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清明

健康管理师 2023-07-20 02:41:41

我们这地方,上坟祭祖是在冬至和清明,这种仪式叫“做冬至”“做清明”。

有些人家不做冬至,但是清明是家家都做。谁也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列祖列宗沉睡在地下,一年中抽个日子去看看他们,理应如此。祭祖,要带祭品,各地风俗不同,一般是鸡鱼肉三牲。想来老百姓的意识里,有肉吃是最好的生活,把最好的东西奉呈给祖宗,算是儿孙后代的孝心。“死者为大”是普遍的认同,更何况死者是我们的祖先,当然得隆而重之,心存敬意,唯恐得罪了祖先。

小时候,家里穷,每到冬至、清明,母亲想方设法准备,以最大的敬意做这一切:虽是几条小鱼,却活蹦乱跳,绝不用死鱼;从肉摊上割来新鲜的猪肉,将最肥美的部分切成三大块;没有公鸡,用鸡蛋代替,将鸡蛋摊成整张的蛋片,叠成好看的形状。母亲做这些,是恭谨的,铁锅刷洗三遍,拿到河里用河水冲洗;做好的祭品,手不能直接接触;做好后,摆放在竹篮里,再放一双新筷子、开锅后的第一碗米饭、一瓶没开封的白酒,一条干净的毛巾搭在竹篮上,以免沾染上不洁。

总之,做祭品要敬、净,有着宗教般的虔诚。

现在,人们已经没有那么虔诚了,只是一个节日,一个仪式。少了虔诚,有些环节也就简化,嫌两次看望老祖宗麻烦,那就清明看一次吧;嫌准备祭品麻烦,那就多烧些元宝和万元大钞,让祖宗们自己买,反正有钱好办事;要不就是带上些果品摆上,还有饼干什么的,给老祖宗吃零食,比吃肉好。

上坟祭祖,最早是男性的特权,比如我小时候也想随大人去,父亲不许,他带上哥哥。后来,渐渐男女都可以做冬至清明了,男人出去打工挣钱不能返回,女人代夫祭祖,祖宗也会谅解的,谁的祖宗不是希望后代过好日子呢

我第一次做清明,是站在我父母的坟头。

清明冬至,一直是父亲做,哥哥成家后,由哥哥接着做。哥哥在外那些年,母亲代他做(她疼惜父亲的身体)。我以为父亲会走在母亲前头,毕竟母亲小他快十岁,身体也好得多。那年清明,母亲照例和几位堂兄一起,去散落在几处的祖先坟上祭拜——老老祖宗,老祖宗,还有我们的爷爷奶奶。那是她最后一次,代行一家之主,给祖宗上供、磕头、焚香、烧纸。

母亲是春天去世的,清明后不久。

做冬至的时候,在母亲坟头我哭得很厉害。用铁锹铲起一块土放在坟的顶上,我想起母亲曾经说的:“做冬至,要记得给坟头加一锹土,那是给去世的人加冬衣。”

那时,我还有父亲。

那一年发生的事情很多,接着父亲跌倒,病重,正月初四去世。

我第一次感觉心老了,便是清明。站在父母的坟头,枯黄的茅草夹杂着青青的野草,父亲言犹在耳,母亲的笑容仿佛,眼前却一抔黄土。儿子站在我旁边,山风吹动着头发。燃烧的纸钱在空中打着旋,一只鸟鸣叫着掠过,一缕缕青烟在风中飘散。

十几年间,寒风和春风交替。冬至和清明,我带着儿子默默地祭拜他们,上供,磕头,焚香,烧纸。有一天,我儿子也会带着他的孩子一起,做着这些。

荣,枯,生命终究是岁月的过客;留下的,是根的意志。

清明的意思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华南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

在西北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一些地区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特别是华南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华南东部虽然春雨较多,4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5-6月是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清明节习俗

1、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2、祭拜

祭拜,有的给先人叩头行礼;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清明是什么意思?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5日。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1、荡秋千

荡秋千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一个传统的风俗,荡秋千的历史古老,最早期的时候荡秋千的名字是叫做千秋的,后来是为了避忌讳才变成了秋千。

2、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3、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4、放风筝

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6、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时才时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时,人们通常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并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等。

7、吃青团

青团是清明节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种节令食品,也是江南一带的小吃。青团是用清明节前后才有的一种艾草的汁搅拌进糯米里,做成的一种团子,因为青团蒸熟后外表呈碧绿色,所以叫青团。

8、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吃发糕,发糕寓意是“发财”、“高升”。发糕是由粘面打成糊状再加入发粉,蒸三四个小时制作而成,所以蒸的又要“发”,又要“高”,大家吃发糕也是图个吉祥。

9、烧包袱

清明祭祖本应亲自到墓地去举行,但有些家庭因为一些客观的原因,无法到墓地祭祀,所以就产生了一种因地制宜的办法——烧包袱。这是古代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实在去不了墓地了,就在祠堂或者家宅正房摆设供案,或者到院子外面、家门口、路边、河边“烧包袱”,包袱里面大多也是一些纸钱、冥币、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等等。

一年之计在于春,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春天格外重视。孔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而清明节,便是处在天气转暖万物复苏的日子里。介子推的死,让我们遇到了春意盎然的清明。而清明节的意义,也不仅仅是让人们沐浴春光,而是让我们在享受当下安逸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如介子推般忠贞不二,为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86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