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这个“自古以来”根据现有的官方史籍资料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公元229年4月,在熬死了曹操、曹丕父子之后,孙权放眼天下,终于没人敢说自己“生子当如孙仲谋”了,于是孙权悍然登基,自立为皇帝,改元为黄龙元年。
到了第二年,孙权听到自己辖下的会稽郡有人去过海中的亶洲和夷洲,当时传说秦始皇派遣徐福带领童男童女前往蓬莱求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找到蓬莱,于是徐福就带着童男女在亶洲住了下来,世代相传,有时候他们也会坐船到会稽郡交易布匹等生活物资,一些会稽郡的渔民,也有遭遇大风被刮到亶洲的。
孙权听到这一消息,认为是自己称帝的祥瑞,于是马上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乘船去搜索夷洲和亶洲。
根据《三国志-吴书》的记载,卫温、诸葛直率领的当时最强大的一支海军在海上探索,结果亶洲“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两位将军没找到亶洲,但是总算找到了夷洲,在夷洲建立政权,收服百姓。这也是台湾岛第一次被中原政权纳入正式统治。
所以夷洲这就是台湾岛在中国史书上的第一个名字。
卫温和诸葛直虽然成为了第一支登上台湾岛的中国政权军队,但是因为气候、瘟疫加上水土不服等原因,带过去的一万甲士死伤大半,而且他们仅仅收服了当地土著数千人带回去交差。
孙权一看不但没有求到长生不老药,还损失了那么多的精锐士兵,一怒之下将第一个发现台湾的卫温和诸葛直直接下狱处死了,也是惨。
此后中原进入两晋南北朝的战乱中,官方无暇顾及夷洲;
到了隋唐时期,隋文帝、隋炀帝都曾派水军前往台湾,只不过过了几百年,这个时候的台湾不叫夷洲了,而是叫作“流求”,这也是台湾的第二个名字。
公元610年,隋炀帝(杨广)派人率兵万余人,从广东潮州起航,经一个多月的航行到达流求,这也是中原政权军队第二次来到台湾,并建立联系。
到了宋朝时期,管台湾叫作“流求”或“琉求”;
元朝忽必烈曾经派海船副万户杨祥带着6000士兵去琉求,还带着金符、银符宣抚,后来还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并对商船以及周围地区巡逻,捕获、课税,拥有执法权。
到了明代,对待台湾的称呼很乱,也很多。
洪武年间的时候还叫台湾“小琉球”;到了明朝中期以后,有的管台湾叫“鸡笼山”(指台湾北部),有的叫“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还有的叫“大员”、“台员”,明神宗时期的官方文件里面直接叫台湾为“东番”。
后来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荷兰人修筑了热兰遮(ZeeIandia)城,华人即称之为台湾城。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岛后,把台湾改称“东都”,后来郑成功儿子郑经又改为“东宁”,“台湾”所指大致在今台南市一带。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荷兰人在海湾修城筑台,故名“台湾”。
不过台湾一词最早见于官方文献的是明崇祯八年(1635年)何楷等人的奏疏中。到了明末清初,顾炎武还叫过台湾为“大湾”(《天下郡国利病书》)
到了清朝,在施琅收服台湾后,清朝沿用了“台湾”的名称,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就是台湾的正式定名了。
虽然台湾拥有过十多个名字,但是这么多的不同名称也证明了台湾岛自古以来一直在我国中原王朝大一统政权的统治之下!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台湾在古代曾被称为“夷洲”、“琉求”。据三国东吴人氏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称:夷洲在临海郡(即今浙江宁海往南一带)东南两千里,由此可以确知“夷洲”即今日台湾。《元史·琉求传》(二百十卷)中写道:“琉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界内彭湖诸岛,与琉求相对。”可见,琉求即指台湾。历史上,“琉求”还被写作“流求”、“琉球”等。明代,台湾被称作“鸡笼”,并已开始使用“台湾”这一称呼。当时的“琉球”指现在的琉球群岛。在明代,琉球群岛不属日本,有自己的政权。详见《明史·鸡笼传》和《明史·琉球传》。
三国时,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万余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详见《三国志·吴志·孙权传》。当时孙权的这支部队在台湾驻扎了一年时间,后因军士水土不服才返回大陆。详见《临海水土志》。这是台湾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权统治及驻军记录。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宗主权属于中国。
《隋书·流求传》载:公元607年、610年,隋炀帝(杨广)曾两次派人到当时称为“流求”的台湾岛。第二次率兵万余人,从广东潮州起航,经一个多月的航行,到达流求时,流求人以为是大型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这是中国军队第二次来到台湾。
《元史·琉求传》载:元祖至元二十八年九月,海船副万户杨祥请以六千军往降之......冬十月,乃命杨祥充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礼部员外朗,阮鉴金部员外朗,并给银符,往使琉求。这就是忽必烈派人到台湾宣抚的记录。
元代在澎湖设立巡检司,并课税。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曰,澎湖“地隶晋江县,至元年间,立巡检司”,“职巡逻,专捕获”,兼办“盐课”。
明代,日本曾企图进攻“鸡笼”,琉求国派使者通知中国防备。《明史·琉求传》载:四十四年,日本有取鸡笼山之谋,其地名台湾,密迩福建。尚宁遣使以闻,诏海上警备。台湾位于大陆与琉球之间,从这里可以看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是琉球的领土。
明朝在澎湖驻军。《明史·兵三》中记载:天启中,筑城于澎湖,设游击一,把总二,统兵三千,筑炮台以守。
明朝中叶,福建巡抚黄承玄基于当时倭寇侵扰中国,提出要加强澎湖防卫,并随时察视台湾。当时台湾北部的居民主要居住在鸡笼和淡水两个渔港,为防御的重点。详见《明经世文编·黄承玄》。
1603年,沈有容率军到台湾,驱逐倭寇。详见《东番记》。
明末,盘踞在台湾的海盗郑芝龙降明。经福建巡抚熊文灿的批准,郑芝龙从福建向台湾移民。郑芝龙是郑成功的父亲。详见《赐姓始末》,黄宗羲著。
以上历史,都是台湾在被荷兰人侵占前的历史。荷兰政府不是统治台湾的第一个政府。早在三国,台湾就是东吴的统治下,说孙权到台湾当海盗毫无依据。孙权的部队从台湾带回原住民,并不能说明中国对台湾没有主权,也不是做海盗的依据。荷兰人才是入侵台湾。台湾的宗主权属于中国,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就连荷兰人在《巴达维亚城日记》中也说:“台湾原是中国皇帝的领土,是我们和中国签了协定,才可以在这里通商。这个协定并不是和中国政府签的,而是和驻福建的军方、衙门签的,是他们默许的。”正因为这个协定的不正规,所以到现在,我还没有在史书中看到这个“协定”的名称。
郑成功在致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的《谕降书》中严正指出:“然台湾者,早为中国人所经营,中国之土地也。”“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台湾在清代建省。
台湾省包括86个岛屿,台湾岛22个,澎湖列岛64个。
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岛屿省份之一。台湾省辖区包括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目前台湾省全境由台湾当局所控制。
除了台湾省全境,当前处于台湾当局控制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岛屿还有福建省的金门群岛,马祖列岛,乌丘屿等岛屿,有广东省的东沙群岛,有海南省南沙群岛的太平岛与中洲礁及周围附属岛屿。
这些岛屿虽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规定分属于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并不属于台湾省辖区,但是因为被台湾当局实际控制,因而和台湾省一同被统称为台湾地区。台湾当局实际控制的地区面积共计36192.8155平方千米。
台湾的地理位置:
台湾岛面积35886.8623平方千米(含附属岛屿),是中国第一大岛、世界第38大岛屿,南北纵长约395千米,东西宽度最大约145千米。
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海岸线长1251.2806千米(台湾本岛海岸线长1150.9533千米),含澎湖列岛总长1578.0441千米,不仅扼守中国南北海路要冲,而且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历来与中国大陆唇齿相依,互为拱卫,攻防一体,是中国与亚太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以上内容参考:——台湾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4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