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凯风【原文】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释】1.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这里喻母爱。
2.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喻子女。
3.夭夭:树木嫩壮的样子。
4.劬(qú)劳:操劳。劬,辛苦。
5.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这里比喻子女已长大。
6.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7.令:善,好。
8.爰(yuán):语气助词,无义。
9.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
10.浚(xùn):卫国地名。
11.睍(xiàn)睆(huǎn):鸟儿宛转的鸣叫声。
12.载:传载,载送。
【观点】这是一首颂母德,子自责之诗。诗中以凯风起兴,且每章均采用比兴手法,是此诗一大特点。以凯风比母爱,棘心比稚儿,寒泉尚能给人解渴、黄鸟尚能给人美妙歌声,而七子却不能好好地给母亲以安慰。诗中语言朴实,叙述平直,如:母氏劬劳,母氏辛劳,母氏圣善,莫慰母心等,是此诗第二大特点。非朴无以见真,非直无以见诚。朴实平直是最能打动人最能吸引人的文学表现手法。
【译文】
和风熙熙自南吹
吹绿了门前枣树芽
枣树芽儿长得好
母亲生儿育女真操劳
和风熙熙自南吹
吹熟了门前枣树枝
母亲明理又善良
我辈无人能及娘
寒泉之水
福泽浚地
养育七子
枉然母亲添苦劳
黄雀鸣叫
悦耳动听
养育七子
未能宽慰母之心
凯风诗经注音如下:
kǎi fēng zì nán ,chuī bǐ jí xīn 。jí xīn yāo yāo ,mǔ shì qú láo。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kǎi fēng zì nán ,chuī bǐ jí xīn 。mǔ shì shèng shàn ,wǒ wú lìng rén。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yuán yǒu hán quán zài xùn zhī xià 。yǒu zǐ qī rén ,mǔ shì láo kǔ。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xiàn huǎn huáng niǎo ,zǎi hǎo qí yīn 。yǒu zǐ qī rén ,mò wèi mǔ xīn。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凯风诗经译文如下: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作品简介及赏析 《邶风·凯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
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
作品设喻贴切,用字工稳。
意思是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出自《国风·邶风·凯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儿子歌颂母亲并深感自责的诗。
原文如下: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如下:
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注释如下:
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这里喻母爱。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扩展资料: 关于《邶风·凯风》的背景,说法不一。《毛诗序》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
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还有人说这是悼念亡母的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
其大致情景是,诗人在夏日感受到温暖的南方的吹拂,看到枣树在吹拂中发芽生长,联想到母亲养育儿女的辛劳,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国风·邶风·凯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875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击鼓
下一篇: “造口”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