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有些人带着孩子去香港打疫苗。
我们能够理解这些父母,为了打疫苗特地去香港,恐怕也是心里骂娘,不得已而为之。但凡涉及孩子的健康问题,都是每一个家庭的首要问题。只是能够去香港的家庭毕竟少数,绝大数家庭是没有那个经济能力带着孩子一趟趟地跑香港打疫苗。
本来这是在当地医院解决的事情,现在弄得人心惶惶,不敢相信国产疫苗,非得跑出去,用外国的疫苗才放心。
我不知道,相关监管部门的领导们作何感想 你们的后代也准备打国外疫苗吗 也许,你们是有那个能力去香港甚至国外给孩子打放心的疫苗,可是,广大的普通家庭怎么办 别说去香港,他们甚至连送上门的进口药都用不起。好吧,那只有打国产疫苗。打了就放心了吗 不知道。
有人会说,假疫苗只是一部分,大多数疫苗是合格的。
这话说了等于白说。假如你是孩子父母,你敢拿你孩子的健康安全去赌这个概率吗
也有人会说,此次严查整治之后,国产疫苗可以放心使用了。
你说放心,谈何容易!这个世界上最有力的是信任,最经不起打击的也是信任。
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1928年,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小镇,有21个非常健康的孩子接种了白喉疫苗后,18个孩子躺在了医院里,两天之后,有12个孩子不幸病逝,这其中有罗宾逊一家的三个儿子。
罗宾逊太太曾经是一名护士,对医学的信任,她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接种了这种新型的白喉疫苗。这场事故,直接让许多澳大利亚人对疫苗失去了信心。而罗宾逊太太虽然后来有了孩子,却再也没让孩子接种过白喉疫苗。
无疑地,因为这起事故,不少市民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为了弥补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裂隙,澳大利亚花费了90年的时间。
信任是透支不起的。从假奶粉到假疫苗,从假食品到假药,从餐桌上的安全到身体上的安全,一次次透支了公众的信任,其后果不言自明。
我们说,有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想方设法掩盖问题。如此严重的问题掩盖了十年,一层层的监管机构干什么去了 老百姓信任政府,政府把权力和责任交到你们手上,你们应该对谁负责 ——应该对后代负责,对良心负责,对政府负责,对国家的未来负责!
而不是对某些人的利益负责!
如今,假疫苗问题的盖子掀开了,全民共愤,媒体的报道和谴责铺天盖地。人们有理由愤怒,有权利谴责。一段时间过去,情绪的宣泄到了尾声,媒体也会有新的关注点。有些人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出路,比如移民,比如去香港打疫苗;有些人似乎见怪不怪了,他们已经精神麻木;有些人只会骂娘发牢骚,似乎骂过以后问题就没有了;也有一些人,他们在积极地行动来解决问题。
政府雷霆之怒、一查到底,疫苗问题的黑雾有望荡涤。自上而下的力量,当然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可作为公民,我们也应该展示公民的立场。
如果十年前,被假疫苗遗害的那些孩子们的情况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果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探求真相的行列,如果不是想着那不是我的孩子只要我的孩子是安全的,如果更多的媒体和舆论刨根问底,那些包庇的人敢利令智昏吗 那些黑心企业能一手遮天吗
可是,没有“如果”!
事实是,我们把这一切推给几个有良知的记者,让他们孤勇之后,惨淡落败。试问,作为公民,我们的立场在哪里 我们没有!我们想着让别人冲锋陷阵、自己躲在一旁等着分享胜利的果实。
我们的立场是什么 是自觉的诚信,是理智的判断,是清醒的监督,是敢于较真的努力,是不畏强势的勇气。
有人也许会说,你说的这些与我等小民无关!
真的无关吗 社会难道不是由无数的小民构成 每个人的肩头都要承担社会责任。如果想着推卸责任,想着钻空子,想着抽出你自己的肩膀让别人承担,那社会责任感将越来越淡薄,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说到底,这个社会是大家的,安危系之,祸福共之。
造假盛行,和你我没有关系吗 说假话、做假事,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这种假的氛围,有没有你、我、他的“功劳” 正是因为假形成了气势,虚假堂而皇之,才有了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发生。
假最怕真!说真话,干实事,认真,较真,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真正的公民。合格的公民越多,公民的立场越加坚实,社会土壤便会良性循环,只要这个土壤的主体是干净的,拥有强大的净化能力,垃圾和污垢就会及时清理,不会越积越多。
政府应该尽政府的责任,而我们也要尽公民的责任。某些政府机构人员的不作为甚至违纪违法,公民要和政府一道加强监督;遇到社会不良现象,公民要敢于指正、不纵容;面对邪恶,我们不做沉默的大多数,正如那些有良知的人,敢于抨击,勇于发声。
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公民和政府需要合力。愤怒了,谴责了,骂娘了,叹息了,接下来,更需要用行动一点点地改变,完善自身,影响周围,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风气向好。这样,许多社会问题才能有效解决。
给我们的子孙留下“真”——有原则,不随波逐流;真作为,不蝇营狗苟;真担当,不逃避责任;真改变,不讳疾忌医。
把良好的社会留给后代,才是真正的财富。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健康幸福生活,恨不得把孩子所有的生活安排的妥妥贴贴的,尽可能为孩子留下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那么究竟留下什么最好呢?
我认为最好的父母,能够给孩子传道授业。不管孩子起点高还是低,物质丰富还是匮乏,父母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学会生存的技能,然后一步一步向前走,最终不管能够到达那种高度,始终积极向上的人生都是幸福的。
最坏的父母,就是无视孩子的成长,最后给孩子留下了巨大财富。大家可能认为,有钱总比没钱好。是的,如果有能力,有钱是比没钱好;如果没能力,有钱还不如没钱。要么,挥霍一空,人生高开低走;要么,引来骗子悍匪,可能人财两空。当然,我说的极端情况,我知道大家还是希望有“最坏的父母”。
当然,最厉害的父母,已经出神入化、忽隐忽现,管生不管养,自己还是孩子,就又制造了孩子。自己孩子长大成人,自己依久还是孩子,俗称巨婴。他们只会留给孩子两样东西——独立和坚强。而且还会时不时使使绊子、找点麻烦,看孩子是不是足够独立和坚强。孩子好不容易熬出头来,他们就会立马闪现,让孩子为他们养老送终。
是的,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选择不要孩子,这没有什么不妥,这是个人自由。但是,永远不要只为一时痛快,随意造出个孩子。而是在要孩子之前,好好的想一想,你是否能够承担责任,是否能够当好父母这个角色。
毕竟要孩子容易,在床上愉悦的运动运动就行。
可是当个好父母不易,需要一个温暖的家庭,需要责任和担当,需要夫妻共同的努力。
当今社会中,长辈苦心积累的财富被子孙挥霍一空,千辛万苦创下的产业毁在子孙手中的事也屡见不鲜。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父母该给子女留下些什么,才能使子女过得更好,这值得所有父母认真思考。在西方国家,不少大富翁都不会留下多少金钱给子女,却要求他们像普通人家的子弟那样去闯荡。但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做父母的往往将子女从出世到结婚的大事小事包干,生怕孩子受苦受累。孩子从小在温室中长大,走上社会后怎能经受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呢?“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实为警世恒言。纵你留下金山银山,倘若遇上不争气的子孙,胡吃海花,到头来仍不免坐吃山空。古人说得好:“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子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自家不肯罢。”由此可见,钱多对于子孙来说并不见得就是好事。禁烟英雄林则徐曾给子孙写过一段话:“子孙若如我,要钱干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在为子孙留下些什么的问题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多留精神财富,少留物质财富,给他们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教会子孙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明辩是非,自食其力,积极进取,而不是积累钱财,创造“钱”途。只有这样,才算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记“现代与经典”活动有感 长旺中心小学 董丽 教育家朱永新说,“学生走出学校后,忘记学校教的内容,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成果。”初次听到这句话时我十分惊讶,然后细细品味,确有道理。我不禁陷入沉思:我们的语文课堂到底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 于永正 老师提出:“语文课堂该给学生留下语言、语感;留下一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留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让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 于永正 老师在课堂上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慢慢读,好好欣赏,书中有无限的风光。”他就是这样带着孩子一路读去,品出一路风景的。 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番茄太阳”》一课的教学中, 于 老师把阅读品味和感情交流放在重点,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品读和感悟,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1、比较语言。比较,是语言品味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辨析语言的能力,让学生领会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之处,从而体验到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例如于老在教学《“番茄太阳”》第3自然段“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的笑,妈妈也在旁边笑。”一句时,说:“两个笑字,一样吗?哪一个该读高一点,哪一个该读低一点?”通过比较,学生感悟到明明的笑声是快乐的,应该读高一点,而妈妈的笑是心疼的笑,该读低一点。于老紧紧扣住两个“笑”字,指导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赏读语言。于老师在范读过程中,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倾注到字里行间,也教会学生将情感融入朗读,感染学生,诱发其去想象,使其入境入情,这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了其对美的共鸣。特别是《“番茄太阳”》最后三个自然段的范读,当于老读到“我的泪哗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时,自己也情不自禁的留下了眼泪。于老用泣诉的方法,让在场的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共鸣。 二、在训练中提升读写能力 什么是语文? 叶圣陶 先生的说法是:“以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加强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1、概括 孙双金 老师在执教《幸福人的衬衣》一课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上课伊始, 孙 老师就说:“今天我们都来写一写名言”。刚开始学生觉的有困难,但当第一个同学说出他的理解,经孙 老师启发后写出一句名言后,同学们觉得写名言也没那么难了。 孙 老师就是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概括的方法,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训练的,一节课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够写一句甚至几句名言,那学生的概括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2、批注 作批注是很多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往往有些老师只是流于形式,为训练而训练,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来作批注,最终只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 张祖庆 老师在执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就着力与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来写批注。 3、想象 曹海永 老师在执教《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时,老师说:“如果此时把镜头对准巴金老人的手,你会看到什么?”“如果我们把镜头移动,你还会看到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巴金爷爷艰难写信的画面深切的体会到巴金爷爷的那一腔真情。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课堂训练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更深切的感悟了人物的精神世界。 4、表达 王振会 老师执教《称赞》一课,在学到“一个比一个好”这一词组时,老师启发学生仿说“一 比 ”,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在学完第2自然段后,教师安排了一个续写“我多么想 ,多么想 ……”通过这样的续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巴金爷爷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在学习时形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受益终身。回顾我们自己,上学时的课文还记得几篇,但是记得是学习方法,养成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于永正 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一课,课堂上随处可见他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课尚未开始, 于 老师对学生说:“书是读书来的,字是练出来的。”于 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读好书;只有多练字,才能写好字。再如, 于 老师板书课题,故意没有写引号,让学生仔细看,问:“你发现了什么?”在老师询问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实则映射出老师重视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课堂上, 于 老师时常提醒学生“头正身直”,要学生捧起书高声朗读,放下书默读思考。 于 老师这样的谆谆教诲,可见他对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重视。像这样严格要求,怎能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呢? 反思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师神采飞扬,学生积极主动,课堂热热闹闹……而当课一结束,所有的东西也都消失了,试问这样的课堂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所以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少一分表演,多一份真实,要切切实实的给学生留下点什么才行。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86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高老庄的故事
下一篇: 西湖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