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保留着几个重要的人。今天这个特殊的节日,我想起了这个特殊的人。
在我二附中的记忆里,一半都是与老汤有关。
老汤是我高中班主任,爱喝酒爱抽烟,冬天一身蓝卡其中山装,一双懒汉布鞋,春秋天就一件白衬衫,从不扣袖口。头发总是独特地竖起来,似乎不用梳。眼睛很有光亮,很像经常晒太阳的农民的眼神,看着远处。跟之前教过我的所有老师都不像,没有那种斯文那种精细,倒是有粗犷和温厚。
我们班上课,印象当中经常不是朗朗书声,而是笑声、争论声不断。隔壁班级谈恋爱,被老师拆散了,我们班级谈恋爱,他说有什么啦,好聚好散嘛。因为没有严厉批评和训斥,班上也几乎没有人靠欺骗的行为来达到相安无事的。
上语文课,他教得很快,说,凭你们的智商,这些课文太简单,你们回家背好了,我跟你们上鲁迅的专题。于是有了我书橱里一溜旧书店买的发黄的小册子,《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肥皂》…... 还有贺友直画的《白光》。读后感觉,一百年了,人竟然还是一样的。
因为学鲁迅专题,老汤带我们去了次绍兴。那时的绍兴还是很远的地方,街上青瓦白墙,四处有炊烟和酱菜的味道。我们一帮人挤进了咸亨酒店,是《孔乙己》里面的八仙桌和条凳,每人都要了蓝边大碗盛的黄酒和小蝶茴香豆。老汤和男女同学们一起边喝边聊。我第一次感觉黄酒这么温润绵柔,怪不得孔乙己将仅剩的几个钱去换黄酒喝。天暗下来,我和几个同学就着昏黄的路灯摇摇晃晃走回我们住的绍兴师专,老汤还在和剩下的同学聊天……后来,每次同学聚会都会提起这次各自的醉酒和酒后的奇特故事。
老汤上课,没太大动静,我似乎也没有记住多少内容。只记得他冷不丁冒出一句:做人不要浅薄。我在开小差间隙听到的这么句话,竟在以后的几十年经常想起,虽然我还是浅薄。他让我们读的鲁迅的那些发黄的作品,也一直印在我脑子里。小册子有些不见了,但是这些完整的作品,与课本中的节选感受很不一样,伴随我一步步的成长和看见周围的世态炎凉。
老汤最神奇的,莫过于猜中我们那年高考的作文题。他要我们最后几周写的快题作文里就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且给了非常详细的解读和讲评。结果,竟是高考的作文题。猜想不少同学都将他奉为大福星----高手在民间!
中学毕业后,我很少参加班上同学结伴看望老汤的活动,跟同学说太忙了,其实是不习惯拉家常,就像有些小孩不愿意叫人。多年后,我觉得这个“忙”字多么的自私。
直到有一天,一个同学打电话来,说老汤没了。
我去了追悼会。追悼会上,一位插过队的大个子学长激昂地念着悼词:……汤老师走了,我心里的二附中也没了……
晚上,我开始胡思乱想:如果老汤给我一把骨灰,我就把它装进个酒瓶,像体育课扔手榴弹一样扔进大海,那是他喜欢的地方。
作者简介:
陈缨,建筑设计师,二附中1988届校友。
自由交流大平台,点击顶端“花无届”三字关注, flowerEFZ@163.com。
《师恩难忘》一课文质兼美、情感至深。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动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培养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上册《师恩难忘》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两个词语造句。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成长渗透了多少师长的心血,不少同学热情讴歌过辛勤培育自己的园丁。著名作家刘绍棠在《师恩难忘》这篇文章里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这是一篇深情而朴实的文章,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一片尊师情。
二、初读课文
1、播放课文录音。
2、带着"是一件什么事使作者难以忘记老师的恩情的"这一问题自读课文。读文时字字入目,读准字音。
3、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姥姥 念叨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身临其境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卡片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是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讲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第二段(第3-7自然段):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4年都是如此。
第三段(第8-9自然段):"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这一段简洁明了,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回忆往事的?("那年")
(3)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4)用陈述语气读这一段。
2、细读第一段(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2)、阅读思考,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①师:第2自然段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流露了作者对田老师的敬佩之情:"17岁就开始教书",足见出道早,经验足;"口才、文笔都很好",说明他能说会写,才学出众)
3、细读第二段(第3--7自然段)。
②师: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
生: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他再给一年级上课。
③师:他为学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是怎么讲这个故事的?
生:他把《一去二三里》这首诗编成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是什么意思?(形容田老师说得生动,使人爱听)
④故事与小诗有什么关系?对于刚人学的孩子来说,这故事有意思吗?
(故事巧妙地把小诗的诗句意思串连讲解出来。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个故事有教育意义,教育他们要爱护花草)
⑤从哪儿看出"我"听得"人了迷"?联系上下文理解"身临其境"、"戛然而止"。
生:我听得人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联系上下文"身临其境"的意思是田老师讲的故事很有吸引力。"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⑥师(指图):看,一位年轻的老师正在娓娓动听的讲着故事,孩子们听着他的故事甜甜的笑了。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
生交流:
“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不要乱折花草树木,美好的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我不知不觉地就记住了那首小诗。”
“田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听田老师的课一点都不觉得累,是一种享受。”
“听田老师的课,我感到很快乐。”(板书:快乐 知识 道理)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
出示:“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了--(生:上千份知识!)
师:谁能也这样来说一说。
生1: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懂得了上知个道理。
生2: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一次快乐,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感受到了上千次快乐。
生3:如果说一个故事就是一滴春雨,那么上千个故事就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读读文中的这句话。(生读)
师:老师的故事是春雨。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的心田。再来读读。(生再读,找到春雨的感觉)
师:在密密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一起读。(生齐读)
师:在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慢慢地长大,可田老师给我的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刘绍棠的介绍请大家看一看。
出示: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 简介
刘绍棠,河北通县人,生于1936年2月。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生对刘绍棠取得的成就不断发出赞叹)
师:你还想说什么吗?
生:刘绍棠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许和田老师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田老师讲了这么多的故事,才使他对文学这么感兴趣。
生:是田老师为我的成功铺平了道路。生:是田老师带我进入了文学的殿堂。
师:刘绍棠给自己的这篇文章原来取什么题目?(《老师领进门》。)
是什么意思?
师:所以,想起田老师,想起田老师的故事,那是感激、是幸福,更是四十年来不能忘记的田老师的教诲之恩!你能再读读这句话吗?
生(齐读):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师:这就是田老师,一个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个个故事,点点春雨的老师,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老师,望着白发苍苍,恩重如山的老师,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呢?读读课文的八九自然段。
师:此时的我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而且已经是个大作家了,为什么还行小学生一样的礼?
生:在我心目中,老师的教诲之恩是永远也忘不了的。见到老师,非常感激,所以恭恭敬敬地行礼。
生:在我的心中,小时候田老师是我的老师,长大了田老师还是我的老师。
师: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
生:终身为父!
生: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我永远记在心中,我永远尊敬老师。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小节,感受我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5)小结并板书。
难忘:像40年前行礼深深感谢
三、朗读全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听写句子。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课文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本文生字是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2、看看左右两半所占比例各有什么不同?
3、指导书写。
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注意左右比例。
注意"歇"左半边的写法。
4.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念叨 炊烟 茂盛 邻近 娓娓动听
歇脚 往事 心田 滋润 身临其境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歇歇脚
恭恭敬敬:春雨点点:
3.读句子,然后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田老师先把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娓娓动听……“与之搭配的词语有:讲故事、说话、唱歌、歌声、声音)
王林的口才真好,她,我们都听得入迷了。
(2)我听得入迷了,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身临其境……读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我仿佛,直到时钟的"丁当"声把我"唤醒"。
《师恩难忘》是苏教版五年级教材里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他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教学时重点应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学习作者选择典型事例凸显中心的写作方法。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田老师与自己怎样教学第一课进行对比,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一形象的第一个层面的解读。本环节以学生喜欢的内容入手,直奔田老师故事教学法这一最有趣的内容。而后采用对比,再次紧扣重点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了解田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故事教学法。然后抓住重点句子比喻句从“春雨点点”——悟“教诲”之质。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二个层面的解读。这个环节承接上一环,体会“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深刻内涵,使学生明白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不仅仅有知识的教学,还有人生道理的启蒙,同时也感悟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从“恭恭敬敬”——感“教诲”之恩等。这是本课对田老师这个人物形象的第三个层面的解读。体会到一个好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的作用,同时把作者对老师的敬意的表达与传递作为本环节的重点。揭示了本文的题意“师恩难忘”的真正内涵。
另外本文从我的表现中来引导学生感受一个成功人士的成长:从“听得入迷” ——感上课专注,从“文学的种子” ——感喜欢写作,这也侧面衬托了田老师上课讲故事的精彩,这是作文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要活学活用。把课文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之中,使自己的作文更精彩!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3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