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拿着手机,就像握着灵魂一样,视线一旦离开了手机,整个人就跟丢了魂似的,双眼无神,飘忽不定,只有低头看屏幕的时候,她才有了精气神。
嗯,没错,她得了一种病,叫手机依赖症。
而这种病,已经在社会广泛传播了,老人、小孩、年轻人,无一幸免,除非你是文盲或者瞎子。
1
如果有年轻人不看屏幕,不用手机,肯定断定他是怪胎、异类。
没有人能忍受“无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生怕错过一条命运的消息,以手机为主体,把一天的日程安排的满满的。
早上起来半个小时阅读,吃早餐刷微博十五分钟,路上刷朋友圈,休息期间刷手机一小时......下班回家刷综艺,累了困了刷抖音。
完成以上业绩,哇,我好积极哦,我好想知道很多互联网发生的很多事情。
结果,第二天醒来昨天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呢
不知道。但我看起来好像很积极、很忙,明天继续。
德国学者韩炳哲指出,在这种“过度积极”的状态下,现代社会的人们丧失了“深度无聊”的可能,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
但人只有在精神极度放松的闲散时刻,才有可能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毋庸置疑,我们只是机械地打开很多软件,下意识地阅读,习惯性地做一些动作,注意力不断地被庞大的信息吞噬,变得很难集中精神做一件事情,经常三心二意,结果什么都做不好,连基础的常识都打不扎实,谈什么创造。
2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手机,只要有手机的地方就有丢了魂的人。
“大家都低头玩手机,我不知道可以干嘛 ”一个拥挤在地铁里的小姑娘,戴上了耳机与世隔绝,听着余音袅袅的音乐。
“我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看有没有人给我发信息,然而并没有。”她的安全感是来自别人发的信息。
“本来想刷一下抖音放松一下,没想到玩了一整天。”一个抖音深度患者这样说。
“也不知道她整天拿着手机干嘛,也不睡觉,也不学习。”妈妈看到自己的女儿这样又气又难过。
“我以前还会看书,出去跟朋友聊天,现在我只想宅在家里玩手机。”一个眼镜妹说。
在智能时代,每个人手里揣着一个手机就像揣着灵魂走在路上,每6分钟看一次手机,即便没有任何信息,也有安全感,我们的灵魂在稀释,心不在焉。
出去旅游,拿手机玩自拍,朋友圈转起来,坐等狂赞!!
喝酒吃肉,吃前先来一张写真,角度、美图,滤镜,哇,你拍的真好!
同学聚会,一开始有说有笑,之后各自低头玩手机。
家庭团圆,也是一边玩手机,一边吃饭,父母问什么就“嗯”、“哦”、“好”,敷衍了事。
有个段子是这样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卸其QQ,删其微信,封其微博,收其电脑,夺其手机,摔其iPad,断其Wi-Fi,剪其网线,使其百无聊赖。然后静坐、喝茶、思过、锻炼、读书、练字、弹琴、开悟、精进,而后必成大器。
但很多人看了这段话,两个字“无聊”。
我们见缝插针地玩手机,上课、吃饭、上班、走路、坐车......除了睡觉没有屏幕之外,几乎把手机当做全部了。
在“快”的时代里,我们以为抓着手机,就知道这个世界最快的信息、爆料、动态、短视频、购物,然后情绪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如此强大,如此变态。
心情不美妙,打开手机,爆款文章“人生不值得”,共鸣。
跟同事吵架生闷气,短视频一段“遇到强者,别怕,怼他”然后十几条毫无逻辑的方法,够你犯傻。
他每天像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样侃侃而谈,各种时事政治“港独”、“5G”、“特朗普”......只要你有一个关键词,他就能说出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动,简直在世“刘伯温”。嗯嗯,他只不过是新闻爱好者,每天花三四个小时看手机推送的各类新闻。
她又在自拍,P图,然后发到社交软件上,好多陌生人过来聊“美女”、“漂亮”、“交个朋友”,图片很多人点赞,不停地涨粉,哇,我好优秀。那种虚荣心比现实中收到的表扬越来越实在。
3
我们不能说手机有错,它生出来也不知道自己会改变世界,而是人类愿意让它主宰我们。
华大教授说了一段话大意是这样的:
如今,手机时刻在我们手里,好像长在手掌上的一个器官,我们钱包不见了反而不着急,手机要是不见了,心乱如麻,到处找,到处问:“我手机呢 手机在哪里 ”
一个器官在我人体身上的那个位置,我们是不知道的,只有当它发生病痛,我们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手机也一样,当我们拼命想要找到手机的位置,要它来平复我们的焦虑和不安,按道理说,我们已经出问题了。
碎片化阅读很多却无法成为智者,沉迷于手机的世界很久却越发空虚、寂寞,这个世界的循环一直都是制造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相信总有一天,手机也只是工具,内容为王、深度阅读、体验生活终将到来。
写在后面:
我们可以玩,但要有个限度,成年人做任何事都是一个“度”,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太过沉迷,只会耽误其他更重要的事。
生命就是时间,生命要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多年后回想起自己做过的有意义事情寥寥无几,只是刷微博、刷抖音、刷朋友圈......哎呦,痛哉痛哉!!
参考:
《我想安静地发会儿呆,但我不敢》--- 韩炳哲,凤凰网文化
《你一年8760小时》---艾力著
《基因决定出轨》---虎嗅(已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87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我不做教练了”
下一篇: 怕死,并不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