋王朝提出忠告,它形象地说明:只有坚持抗金复国才是唯一出路,否则连退路也没了。这两句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明知春天的归去是无可挽回的大自然的规律,但却强行挽留。词里,表面上写的是"惜春",实际上却反映了作者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急切心情,反映了作者对投降派的憎恨。这是第三层。从"怨春不语"到上片结尾是第四层。尽管作者发出强烈的呼唤与严重的警告,但"春",却不予回答。春色难留,势在必然;但春光无语,却出人意外。所以难免要产生强烈的"怨"恨。然而怨恨又有何用!在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又怎能不羡慕"画檐蛛网"?即使能象"蛛网"那样留下一点点象征春天的"飞絮",也是心灵中莫大的慰藉了。这四句把"惜春"、"留春"、"怨春"等复杂感情交织在一起,以小小的"飞絮"作结。上片四层之中,层层有起伏,层层有波澜,层层有顿挫,巧妙地体现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己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表面看,这首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
《摸鱼儿》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3. 张炎《摸鱼儿》
张炎《摸鱼儿-高爱山隐居》 其一
爱吾庐,傍湖千顷,苍茫一片清润
晴岚暖翠融融处,花影倒窥天镜
沙浦迥
看野水涵波,隔柳横孤艇
眠鸥未醒
甚占得莼乡,都无人见,斜照起春瞑
还重省
岂料山中秦晋,桃源今度难认
林间即是长生路,一笑原非捷径
深更静
待散发吹箫,跨鹤天风冷
凭高露饮
正碧落尘空,光摇半碧,月在万松顶
《摸鱼儿》(别处梅)张炎 其二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旧。
西湖见说鸥飞去,知有海翁来否。
风雨后。
甚客里逢春,尚记花间酒。
空嗟皓首。
对茂苑残红,携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归时候,花径青红尚有,好游何事诗瘦。
龟蒙未肯寻幽兴,曾恋志和渔叟。
吟啸久。
爱如此清奇,岁晚忘年友。
呼船渡口。
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71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寸心寄处便天涯,酒尽吟情未罢。
下一篇: 《望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