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发
腊月二十三。
敞亮的堂屋里,大发双手紧握磨架,推,拉,米粉从石磨边缘洒落到簸箕上。两只手机械地运动,石磨不紧不慢转着,一圈一圈……
望着坐在小板凳上添磨的女儿,大发心里一阵难过。
去年坐在那儿的,是母亲!
二十三,送灶日。每年这一天,大发推磨,大娘坐在小板凳上添磨——一小勺一小勺往磨心里添米。母子俩很少说话,但配合默契,磨出的米粉粗细均匀。烫面,和面,揉面,剁馅,大娘做的送灶粑粑好看好吃。
叽嘎!叽嘎!磨架发出的单调声音渐渐地杂入男人的啜泣声。
大发泪流满面。女儿抬头,惊异地看着,他赶紧抹去泪水。
端起面盆,大发去烫面揉面。想起往年是母亲做这件事,想起母亲的死,眼泪又冒出来。他试着把眼泪憋回去,于是使劲地眨眼。可是越眨越多,像决堤的水,有几滴落在面里。他放下面盆,在母亲常坐的小板凳上坐下,双手捂着脸。老婆桂花皱了皱眉,拿起刀狠狠地剁馅,咚,咚,咚咚,咚咚咚,大发愈加难过,索性哭出声。
咚咚咚,咚咚咚,剁馅声似乎要盖过男人的哭泣。大发真想大喊一声:别剁啦!恨不得夺下刀,扇她几个耳光。这个女人!
他只是那样想,在想象中狠狠地挥动巴掌。他知道不能。结婚十几年,他已经习惯了她的呵斥,习惯在两个女人之间做肉身挡箭牌。女人恨起来真可怕!一个是老婆,一个是娘,他不明白女人为什么一辈子不消停:年轻时和一个女人斗,年老了和另一个女人斗。
当年,娘日思夜想盼着儿媳妇进门。她要是预料到后来发生的事,还会给大发娶媳妇吗 当然会。天下的父母都会。不过一定不是桂花,也许是某个买来的女人。
在乡村,娶不到媳妇的男人还有一个选择:买个女人,只要付足够的钱。如果不娶桂花,大发也只能如此。
当年,大发的婚事真让人头疼。
村里的年轻人一个一个成家,可大发还单着。大娘到处托人说媒,带着儿子相亲。见面多了,大发已经不抱希望,感觉自己像个放在篮子里的鸡蛋,挑挑拣拣就剩下它。被人拿起又放下,这种滋味不好受。一次次让人检验:是好蛋还是坏蛋。好像随便什么女子都有权嫌弃他,只因为是个母的。有两次例外,女方不嫌大发矮小。聘礼说好了,等着日子订婚,可最后关头还是砸蛋——第一次是女方,第二次是男方。
第一次是节外生枝。
女方姑妈本着对娘家侄女负责任的态度,到无名村微服私访,打听大发的情况:身体有没有毛病(大发看着柔弱),比如暗疾什么的;品行怎么样,比如偷鸡摸狗之类。听到的是:1. 大发吃得不少,就是不长个子,身体没毛病,绝对没有(说的人拍着胸脯保证)!2. 大发是个老实人。偷鸡摸狗 没有!没有(头摇得像拨浪鼓)!
“那——”姑妈顿了顿,“他家有什么别的情况吗 ”
“他家没情况,”这人有一说一,“就是——”
“什么 ”
“就是大娘性子烈,大发怕他妈。哦,大娘就是大发妈。”
那位姑妈得到如此重要的情报,不露声色。回去后,对她哥哥嫂子说如此如此,婚事便了了。
第二次是大发反悔。
深切地感受到剩蛋的痛苦后,大发对女方的要求只有一个:不傻就行。这回见面感觉挺好,看得出女方父母中意大发。姑娘也见了,大发很满意。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聘礼的谈判。双方媒人都是打牌高手,都夸自己手上的牌好,你有大小王我有四个头,气氛有点白热化。大发怕谈僵,把己方媒人拉到一边,说:见好就收。媒人领会,于是谈判双方很快达成协议。聘礼有点高,不过女方父亲答应多给一点陪嫁。
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大发反而不安,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到底哪里不对劲呢 他使劲琢磨。
以前相亲的姑娘不论俊丑,瞟一眼大发就扭过脸。这位女子却盯着他!当时他很羞怯,激动地想:这姑娘够大胆的。现在大发冷静下来:不对,那眼神 一遍遍回放,那姑娘的眼神像没齿的锯子拉扯着他。不会是个傻子吧 大发一惊。托人悄悄去打听,果然有问题!原来姑娘十七岁时受过刺激,晚上在田野里跑。家人偷偷送她去治疗,后来好转,看起来恢复了,就是不爱说话,盯着人,直直地。
罢,罢!大发庆幸发现及时,花掉的钱也不敢要了。
一次又一次,就这么折腾来折腾去,大发的青春折腾没了,迈入寡汉头的行列。
大娘考虑给大发买个女人。一个媒汉(人贩子)上门,说只要价钱好,包在他身上。只是暂时没货,等那边物色好,一手交钱一手交人。大发不同意买媳妇。听说八里外王屯的黑头买了个四川女子,在家里关了两年,总算生了小孩,以为拴住了她,上个月还是跑了。八千块打了水漂,高利债上门催。婴儿没奶吃哇哇哭,黑头抱着孩子也大哭起来,比死了老娘还惨,连放高利贷的也不忍,劝他:“想开点!老婆跑了还有儿子,你们老王家有了后,钱花得不算冤枉。”旁边的人也说:“对,对!‘有钱难买亲生子’,八千块买个亲生儿子,划得来。”
大发说:“买来的女人靠不住。”就在大娘为这事犹豫不决时,有个媒人送上门一桩好事。
姑娘是几十里外湖边的,三年前订婚,不久前男方悔婚。女子的父亲很生气,感觉抬不起头,央告媒人另找婆家,越快越好,越远越好。
媒人说:“一礼过门(不订婚就结婚,只给结婚聘礼),要不是女方家赌气,哪有这样的好事!”
“姑娘人怎么样 ”
“放心,姑娘有模有样,精干!”
“那——”大娘疑惑,“男方为什么要退婚 ”
媒人凑到大娘耳边,解释了一番,大娘惊喜:要是能成,真是捡了大便宜!
媒人说:“这可是天上掉下的好事!我心里念着大娘平日的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发……”
大娘口里谢着,心里却想:吃了我家多少碗糖打蛋,总算没白吃!
媒人乐颠颠去了。
那年大发双喜临门:娶了老婆,生了儿子。过年的时候,家里不再冷清,婴儿的哭声,女人的训斥,尿布的骚味,摇床的吱吱呀呀。大发脑袋发蒙,两腿不由自主,随时听从老婆的召唤:端热水,给孩子洗澡、换尿布,洗尿布……说实在的,他还没怎么尝到女人的滋味,就被一个蹦出的小孩折腾得筋疲力尽。
大娘在厨房里,只管做家务,冷眼看着儿子被媳妇支使得团团转。媳妇怀孕时,大娘也围着她团团转,当菩萨一样供着。可是小孩一出生,大娘换了个人,脸色阴沉沉的,像梅雨季节的天空。
大娘、大发、媳妇桂花,三人各怀心事。
大娘:七个月就生了,这小孩不是大发的。难怪催着办喜事,原来是找窝下蛋。我以为捡了个便宜,其实上了大当!
大发:这不是我的孩子,我早猜到了。哪有结婚三天就害喜 一直瞒着妈,怕她闹出去。丢不起这个脸!只要我当成自己的儿子,外人不敢讲闲话。反过来想想,要不是她怕出丑,急着给肚里的孩子找个父亲,凭什么嫁给我这样的人
桂花:婆婆整天挂着个冷脸,真想跟她大吵一架……她肯定知道实情了。能瞒过大发瞒不了她,都是女人……不知道她有没有告诉大发 应该没有。不然,他不会这么听我的话……她会告诉大发吗 ……要是当面问我,怎么办
大发不敢怎么样,难对付的是他妈,桂花想。只要婆婆不挑明,我就装着什么事也没有。桂花思考对策,打定主意:要是大发或婆婆质问,我一口咬定是早产。不行的话,就哭闹寻死。
唉,谁不想要脸!落到这个地步,还不是他害的。
那年他当兵前父母替他俩订了婚,说是“亲上加亲”。她从小喜欢表哥,只上了几年小学的她对高中毕业的表哥非常崇拜,他让她等,等他进步,等他提干,等他娶她。探亲后他回到部队,不久来信了,却是一封提出分手的信,没想到他提干后眼光高了不要她了。父亲要带她到部队告他,她不愿去丢那个脸,更不想毁了他的前途。父亲愤怒,用难听的话骂他,也骂她,他要一个人去部队搞臭那个陈世美,“让他回农村吃老糙米饭!”。舅舅和母亲跪在父亲面前,求情。母亲痛苦地哭起来,一边是自己的女儿,一边是娘家侄子——进退都是痛,可毁了侄子她做不到啊!
父亲最后妥协。一方面为了女儿的名声,闹出去她今后没脸见人;一方面为了妻子,她以死要挟他。舅舅送过来一笔赔偿费,说桂花出嫁再送一套嫁妆。
桂花嫁给大发,无名村人觉得大发赚了。有模样,做事麻利,精干,还带来丰厚的嫁妆。桂花坐月子,村里的女人议论:“才七个月就生了 ”心照不宣,谁也不说出那句潜台词。以前嫉妒大发的男人心里平衡了,同情起大发。
当初媒人对大娘解释:男方因为提干蹬了女方,不是女方的错。
大娘很懊悔,她知道村里人闲话。依她的性子真想大闹一场,可家丑不可外扬,只能打落门牙和血吞。
这辈子,第二次受这么大的耻辱。这让她回忆起很多年前的那次——
……看麦子的人睡着了,她慢慢朝麦堆爬去。解开自己的裤腰,将麦粒倒进去,裤脚是扎紧的,麦粒坠在裤腿里,有些难受。看麦子的人咕哝了一声,她吓得趴在地上,冷汗直冒。发现了 听了一会,又静下来,原来那人说梦话。她一步一步退着爬,麦粒在裤腿里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在寂静中震动她的耳鼓。一点一点地挪动,听听四周的动静,再一点一点挪……
时间难熬得没有尽头!其实不过十几分钟。
在一堆麦秸秆后面,她站起身。忽然,秸秆堆里跳出一个人影,没来得及反应,那影子把她扑倒在地。接着,又一个人影钻出来,一束强烈的手电光照得她睁不开眼睛。看麦子的那两个人也跑过来,他们呵呵笑着:“果然是你!”拿手电的队长得意地说:“我就知道今晚有贼!”
大娘明白:掉坑里了。
那天晚上,她被绑在牛栏的柱子上。第二天早上,村里人挤着看热闹,队长当着众人的面,扯下她的裤子,倒出麦粒,足有两脸盆。耻笑声、愤怒的骂声、吐沫和痰一起飞来……
几天后,她带着大发消失了。来到无名村这个荒僻的地方,重新开始他们的生活。
可是,这一次受辱她再也无路可逃,只能受着。
(八)余声
腊月二十三,无名村。
接灶,送灶。炮竹声里,吃饱了的灶神爷上天“言好事”去了。人们一边吃着送灶粑粑,一边闲话。
“今天大发在家大哭。”
“怎么了 ”
“想起他娘,伤心呗!”
“活着的娘不在乎,死了哭有什么用 ”
“大发可怜,他那个老婆——”
“桂花骂大发了吗 ”
“没,她这回倒是通情达理。”
“要我说,她是心虚,做了亏心事——”
大娘和桂花之间的争吵,无名村人早就懒得看热闹,也懒得劝说,劝了没用还招埋怨。新房子建好后,桂花提出分家:给大娘一间旧屋,分开过日子。为了分家,断断续续吵了几个月。分家后,鸡毛蒜皮的事还是吵。大发里外不是人,干脆躲出去。那天晚上,婆媳俩又吵起来,还动起手。大娘老了,不是媳妇的对手,拉拉扯扯中被推倒在地,头撞了一个大包。大娘岂肯罢休,拿起扁担要拼老命。十几岁的孙子孙女(一个男孩,两个女孩)急了,一齐扑上来,把奶奶按倒……
下半夜,大娘在旧屋里一直哭。
好几次,大发要去劝,桂花坚决不让。“明早再去吧!”,大发无可奈何。鸡叫三遍时,哭声停了。大发迷迷糊糊地睡去。
第二天早上,大发看见母亲穿戴整齐躺在床上,旁边是一瓶农药,喝了大半。
大娘死了,丧事办得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的炮竹声里,人们想起大娘曾经的好,不觉掉了几滴眼泪。
(九)无名村后记
半个多世纪来,就像中国无数个村庄一样,无名村有了很大变化。
生活富了,房子大了。
无名村人的日子渐渐好起来,流言蜚语、吵吵闹闹也随之少了(仓廪实而知礼节 )。
草屋,土墙瓦房,青砖瓦房,砖混平顶,楼房。村里人一辈子攒钱为了盖房子,或主动(为了争面子)或被动(为了娶媳妇)跟着潮流,盖更大更好的房子。房子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体现。
年轻人走了,田地荒了。
世道改变,种田不再不是无名村人谋生的唯一选择。
六爷的儿子带着村里几十个青壮劳力去深圳去上海,去任何需要农民工的城市,在建筑工地打工,挣的钱比种田多得多。大梅来村里招工,一个又一个女孩(有的初中毕业,有的辍学)跟着她进了城市,进了服装厂。渐渐地,年轻媳妇们心也动了,离开年幼的孩子,去外面挣一份收入,也挣一份自己的独立。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
福海的大儿子(就是我)是无名村第一个大学生,后来在县城买了房子、娶妻生子。他小儿子在山东创业,定居在那里,几年前把老姨夫老姨娘(我爸我妈)接过去享福。
村里的蒋大蒋二合伙在镇上办起加工厂,小五哥哥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
年轻人一茬一茬冒出来,又一茬一茬离开——考学校走的,创业走的,学技术走的,打工走的……
年老的父母守着老屋、守着孙子孙女,吃力地种几亩田,其余的田地撂荒。和很多乡村一样,打工父母、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甚至谈不上教育),是无名村的特色。
学校撤了,无名村空了。
因为乡村学校撤并到镇小镇中,有五户搬家到镇上,方便孩子们上学。六爷几年前去世,六娘在县城高中陪读,儿子和儿媳离婚,孩子扔给奶奶。大发家去了省城,他儿子做包工头发财,在省城买了房子,桂花每天买菜做饭跳广场舞,大发扫地种花接送孙子。
乡村公路通了,一条公路从无名村左侧经过。剩下的两户人家两年前离开村子,在一里外的公路边建了气派的三层小楼。
六爷当年领头修的机耕路已经荒废,大娘住过的老屋早已倾塌,无人居住的院子里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茂密的杂树、灌木和四处丛生的竹林似乎要吞噬整个村子。
村外,有一片高高低低的茅草地,覆盖着几座坟,我奶奶、大娘还有六爷睡在那里——他们守护着一个无人的村庄。
无名村,又回到它当初的荒凉。
往期文章:
无名村旧事(一)
无名村旧事(二)
无名村旧事(三)
无名村旧事(四)
重游母校
1、她穿了一件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两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她的脸白得发青,鼻子尖有点红,大概是冷风吹冻的,尖尖的下巴,两片薄嘴唇紧紧地闭着。
2、她冬天穿着一件藕荷色的旗袍,周身镶了白兔皮的边,在大礼堂里教我们跳舞,拉圈儿的时候,她刚好拉着我的手。
3、兰姨娘圆圆扁扁的脸儿,一排整整齐齐的白牙,我最喜欢她左边那颗镶金的牙,笑时左嘴角向上一斜,金牙便很合适地露出来。左嘴巴还有一处酒涡,随着笑声打漩儿。她的麻花髻梳得比妈的元宝髻俏皮多了,看她把头发拧成两股,一来二去就盘成一个髻,一排茉莉花总是清幽幽,半弯身地卧在那髻旁。
4、我还记得她刚来的那一天,是个冬天,她穿着大红棉袄,里子是白布的,油亮亮的很脏了。
5、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瞪着我。
扩展资料: 1、《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该作品通过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述了一段关于英子童年时的故事,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该作品于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由吴贻弓执导。
2、《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
3、林海音(1918年3月18日-2001年12月1日), 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作家。 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县头份镇。3岁随父母返台湾,因台湾被日本控制便举家迁往北京,度过了难忘的童年生活。1948年举家迁往台湾,被称为“台湾文学的祖母级人物”,1998年荣获“终身成就奖”。
参考资料:-城南旧事
1、数字诗
山村咏怀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赏析:数字诗是将数字嵌入诗中,与其它词语组合,全诗融为一个整体。诗人用“小学数数”的方式将乡村美景一一道来,通俗易懂,仿若画面就在眼前一般。
2、杂数诗
百鸟归巢图
宋?伦文叙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石食。
译:来了一只又来了一只,来了三四五六七八只。凤凰多么的少鸟多么的多,啄遍了人间所有的粮食。
赏析:杂数诗是诗歌的一种体栽。有以数字为题目的,有以数字嵌入诗句的,类似文字游戏。此篇题目为何是“百鸟”?诗中自有答案。两个一、三个四、五个六、七个八之和即为百(1+1+3×4+5×6+7×8=100)。
3、数字隐藏诗
断肠迷
宋?朱淑真
下楼来,金钱卜落;问苍天,人在何方?恨王孙,一直去了;詈冤家,言去难留。悔当初,吾错失口,有上交无下交。皂白何须问?分开不用刀,从今莫把仇人靠,千种相思一撇销。
译:我回到家中,钱早已消失不见。向苍天询问,你人在哪里?恨你离开了一直不回来。此后就是冤家,说了离开再也留不住你。后悔当初,我不该说错话,有了之前的交代之后就没了。分离不用刀把我们切断,从此之后再也不用把仇人依靠,千万种相思一笔勾销。
赏析:数字隐藏诗,即用猜谜语的形式将数字展示出来。朱淑真这首作品每句作为“拆字格”修辞的谜面,谜底恰好是“一二三……十”这十个数字。
4、一字诗
题秋江独钓图
唐?王士祯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译:戴着一顶斗笠披着一件蓑衣坐在一只小船上,一丈长的渔线一寸长的鱼钩;高声唱一首渔歌喝一樽酒,一个人在这秋天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一字诗,顾名思义就是在诗中出现许多“一”字,所以同类项就是“一”字。“一”字笔画最少,可是经诗人巧妙安排,能化平淡为神奇。这样的诗多采用白描手法,使读者代入感极强。
5、半字诗
半半歌
清?李密庵
看破浮生过半,半之受用无边。
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
半郭半乡村舍,半山半水田园。
半耕半读半经廛,半士半民姻眷。
半雅半粗器具,半华半实庭轩。
衾裳半素半轻鲜,肴馔半丰半俭。
童仆半能半拙,妻儿半朴半贤。
心情半佛半神仙,姓字半藏半显。
一半还之天地,让将一半人间。
半思后代与沧田,半想阎罗怎见。
饮酒半酣正好,花开半时偏妍,
半帆张扇免翻颠,马放半缰稳便。
半少却饶滋味,半多反厌纠缠。
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
译:人这一生,我已看破了许多,原来,学问都在“半”之中,若能领悟,则受益无穷。一半的时光与世隔绝享清闲,另一半则在纷扰复杂的世间施展。其实,最好的住所在城乡之间,最好的环境在山水相间的田野。种着田,读着书,经营着一片小的天地。
择偶婚配不刻意追求对方贵族或平民的身份。日常生活用具不必过于精细,房屋也不必太在意修饰,应兼顾实用性。铺盖服饰的花色、厚簿适宜即可。饭菜不必太过丰盛,但也不过于节省。侍候主人的孩童或仆人,不求太能干,宁肯有几分憨厚。
妻子和子女朴实无华但不失贤惠和才能。将精神面貌调整到似菩萨又似神仙的状态。求取名声适当收敛,不亦张狂。一半的财富归还给天下,一半转移给予他人。即考虑下一代人接替江山,也应该想想自己去见阎王爷的那一天。喝酒适量最好,花儿含苞待放最美。
船帆开启半扇不易颠覆,放马的缰绳拉扯适度才可能稳健。少食多滋味,多食添厌腻。这一生苦乐参半,应该知足了,好事情哪能摊与一人呢?
赏析:这首《半半歌》的同类项是“半”字。全诗句句不离“”半”字,但并不觉啰嗦、累赘,反而具有一种音韵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91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无名村旧事(四)
下一篇: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