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写在2018——

金樱子 2023-07-20 02:20:10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

待明白过来时,

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三毛

一位老友说,每年的第一天想想走过的路。闻之,心有触动,不由得想起那个古老的命题:我从何处来 我往何处去

站立在2018年的岁首,回首来路,我发现自己一路跌跌撞撞,被生活裹挟着前行。前尘往事俱已模糊,唯有那星星点点的足迹依稀。

2008年,那个冬天的寒夜,我独坐在父亲的病榻前。夜,死一般的沉寂,窗外大雪纷飞,我听着雪在风中躁动,风在雪中嘶吼;我望着昏迷中父亲苍老的脸,想起离世不久的母亲,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那一年,我的生命真正成熟——为我遮风挡雨的老树倒下,我只能在风雨和泪水中承受;那一年,我告诉自己要好好生活,不要苛求——我明白了,来的时候你是一个人来,去的时候你还是一个人去!

1998,我人生中的华年。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以为生命的旅程是轻舟荡漾,猝不及防暗云密布,失去方向。那一年,一场特大洪水席卷走许多生命,可是更多的生命却顽强地复苏了这片土地;那一年,我人生的舟楫也在风雨里飘摇,风雨之后并没有迎来彩虹,只有无尽的风雨,一次次惧怕,一次次迷惘。每一次,我对自己说:女人可以软弱,母亲只能坚强!

1988,十八岁的我!十八岁,青春勃发的岁月,“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年纪,扬帆启程的时节。可是我的十八岁,没有歌声也没有眼泪,打包起三年的高中岁月,连同三年的记忆,静静地离开母校——从此山高水长,各自云散。那一年,我彷徨在现实和未来之间,无数次后悔蹉跎了时光,无数次问自己路在哪里 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我意识到,修正自己的错误,只能从脚下开始。

时间过得好快!忽忽三十载!

我从何处来 我往何处去

面对这道哲学命题,每一个清醒的生命都曾经自问,却鲜有人找到满意的答案。有人从宗教里寻求解答,佛说,善恶报应,因果轮回,生生不已;有人从哲学上为生命的来去赋予意义,可哲学告诉我们,生命本没有意义。

如果我们一定要赋予它什么,那么“来”“去”之间的这一段旅程,也许是它的意义。既然启程,请经历它所能经历的——顺境逆境,幸运不幸,伟大平凡,甚至是愚妄和平庸;纵然心累,请感受它所能感受的——喜悦悲伤,兴奋沮丧,甜蜜痛苦,或者是苦涩和无奈!

这背负生命的旅程哦,多少人像我一样,曾经忽略过你。

如今,生命的华彩已经暗淡。站在2018 的岁首,只想轻轻地说——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

待明白过来时,

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将2018的十位百位千位的数字相加,得到的和写在2018个位数字之后

B
按上题的运算
4626
46262
462628
4626280
46262800
462628000
4626280000
……
所以 4+6+2+6+2+8+0+0…=28

阅读材料写作文在中山大学2018级

1. 关于语文材料作文立意问题 先说最大头的,作文,大家知道有很多种命题方式,比如看图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你想不到的,在大概五年前,03年、02年那个时候,我们非常流行的是话题作文,但是这两年我以去年考试全国各个省份,包括北京卷、上海卷、宁夏、海南卷辽宁等等,全国一、全国二放在一起,画图作文只考了一篇,这两年最活跃的是材料作文还有半命题作文,而这样的作文实际上在考前可以准备。比如半命题作文出了一个这样的东西“站在什么样的门口”,你可以当时有各种各样的想象,我一直坚持认为,好的学生,比如我自己高考作文的分数很高了,就是一篇满文,因为我写的是记叙文,我坚信好学生不用复习的,但凡那些差一些的同学,考前想拿一定分数的同学,我建议下面做一些准备,就跟英文作文一样,一般都是要准备的,比如说看到一篇文章前面都要写一些套路的,语文作文如果你准备不充分的话,希望同学们,或者觉得你的文笔确实不太好可以在下面准备一些材料,这种材料可以不多,但各种各样的都可以写,比如说司马迁都可以写,他的《史记》就是创新,他写了别人没有写过的,他本身的奋斗史又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我们可以写一个人克服困难,他早年壮游,读了很多很多书,然后又来到全国的各个地方去为了写《史记》做准备,这是他早年的辛苦。其实我觉得很多咱们高校的,包括咱们中学的老师,给孩子们押题或者给孩子们讲作文材料,大家要写奥巴马,写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觉得欠妥,因为去年我教的所有学生都告诉他千万别写奥巴马、千万别写中国十大感动人物,因为我发现几乎所有老师都给孩子们讲这些,你想十篇里面会有九个孩子都写奥巴马,你不会想到判卷老师的感受。奥巴马不是文学是政治,感动中国很感动,但受到底不是一个文学性的东西,司马迁很俗很烂,但是文学,而且我们仅仅知道的司马迁可能就是他受到了宫刑。我非常高兴看到今天北京市判卷不再以中学老师为主了,很多都是大学,30%是高中主力老师,70%是大学老师。这些老师不会再欣赏孩子们上来就感动中国,不会欣赏上来就奥巴马,他们可能更愿意看到孩子们笔下的是苏东坡,哪怕是大江东去浪潮尽。我教孩子们很简单,同学们我们就写苏东坡,为什么他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潮尽,陶渊明是归隐,归隐就是躲避,苏东坡一方面受到儒家传统的影响,要去做官,要为老百姓服务,另一方面又是文人,文人本质就有归隐的心态,当官的时候不可以与别人同流合污,同时在官场上也有自己的,一方面在观察,又一方面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性,这是他之所以能够写出大江东去浪潮进的原因。孩子们如果关注这些东西,写司马迁不丢人,写苏东坡不丢人,反而在大家一片奥巴马的时候你出现了这样的东西,你的分数是高的,如果你的语言不够好,没关系,可以设计语言。语文考试如果你的基础不好,可以准备。这是作文这一块。

阅读也是有这样的规律的,很不该说,如果是北京卷的考生,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请你把这次海淀区一模考试和二模考试,以及西城区一模考试和二模考试的题好好看一看,因为这些地方的水平极其高,西城区第二次模拟考试半个月之前写了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叫徐未的人,西城区第二次模拟考试最后一道题是问文章当中文章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连续三年每一年都出现画线句子的问题,我不相信今年有太大的变化,这不是押题,这是题目的正常预测。我自己看过的卷子五六百套,都有一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题目,都几乎有一个词句理解的题,这样复习绝对每年问题。关键是知道考到这个了,你能不能答对这是问题。大家答题的可能经常漏点,2分今年就答两点,3分就答3点,点是为了保证你答的题目多,分数能够多,就是2分2点,3分3点,4分4点,6分5点,8分4点。

2.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作文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有这样 面对这样的话题,人人都有话要说。

但是要说得精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假如我们仅仅满足于这样的构思:对“不能”与“不为”作一下简要对比,将话题材料中的现象重新“复述”一遍;然后再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两个类似于话题材料中的例子,进行一番“描述”;最后再对“不能”与“不为”的诸般现象作一下“批判”。

这样,虽然我们的文章“成型”了,但是这种“就事论事”式的构思难以使文章摆脱平淡的“面相”。实际上,话题材料最后一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对写作“倾向”已经作了限定。

也就是说,不能就“不为”与“不能”的表面来做文章,而应该深究造成“不为”与“不能”的原因,这才是文章立意的“关键”所在。 对此,有必要对话题材料中列举的现象作一番具体的剖析:一、做任何事情,都有“不为”与“不能”的现象发生,二者所反映的属性不一样。

“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二、“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

三、让“不为”消泯,有赖于教育。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

这样看来,该话题的重心在“不为”,而“不能”仅仅是一种陪衬,并无实质性的论述意义。换句话说,“不能”仅仅是作为话题预设的一个“迷局”而存在的。

构思时,需要分清关节所在,这是写好该话题作文的关键。

3. 关于中山大学校园风景的作文 “北枕珠江南面市,东友白鹭西朋凰。

东西南北千层树,谁识其中是学堂。”[①]这个学堂就是今天中山大学的南校区,另一个久已深入人心的名字叫康乐园,诗人们偶或简称为康园。

“宽阔而幽静的校园里布满了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植物群落。这里有数不清种类的花草树木,简直像个植物园、大花园。

碧、绿、青、翠,这些象征着蓬勃生机的色彩,渗透着,交融着,一年四季,长盛不衰。”[②]有关康乐园的植物群落或者植物家族,可以先从最柔弱的草说起。

说到草,就多少要以中区草坪为中心了。它太大了,居然从怀士堂向北,途径孙中山铜像、惺亭,一路延伸到了岭南堂,将近数十亩;它太青葱了,居然一年四季,流淌着让人心醉的碧绿,年年绿着的是芳草;它太别具一格了,居然在钢铁水泥森林一样的广州大都市里,以一片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胜地傲立,仿佛是个世外桃源。

这个草坪同样也有着太多的往事和传奇。很多年前,校报登过一则叫《拦“牛”》的小品,说的是:表妹从北京来,我陪她欣赏这南国大学的美景。

表妹兴致很浓,不住地赞美那绿绒毯似的草坪。走到一条绿毯中的小径前,她盯着那挺煞风景的竹栏和“请不要穿越草地”的牌子发问了:“这儿有牛么?要不,拦什么呢?”“对,正是拦牛。”

我一本正经地回答。“可牛是不会看这字牌的呀?”我这傻表妹还是不理解。

“咳,总是有识字的牛呗!”我再也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表妹这才恍然大悟,不无遗憾地跟着笑了起来。

[③]“这儿有牛么?要不,拦什么呢?”北京表妹如果不是1980年而是更早的时候提这个问题,老中大的回答会是:“周围凤凰村、鹭江村的农民们常常来放牛,他们的牛在野草地里吃草,然后在那里拉屎。露天电影场里也生了许多草,晚上看电影看得兴奋,不小心脚下一腻乎,就知道大事不好,踩到新鲜的牛屎了。”

[④]那个时候,竹栏大概是为了拦牛的。有一篇写康乐园草坪的美文,是中文系知名学者黄天骥的《芳草年年绿》。

这篇美文已经收入很多集子,比如罗永明主编的《我们的中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舒宝明主编的《校影》(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黄先生本人的《中大往事:一位学人半个世纪的随忆》(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中大人最早读《芳草年年绿》,该是在1999年11月3日的《中山大学校报》上。

读了这期“七十五周年校庆特刊”,康乐园草坪的“早期史”也许会勾起更多校友们的记忆:不过,这几十年,风风雨雨,我们的草坪也经历了不少磨难。在五十年代末,某领导偏爱含羞草,下令在草坪种上他心目中的“珍品”。

殊不知含羞草浑身长刺,繁殖力又极强,转眼间,遍地荆棘,含羞草成了灾。后来师生不知花了多少劳动时间,才把它们一根根拔除。

“文革”期间,又一位领导发现爱花草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表现,认为校园种草,便是用修正主义思想腐蚀师生。他发表了一通“花花草草会食人”的高论,为了“红彤彤的江山永不变色”,下令在草坪种上红薯。

黄昏清昼,师生奉命施肥,弄得臭气熏人,苍蝇乱飞。谁知不久中美建交,外宾来访日多,为避免出现掩鼻而过的尴尬场面,施肥才告停止。

“文革”过后,师生们不得不犁平薯垄,花费了好几万元,在坪上重新铺上嫩草。到如今,草坪总算依然如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年年春夏秋冬,芊芊芳草,欣欣向荣。

它的伤痕,只埋藏在草根下的深层里。[⑤]我们的草坪,不只是设过竹栏,还拉上过铁丝网。

那大约是1984年上半年的事,当时校报上有篇杂感写道:“那条条铁丝网,像座座耻辱碑,让我们抬不起头;那网上的根根铁刺,似把把尖刀扎着我们的心。堂堂的高等学府,为了保护一块草坪竟要拦上铁丝网,这是社会上的人们难以想像的,是我们大学生的耻辱啊!”[⑥]“绿茵茵的草坪平静如湖,/已少见‘入侵者’野蛮的‘铁蹄’。”

[⑦]今天,竹栏、铁丝网俱往矣,我们每一个中大人已经深深懂得如何像爱护自己的皮肤一样去珍爱这片青青的草地了。读校史,你会感到,这是中大人一直努力下来的结果。

多少个黄昏,商承祚先生一边在这里散步健身,一边挥手制止那些不守纪律横穿草坪的过客。知道商老这件逸事的人不少,而王起先生专门给校报写过一封信,呼吁保护校园环境,晓得的人就不会太多了。

4. 中山大学修理摊作文 每隔四天,村西头总会出现他的身影。

恰逢此时,被妈 *** 得无奈的我,拎着一双破的不能再破的塑料凉鞋,垂头丧气一步一步的捱到村西头,将鞋子一甩,相隔五步距离,鞋子飞到了鞋匠的面前,一只反着,一只歪了,“快给修修!”我甩下一句话。他抬眼看我一眼,没有说话只是笑笑,点点头,仍然不停手中的活,那么熟练那么沉着,这倒是让我有点不好意思了。

做完手中的活,借围裙擦了把手,不紧不慢的拿起我扔过去的鞋子,左右瞧瞧,然后从嘴里蹦出几个字“还能修”。打开工具盒,里面整齐的排放着各种大小不一的小盒子,他从右上角的盒子里拿出十几个小铁钉放到嘴里,用嘴唇含住,用锤子往鞋上砸一个,就从嘴里往外吐一个,象接力赛一样,铁钉用完了,又拿起穿好的针线把鞋帮和鞋底一点一点对整齐缝好,那只皮包骨头爬满青筋的老手,满是皱褶,皱褶里又漏出大小不一的褐斑,每一针,手上的青筋都随着抖动,好象就要被挣断的样子。枯瘦的脸上没有丰富的表情但是戴着老花镜的眼睛却一直专注着手上的活计,从来没有挪开过。

我一直站在旁边,没有说话,付完钱,没脸道歉的我匆忙溜了。

四天后,还是在村子西头,还是那个鞋匠,只是路过的我多了一份从内心涌起的尊重。

5. 阅读材料写作文:小明和同学看见乞丐在乞讨,小明给了他钱 爱的善良

月光洒在大地,留下一片片虚影,点点繁星缀在黑幕上静静的固执守候着一点点的信念。一阵阵的和风拂过脸颊窜过发丝,却带走啦那点回忆。 ---题记 ‘爱’是一个虚词,没办法用语言描述。而‘爱’有时无处不在令人幸福,且那每个人心中丝丝缕缕的爱意,则组成了一个家。 我是平凡人中的一个普通女孩,喜欢看过往的人,看着他们的去留让人觉得自己也曾经向他们一样在行走中忽略了时间,忽略了身边的事。就好像以前 曾经见过一个老人在乞讨,行人匆匆没有人理睬这个老人专于自己的世界中。忽然一个大约5岁的小孩趁着红绿灯的时间,快步穿过繁忙的马路,喘着粗气的停在老人面前,甜甜的喊了一声‘爷爷’,然后把拿着10元钱的小手放在老人的手心里,说‘爷爷去买点吃的吧,您从早上我去上学的时候就在这里啦,应该饿吧,这是我得第一名妈妈给我的。老师说过我们要尊老,所以爷爷您去买点吃的吧。’孩子在妈妈不耐烦的呼唤声中朝老人甜甜一笑说‘爷爷,再见。’孩子天真和老人挥挥手,却没看见老人眼中噙满了浑浊的泪水,和呢喃般的话语,他一直重复着孩子喊他‘爷爷’那落莫的背影很快消失在视野中,只留下孩子那声声清脆的亲切的 ‘爷爷’。 曾经遇到过一对刚外地来的夫妇,邋遢的外貌让人不想理睬。可是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当我见到那个男人为了让老婆填饱肚子,向我乞讨时,心里震撼啦。一个30多岁的中年人,为了自己的老婆不惜抛弃自尊像一个小孩乞讨,可想而知他已经没有办法啦,只能够这样啦。而且他可能能求得,能做的都已经做过了吧。 一个孩子尚知敬老是他们的责任,一个男人愿抛下最贵的自尊,只为了为妻子换来一顿温饱。他们可能是两个世界的人却做着一样为责任的事,然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却无动于衷,有些人甚至从没有注意到过。 责任是什么,是由爱组成的网。而爱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付出的,有时候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最后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而那份爱尤为深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85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