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史铁生:文坛下的他怎么被奉为”皇上“?

望月砂 2023-07-20 23:34:37

2018.7.29 六月十七周日

追●悼

快乐 受苦

“他们家的装饰品老在换,他们家老有花,你什么到他们家都有菜、饭、汤的香味,他们家的饭菜还特别好吃。”

从史铁生的朋友对他家的印象中。我看不出这是一个常年有病人的家庭。文坛下,那位常年“扶轮”的人依然把生活过得吃嘛嘛香。

关键词:轮椅、食肉者、爱情、捐赠

1

回顾坐轮椅的原因,他只有感恩

史铁生在1951年1月4日生于老北京,1965年凭借优秀成绩考上了清华附属中学。1966文革像一场历史变脸,伴随着一曲《老子反动儿混蛋》的歌曲把清华附中变成人间炼狱。

史铁生是职员出生,但是姥爷曾经是地主又是国民党英雄,所以史铁生和两万多名知识分子一样,被派遣到陕西延安过起插队生活。

关于插队不堪的经历,史铁生只轻描淡写几句“插队三年,努力劳动,种了一年田,喂两年牛,与农民过一样的日子,这才看见一个全面的中国。

”更多是带着一种好奇和诗意去 当地人的生活个体,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于是有了后来的《插队的故事中》和《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但所有人都知道插队生活让他的先天性脊柱裂恶化,最终在二十一岁时彻底瘫痪。

1984年,史铁生终于坐着轮椅回到日思夜想的延安清平湾。在那边待了两天居然被乡亲邀请到家里吃了九顿饭。

后来史铁生每一次谈到比较好吃的东西时,总会说“如果给我们那边的老乡吃就好了。”回顾起清平湾,他没有任何怨言,只有感恩和美好。

2

不务正业地讲究吃法

在史铁生患尿毒症住院时,高烧连夜不退,有可能面临生命危险。然而他躺在床上想的全是吃的,把生平能想到的食物像放影一样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最后选出最想吃的是猪蹄。

王安忆回忆起第一次和史铁生的谈话,基本上是在谈饺子。由于自己在北京吃面食不习惯才特别瘦,史铁生回答:面食里的饺子还可以。

说到北京的大白菜,整个冬天都吃它也是问题,他说:那么包饺子就好多了。最后我们刚要走,他拉住我们说:”别走,今天在我们家吃饺子。“

史铁生继承了老北京文人的传统,爱吃、会吃,对吃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都很强,不要求多贵、多好,但一定要可口,一碗炸酱面也要讲究。

首先面条不能太细,面要煮到火候,炸酱要有肉丁,肉丁还不能太瘦。有一次,他的朋友用高压锅焖炸酱面,一上桌,史铁生只尝一口就蹦出两个字“烂了”。

他不仅讲究吃,还当厨房的司令官,指挥着别人怎么炒菜煮饭,还经常招呼好友来家里蹭饭。

很多朋友喜欢到史铁生家吃饭聊天,他家和所有家一样,生活照常进行。他家和所有家 又不一样,因为史铁生的幽默和风趣总是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3

所有朋友都奉他为“皇上”

史铁生不仅会吃,而且还会玩。即便每一次出门他的身体特别不舒服,连动都没法动。

但依然经常号召朋友一起出去玩,陕西的十三陵、西安的古城、沙漠等多个地方都有史铁生的车轮痕迹。

当史铁生双腿无法动弹时,二十个同学为他捐款买车,让他活动的天地开阔了。他的朋友孙立哲买了房车带着史铁生穿越美国十一个大洲。

在房车上,史铁生的朋友和他的妻子希米一会儿给他送吃、送水,一会儿给他量血压、喂药时,一位朋友对他说“您这是皇上待遇,这屋整个是后宫呀 ”

史铁生幽默地笑道:“那希米就是正宫娘娘,立哲是那个二德子......”从此大家都叫他“皇上”。

在《扶轮问路》中书写着,他看过的大都市、大峡谷、大瀑布的美丽画面和见过各色各样的人。即便当时的他已经双肾衰竭,积累在身体里的毒素,侵蚀着每一个关节,24小时都在疼。

因为从来没有不疼过,也不曾睡过超过两个小时的觉,但是他不抱怨,特别喜欢出去玩,最常说的话是,“咱们去喝豆汁吧、咱们去逛公园吧、咱们去骑马吧。”

因为史铁生对生命的热情让他的所有朋友都愿意把他奉为皇上,带他四处去玩。

4

两个人一条腿的爱情

史铁生写了一首名为《希米希米》的诗:“希米,希米,你这顺水飘来的孩子/你这随风传来的欣喜/听那天地之极/大水浑然,灵行其上/你我就曾在那儿分离......“”希米便是上天赠予他的天使。

史铁生表示,残疾与爱情是他的生命密码。

当史铁生在医院里几乎失去意识,大脑溢血时,希米守在他旁边温柔说道:“”不闹,没事、没事!”

从她说话的语气,完全看不出是家属对即将逝去的病人那样的小心翼翼。医生把希米叫去办一系列的手续还不到三分钟,史铁生突然咳嗽起来,晃脑袋、而且从喉咙深处传来”吱吱“声,身体也剧烈地拧巴起来。

当朋友把希米再叫回来时,她还像刚刚那样连哄带训孩子那样:“你别闹,别闹,我不是在这里吗 ”不到一分钟他就踏实下来,只要希米离开他几步,他又折腾起来。

最后,希米只好在床边把手续办好。虽然医学已经认定史铁生只有“本能的肢体条件反射”,但是看到他和希米两个人之间的某种微妙的情感传递,确实是真正的灵魂对灵魂的相亲、相近、相爱。

这个比史铁生小十岁的女人希米也是身患残疾的,所以史铁生经常说他们的爱情是两个人一条腿的爱情。

希米是个双面人,在外是个精明能干的女人,说话特别快、脾气特别火爆,在家却是个说话有点笨,脑子慢半拍,而且对待史铁生非常细心和温柔的女人。深爱一个人确实愿意成为他灵魂的拐杖。

5

把“有用”的身体捐给有用的人

2011新年前的最后一个夜里。史铁生突发脑溢血,从较近的朝阳医院转入安静的宣武医院,最后转向有捐器官设备的武警医院。

这个过程历经数个小时,史铁生用自己最后的一丝意识与死神争分夺秒。

直到手术中他才停止心跳。希米遵从史铁生的遗言填写捐赠器官的表格。

然而比他在《说生说死》预言的更让人意外的是,除了眼角膜可以采用,他的肝脏也完好无损,最终与天津的一位病者配型成功。

他还把自己的脊椎献给国家用于“先天性脊椎裂”的研究。这一刻,史铁生先生肯定在天上笑呢!因为他完成自己的遗言,“把有用的身体捐给有用的人。”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走了。他的追悼会正如他所期待的:“节日已经来临,请费心将我抬稳,躲开哀悼,挽联,花篮和黑纱,最后的路要随心所欲。

史铁生是当代唯一可以称得上伟大的作家,倘若没有他,中国的当代文学将是另一番局面,会有重大的缺陷。

在这个灵魂不被重视,严重缺席的时代,我们有史铁生,我们真幸运!

1

END

1

资料来源

1.《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写作之夜”丛书编委会

2.《往事:挚友史铁生(1)》 优酷视频

3.《往事:挚友史铁生(2)》 优酷视频

4.《书香北京:(史铁生从未走远)(上)》 优酷视频

5.《书香北京:(史铁生从未走远)(下)》 优酷视频

史铁生和他的地坛

地坛,在北京公园和景点中,应该排不上名号。诺大的地图,如果不是特意搜索,估计它还是和当年与史铁生相遇的时候一样,安静祥和,与世无争地伏在那个角落里,默数这个城市的花开花谢,倾听着过客的悲欢离合;被遗忘,或者偶尔又被想起。

秋已来,正午时分却不见丝毫的暑气,凉风习习。跨过近两个小时的公交车程,我循着遥远的记忆,满怀期待,以期邂逅史铁生在这个“破园子”最初的无奈,和最后的释然。

它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呢?我想,必须是个饱经风霜的老者,颓墙和废瓦应该随处可见,参天古柏遮天蔽日,盘旋的寒鸦凄切地鸣叫,不然何以成其苍凉和厚重;同样,也要有“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的灵动和生气,不然何以抚慰一个失魂落魄者的心灵。 总之,它可凝固时间,看见自己的身影,直扣心扉。我为它设计好了一切。

门壁上朱红炫耀,依稀可见史铁生照片中”天坛公园“的影子,高墙整整齐齐向前方延伸,遒劲的古柏犹在,却不见野草和荒藤,院落不大,没多久就走完了,水泥路四通八达,各处人声鼎沸,地坛早已褪去了它颓废的外衣,换上了世纪的霓裳。我竟失落起来,这哪是可以推开世界嘈杂的地方。这早已不是史铁生的古园,而是大家的公园。

还好有柏树, 400年前就在这里,等待过史铁生,又以它原有的样子在等待我。我仔细端详着路边的古柏,是在哪一棵树下,那个正当狂妄年纪却残疾了双腿的年轻人参透了生死;又是在哪一颗树下,那个年轻人逃也似的躲避着母亲,眼睁睁的看着她着急,以至悔恨终生。当然树底下萋萋的芳草或者板结的泥土中,也没了轮椅的痕迹。

我为什么来这里?是想寻一处静地,思考自己怎么来,又将要往何处去吗?还是想去探究一个人挣脱命运牢笼的过程?正如一个网友说的“史铁生,一个不可以被拿来励志的人”,在这个古园子里他一直在思考着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生?怎么样活?为什么要写作?当然他也完成了自我救赎,“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怎么样活?正如他所说,“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他多久”,当然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去回复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写作?大概是“有些路单靠腿去是明显不够的。”在这里,所有的困境一一破解。

我想,我不应该来地坛,它只是大家的公园,也仅仅只是史铁生的地坛,而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地坛,在那个内心的园子里,“容易撞见诚实,容易被诚实揪住不放,容易在市场之外遭遇心中的阴暗”。每每浮躁,空虚的时候,跨过那道虚空中的界线,感受那股清纯之气,思考自己为何而来!

9月2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全文

《我与地坛》如下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

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3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 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

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

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4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扩展资料

《我与地坛》的评价

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丰年。

——作家韩少功

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

——广州日报

《我与地坛》像是与整个人类精神的对话与探寻,字字句句昭示“生命偶然,但不能轻视”主题,那些同期作品也揭示了”人生是一个经受磨难的过程”。史铁生曾经自嘲“被种在床上”,这句话中充满了磨难和自我调侃,“几十年病痛对他的折磨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和承受力,这种磨难早已融合进他的思想和灵魂。”

——作家曹文轩?

:《我与地坛》

史铁生为什么会成为一代文学巨匠?

他从不曾屈服与命运,双腿无法在现实中行走,就让思想在笔尖上行走。面对着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地坛,他探求、叩问,一次次向灵魂深处进发,他的人生从不曾务虚,而是充实的,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的离开,是文学和思想的共同伤痛。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且不论他在文学艺术上所作出的贡献,对于他来说,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他,就是史铁生。他告诉我们,生命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不论上天先前对你是否公平,是生命,总会发出耀眼的光彩。

史铁生,一位被命运逼出来的作家

? 史铁生是中国文学界很有影响力的作家,代表作品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他也被一些作家奉为精神领袖。然而这样一位文学成就极高的作家,却在21岁时双腿瘫痪,之后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维持生命,就在这时他开始了写作。
写作对于他来说是一条路,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路。他紧紧抓住写作,开始了一次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
人最重要的是活着,每个人也都思考活着的意义,但是史铁生是幸运的,他找到了一条适合他的生命依托—写作。史铁生从1978年开始写作,直至2010年去世,长达三十几年的写作见证了他不断攀升的思想高度,也帮助他逃离了一次又一次的绝望。他的生命质量不断蜕变,也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与地坛》中生命的感悟就鼓舞了无数深处困境的人们。
时至今日,早已远离我们的史铁生,仍旧用他的作品,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38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