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聊聊最近看的几本书

食养人 2023-07-28 10:20:05

前两年曾立过一个flag: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写读书笔记或书评。坚持了一年多不到两年,啪啪打脸,现在的情况是,读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慢。连出版社寄来写书评的几本书都没能看完。表面是老眼初昏花,看书时戴不戴眼镜都不舒服,累眼。深层原因其实是浮躁,不然,为何刷手机看微信微博抖音能刷一个多小时都不带停的 反思自己,还是要多读书啊。聊聊最近看的几本。01 《万物皆有光》这本书的书名很容易让人想到一句有名的歌词:“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在自序中,作者说他有一天在河边散步,看阳光从天空照射下来,路边生锈的铁丝网,漂浮的黑色垃圾袋,狗尾巴草的茸毛,都被罩上了一层光,当时便想到,“万物都是有光的,当光芒照过来的时候,一切都不一样了。”这是书名的由来。《万物皆有光》是著名文化评论人韩浩月的随笔集,“以文化眼光观察十年来的时代和社会变迁,留下十年来重大文化事件的背影与思想印痕。”还是在自序里,他说:希望每一位读到的朋友,都能够变成一个身上有光的人。我偶尔也会写写评论,对热点事件发表一番自己的看法。读《万物皆有光》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个对照反思、受启发的过程。韩浩月写的每一件每一桩事件,不论是杭州杀妻案、李子柒、流浪大师,还是朗读者、诗词大会、吐槽大会等等,也都是我们熟悉的社会事件、热点新闻,但他就能对种种热点进行深度思考和挖掘,解读出深层的、文化的意义。“以文化眼光洞察世间万象”,正是这本书的副标题。我想,这应该是一个可以学习借鉴的准则,在追热点事件写评论的时候。知道韩浩月是在博客时代,偶尔读到他的文字,知道是郯城人,就 了。一直到现在。那年,他在博客上发起一个活动,给费县一所小学捐书,可得到他的一本书。码这篇文字的刚才,我在书架上一找就找到了那本书,《一个人的森林》。扉页上,我写下了“2005.11.16 作者赠阅”。响应他的倡议,那一年我给费县那所小学寄了几本自以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得到了他的馈赠。所以,一晃,认识韩浩月也这么多年了啊。在这里,尤其不需要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现在我意识到,如果持续 一个作者、作家,会看到、会感觉时间是可见的,时间变成了文字,变成了一本本的书,变成了作品,成果。当然,也能看到文字的变化和成熟,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心态的变化和老练。《万物皆有光》最后一辑“星空大地”收录的是作者写的几篇高考作文,这很像写作者的行为艺术。每年高考时,韩浩月都会洗干净手,坐在书桌前准备做题,写作文。这样做,他已经坚持了十多年。这样做,是“想告诉年轻人,你们考试的时候并不孤单,有一群评论员在考场外陪伴着你们”。这些年,韩浩月写文化评论,写影评、书评,出版了“故乡三部曲”(《错认他乡》、《世间的陀螺》、《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评论集《座无虚席》、《有时悲伤,有时宁静》等作品20种,还跟五个文化圈的朋友一起做了个 “六根”……我一直都在 。《万物皆有光》里还有一辑“文字有光”,在某篇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以后,或许可以有这样一条买书与读书的原则:不能让自己产生写书评愿望的书不买。”受益了。02《夜晚的潜水艇》很久没有“一口气读完一本小说”的乐趣了。陈春成出生于1990年,是福建人,现居泉州。我去过泉州,私下里以为他年纪轻轻能写出这种很厚重的小说,一个是确实有才华,另一个跟泉州这个五花八门极具包容性的城市不无关系。写小说是最需要才华的,特别是想象力。《夜晚的潜水艇》是短篇小说集,阅读过程中,最令我暗暗佩服不已的,就是作者的想象力。我忘了是在哪里先看了第一个故事开头的文字片断,不由地被吸引,很想知道“后来呢 后来怎么样了 ”就像小时候听评书,迫不及待想知道结局,却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听到“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太让人着急了。等不及下回分解,立刻下单买了一本。九个故事,十多万字,一口气看完。实在是太好看了。用第一人称写小说,便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作者的亲身体验和经历。我猜《夜晚的潜水艇》中的陈透纳是陈春成的一部分,他一定有过“看到美术课本上印着的《秋山晚翠图》,一下子就着迷”的经历。“从画底的云烟里攀上山脚的怪树,一直沿着山涧,爬到画上方的小木桥上,在画中花了三天,在现实中用了两节课。”上课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居然能在一幅画里游荡,堪称神奇。我甚至在《裁云记》、《音乐家》里看到了乔治·奥威尔的影子,有点像《一九八四》。而熟悉博尔赫斯的人,大概能在故事和文字的交织里看到博尔赫斯。这本小说集中,每个故事都让人觉得很神奇。故事里有宇宙大海,有琐屑微尘,巧妙的构思,冷峻的文字,读来耳目一新,让人觉得:会写故事的人,也可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03《戏说》在喜马拉雅上听柏邦妮的音频节目,有一期她读这本书的文章片段,读一段发表一段自己的见解,说王安忆老师写得真是太对了,简直是“真知灼见”。一下子就吸引了,就买了一本。读王安忆的书不多,甚至她的代表作《长恨歌》都没读过,买过一本她的小说课,至今没读完。这本《戏说》,收录的文字时间跨度很久。是1988年至今,王安忆的观影、看剧史,以及她的艺术馆游历史,48篇文章,随笔。随笔类的文章,往往都很短,千八百字,最多也不会超过五千,读来比较轻松。也许是现在习惯了在手机上Kindle上i pad上进行电子阅读的缘故,这本书排版让我有点不太适应了,段落之间不空行,大段的文字不回车,很是累眼。我注意到,有篇占了两个页面的文章,只分了两个段落,还有一页,满满的一大段文字,一个开头的空格都没有,很有“长篇大论”的形式感。在碎片化阅读时代,我曾看到有人传授技巧:写文章要“每三行回车一次”。除了柏邦妮讲的那一篇,关于影视剧里的“家常”,最喜欢这本书里《人物的型》一篇。王安忆写张曼玉,说“她的脸也有一点脸谱的性质,是俊扮的脸谱。”“张曼玉的脸有些像狐狸,整个人的形态则像蜻蜓。这是真正好看的女人,真正好看的女人必是有些不像人的……张曼玉的脸有着一种动物的型,这也涉及这张脸的表情。机警,锐利,轻盈,俏皮,媚,冷,非常敏感……我正巧看《阿飞正传》,对照王安忆的文字,看年轻时的张国荣,张曼玉,刘嘉玲,真是好看啊。《戏说》,其实也是《说戏》,里面提到很多的影视剧作品和书籍,也是可以按图索骥寻了来看的。相关文章《蛤蟆的油》:因好奇而读的书

才女的书

成长教育

周末愉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61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