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楚庄王纵情声色三年,是一时糊涂还是韬光养晦?

凌泉 2023-07-28 05:41:09

说起楚庄王大家都知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典故。

那么楚庄王这吃喝玩乐的三年是他故意为之呢,还是年轻不懂事呢

首先,楚庄王即位时还不足二十岁,年轻的他对朝堂之事还不太熟悉。对各方势力还没有摸透,根本无法辨明忠奸,也没有自己的亲信。王位之下,要么是他自己的长辈,要么世家大族,谁有会把一个毛头小子当回事呢

其次,其他公子仍有觊觎王位之心,其中势力比较大的有公子燮和公子仪,还有他两位威望颇高的师傅。到底有多少大臣和将军是向着他们的,有多少人是心怀不鬼的,他也没有底。

最后,邦国之间的外交也错综复杂,是敌是友转眼就会发生变化,处理不好就会带了灾难。与其盲目出击不如坐观其变。

作为一个刚刚即位的年轻少年,面对如此阴暗不明、盘根错节的局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暴露自己的弱点,展示自己的无能。让自己的敌人麻痹放松,让他们的野心全部暴露出来。先让各方势力自己去争斗,给自己争取时间。

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大臣们的忠奸,为自己以后的用人备好基础。

果然,不久之后发生公子叛乱,楚庄王通过对各方势力的充分利用,不慌不忙地解决了叛乱。

三年后,他对国家的政局和朝堂的人物已经有了充分的了解。该暴露的都暴露了,要叛乱的也叛乱了。

当所有人都轻视他的时候,他果断行动重拳出击,一下子将不法分子和奸佞之徒统统赶出朝堂,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大举使用了忠臣伍举和苏从等人。

从此以后,楚国在他的带领下,严明执法、整顿边纲,内促生产发展经济,重用贤臣孙叔敖,对外扩张领土兼并小国。一举将楚国扩充至三千里疆域的中原大国。自己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历史上有很多记录都认为楚庄王前面三年是真的昏聩,是他的老婆和他的忠臣唤醒他的。

但是笔者认为,楚庄王的三年荒淫生活是大智若愚的行为。如果一个真正的昏聩之君,是不可能会远小人而近忠臣,更不可能有能力饮马黄河图霸中原的。

一个人的本性是非常难以改变的,如果楚庄王是被劝谏成功的,那么稍微有点成绩之后是会犯老毛病的。是无论如何做不到励精图治几十年的。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春秋时候战火连绵,楚庄王为何能够成就霸业?

楚国人自称是皇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商朝末年,周文王广纳贤才,鬻熊投靠文王,成为周武王的老师,鬻熊一生忠于周家。西周建立之后,周王大封有功之臣,此时鬻熊已经去世。周成王感激鬻熊之功德,将鬻熊之曾孙熊绎封到南蛮之地丹阳(今湖北省),建立楚国。楚国渐渐发展壮大,到了第十七代国君楚武王之时,楚国国力昌盛,楚武王便会盟诸侯,自称为王。楚国经过楚武王和楚文王两代国君的发展,势力强大。但是城濮之战,晋军大败楚军,阻断了楚国向中原地区发展的势头。楚庄王即位以后,励精图治扭转了这种局势,楚国在楚庄王统治时期国力最为强盛,孔子曾多次赞美楚庄王的德行,那么楚庄王是如何一步一步让楚国壮大而称霸中原的呢?

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在中原诸侯争霸中,楚国先是迫于齐国的压力,被迫尊王。其次是城濮之战,被晋军打得大败而归,阻断了楚国向中原发展的势头,这种局势直到楚庄王亲政以后才有所改善。但是楚庄王即位前三年碌碌无为,三年间足不出门,沉迷于酒色,且不允许大臣们进谏,同时颁布诏令?敢谏者死无赦?。楚庄王之恶行让贤臣们颇为不安,君主长此以往必定沦为亡国之君。可是想进谏之人又怕惹来杀身之祸。楚庄王即位第三年,贤臣伍举用非常巧妙的方法劝诫楚庄王励精图治,他让楚庄王猜谜语,谜语是有一只大鸟在土山之上,三年不飞,三年不鸣,何鸟也?楚庄王答到:?此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此鸟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伍举听后总算安心了。但是伍举离开后,楚庄王却仍未改变,依旧沉迷于酒色。

不久大夫苏从冒死进谏,他告诉楚庄王,倘若自己之谏言能让楚庄王奋发图强,他死而无憾。从此以后,楚庄王立刻上朝理政,一上台,杀掉数百个昏庸之臣,就是这三年间引导他吃喝玩乐的人,同时重用数百个贤臣,大多是这三年内劝诫他远离酒色、奋发图强之贤臣。

由此可见,楚庄王不但不昏庸且城府极深,并非泛泛之辈,可谓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其一、消灭奸臣,扶植贤臣。楚庄王即位前三年都在秘密考察官员,把自己伪装成昏君,让大臣们放松警惕,暗中监视大臣们的行动,大臣是贤是奸显而易见,全面了解才能对症下药,贤明之主能够引来有志之士,反之昏庸之君则招来三教九流之辈。

其二、韬光养晦,让权臣放松警惕。楚庄王即位之初,没有实权,朝中大权被若敖氏家族掌控,若敖氏家族势力庞大,楚庄王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若敖氏因出了一代名臣斗子文,斗子文功绩显著,为楚国的强盛做出了重大贡献,自此若敖氏家族掌握楚国大权,之后几代人皆为朝中重臣。楚庄王虽贵为君主,过的确是寄人篱下的日子,他即位的第一年就被若敖氏家族劫持,面对这样的家族势力他只能隐忍不发,装糊涂,暗中观察形势和培养自己的势力,伺机而动。

二、征服庸国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楚国遇特大旱灾,过去臣服于楚国的蛮夷部落开始落井下石,趁机对楚国发动攻击,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趁机煽动蛮族部落发动叛乱,楚国摇摇欲坠。若敖氏家族提出往阪高逃亡,此时楚庄王还没有亲政,但是他暗中扶植了贤臣蒍贾,蒍贾反对逃亡,他认为逃亡只会加速楚国灭亡,如果现在大张旗鼓讨伐庸国,向他们展示楚军并没有落魄到不能兴师的地步。

若敖氏家族被说服,结果蛮夷见楚国调集军队,便立刻跑了。同年,楚庄王御驾亲征讨伐带头起事的庸国,楚军初战战败,有人建议撤军。潘尪反对撤军,他认为如果现在撤军那么楚国四周的蛮夷又会烽烟四起,不如假装败退,向庸国示弱,让他们放松警惕,再派出精锐部队猛攻庸国。潘尪也是楚庄王暗中培养的势力,大家采取潘尪的妙计大败庸国。

三、平息若敖氏之乱楚庄王八年(前606年),若敖氏掌权者越椒发现楚庄王并非昏庸无道之辈,之前全为伪装,给若敖氏家族造成威胁,越椒便出兵挑战楚庄王,楚庄王最初无力应付,提出用三代先王的后代作为人质,与越椒议和,越椒不同意。百姓听闻后群民激愤,尤其是战士们,他们认为君主已经服软,越椒还不依不饶,将士们将心中的气愤转化为士气。

楚庄王九年(前605年),楚军与若敖氏家族大战于章澨,越椒拔箭射向楚庄王,箭术精湛且箭镞锋利,连发两箭皆飞过车辕,离楚庄王仅一步之遥。楚军开始胆怯,他们想箭从远处射来,还能如此精准,若敖氏家族了不起,楚军军心开始动摇。如果此时楚庄王也跟战士们一样畏缩不前,那么楚军必败。但是作为一位领导者他没有退缩,楚庄王非常镇定的从战车上站起,对着将士们大喊:?楚文王过去讨伐息国之时,得了三枝箭,不幸被乱臣贼子偷去两枝,现在他们把最有威力的两枝射完,将士们要奋勇直前。?

楚庄王雄才大略,在生死存亡关键之际,几句话稳定军心,楚军士气瞬间被激发,将士们士气蓬勃,奋勇直前,大败越椒于章澨,越椒被杀,势力庞大的若敖氏家族被灭。但是楚庄王并没有将若敖氏家族赶尽杀绝,他感恩斗子文的丰功伟绩,为若敖氏家族一代贤臣斗子文留下子嗣,让斗家的香火得以传承,也想以此为戒提醒臣民多多行善,因此赦免斗子文之孙斗克黄。

总而言之,楚庄王能屈能伸,他把自己伪装成荒淫无道之君,让若敖氏家族放下警惕,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他韬光养晦用了九年的时间将若敖氏家族势力彻底铲除,从名义上的君主转向大权在握。楚庄王亲政以后,便开始大展雄图治理国家,力图称霸中原。

四、任贤图志楚庄王亲政以后,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塑造一股正气,让楚国焕然一新,那么楚庄王治国都采取了哪些方法?

① 塑造臣民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楚庄王自克庸以来,每日提醒臣民四件事,其一,民生不易,人活在世上要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年轻人不可虚度光阴,混日子不是长久之计。其二,祸至之无日,生活安稳之际不忘潜在的危机,楚庄王是要提醒臣民居安思危。其三,提高警惕,在天下太平之时也要提高警觉不要懈怠,时时刻刻为捍卫国家做准备。楚庄王还提醒将士们不要以一次小的胜利就得意忘形,商纣王百战百姓,却败于武王克商一战,一战亡国。其四,勤奋上进,楚国先君若敖、蚡冒他们开疆扩土,都有筚路蓝缕之功,人活着就要勤奋,勤劳方可致富,懒惰亦可致贫,楚庄王无非是提醒臣民奋斗可使人脱贫致富。

楚庄王以此告诫臣民要积极向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塑造百姓昂然向上的精神,给楚国带来了崭新的精神面貌。同时塑造将士们的士气,得意忘形是兵家之大忌,骄傲轻敌十战九不胜。

② 广纳贤才 春秋五霸中,最有作为的君主都离不开贤人的辅佐,似乎已经成为古往今来的定律。楚庄王也不例外,他亲政以后广纳贤才,尊重贤人,让贤才良将辅佐自己建立伟业。那么楚庄王是如何访贤任贤的呢?

楚国有位相面先生,善于面相,有识人之慧眼,名声远扬,楚庄王将其请来,问他识人之依据,相面先生告知楚庄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识人主要观察他的朋友。其一,观察平民,看他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倘若其朋友为人仁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那么此类人定能过上富足的生活。其二,观察为官之人,同样观察其朋友,如果其朋友乐善好施,贤良仁德,那么此类官员便可加官进爵。其三,观察君主,如果朝中大臣贤能居多,倘若君主又善于纳谏,那么这样的君主定能使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此为吉主。相面先生主要用此类方法来判断吉凶祸福。

楚庄王听后大悦,改变了他对相面先生的传统看法,相面先生也有重实践轻阴阳八卦之人。于是楚庄王命相面先生四处寻访贤人。楚庄王求贤若渴,越来越多的贤士加入楚庄王治国的队伍当中,其中最有名的叫孙叔敖。孙叔敖为人贤德仁厚,在若敖氏家族掌权之时不被重用,楚庄王亲政后,重用孙叔敖,孙叔敖授政以后,立刻帮助楚庄王打理国务,那么孙叔敖都采取哪些治国方略呢?

1) 因势利导 孙叔敖关心民生疾苦,一系列的政策主要以方便各行业为主,同时重视发展农业、牧业和渔业。他政绩突出,尤其是在发展经济方面,可谓是治经济的专家。

孙叔敖善于因势利导,在秋冬农闲时分他耐心劝导百姓砍伐树木,在春夏梅雨季节时,趁河水上涨之际,利用水路运输,将木材运往集市销售,节省劳动力,让百姓生活得以改善,也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孙叔敖采用因势利导的策略早于司马迁,其发展经济之才能备受世人称赞。

2) 修水利工程 当时淮水流域一带,水灾泛滥,阻碍农业发展,影响百姓正常生活,孙叔敖主张修水利,当时芍陂地势低洼,孙叔敖调集民工修建堤坝,开凿水渠,建造人工湖泊,修建水闸以便调节水量大小,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修建而成,极大的改善淮河一带百姓的生活,楚国在孙叔敖的治理下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全盛时期。

3) 制定国家方针 孙叔敖不仅是发展经济的专家,且很有政治远见,他向楚庄王提出?定国是?。顾名思义是制定国家方针,他认为一个国家没有大政方向,很难协调民心,任何方针都要围绕着民众,要万众一心。如果君主不善于纳谏,刚愎自用,就很难凝聚民心,国家繁荣富强需举全国之力,才能踏上强国之路,大政方针必须凝聚共识。

总而言之,楚庄王重用贤才,给国家树立一种正气,如果君主是贤明的,人性善良的一面就容易展现出来,反之,倘若君主是昏庸之辈,那么人性邪恶的一面就容易暴露,所以说孙叔敖治国有方,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为楚庄王称霸奠定基础。

五、虚心纳谏楚庄王有匹爱马,马的待遇超过大夫,穿的是刺绣,吃的是山珍海味,住的是豪宅,英雄自古爱宝马,无可厚非。这匹马最终因恩宠过度,每天锦衣玉食得肥胖病死了。楚庄王想以安葬国家大夫之礼安葬爱马,这样对于大臣们来说是一种侮辱,于是群臣反对,楚庄王与大臣产生分歧。楚庄王还下令倘若再议论马之事,一律处决。此时优孟进见楚庄王,进殿后嚎啕大哭,他说:?用大夫之礼安葬马委屈了马,应该用国君之礼安葬?,楚庄王听后大笑不止,以大夫之礼安葬爱马的想法之后就不了了之。

楚国当时通行的货币叫"蚁鼻钱",楚庄王觉得重量又轻面值又小,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小钱铸成大钱,便导致货币贬值,给国内商人造成巨大的损失,也造成货币流通混乱,商人纷纷转行,使得市场经济萧条,越来越多城市居民纷纷远离大城市,国家陷入混乱之中,民不聊生。孙叔敖听闻后,立刻觐见楚庄王,请求恢复以往的币制,结果楚庄王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仅仅过了几天,整个市场秩序得以恢复。

六、宽以待人楚庄王亲政以后,邀请群臣参加烛光宴,举火饮酒,宠妃们也出席助兴,楚庄王命许姬向大臣们敬酒,不料一阵风将所有蜡烛吹灭。一位官员趁黑暗之际拉许姬的衣服,许姬撕破衣服逃脱,将大臣的缨带摘下,禀告楚庄王,希望楚庄王惩处无礼之人,庄王不答应,随后立刻命所有官员摘掉帽缨,点火饮酒,此事不了了之。

三年之后,晋、楚邲之战,一位大臣奋不顾身保护楚庄王,为楚国浴血奋战,楚庄王疑惑不解,他并不认识这位大臣,为何他替楚国如此卖命。后来楚庄王得知,这位大臣是三年前非礼许姬之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不杀之恩,拼命的保护楚庄王,为国效力。

七、晋、楚争霸之战(邲之战)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晋国最精明能干的权臣赵盾去世,赵盾执政二十年里,晋国国力昌盛,局势稳定,且长期维持霸主的地位,这跟赵盾的功劳是密不可分的。赵盾去世后,晋国各卿族之间开始各行其是、争权夺利、相互勾结,国家没有统一意志,晋国内部陷入混乱,这种形势为楚庄王称霸提供了有利条件。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国率军攻打郑国,郑国向晋国求援,按照惯例来说,南蛮入侵中原,作为中原霸主晋国不能不管,但是晋国由于内部意见不统一,延缓出兵数月之久。

楚军围攻郑国三月无果,此时郑国内部出现叛徒,想通过立新君主分得一杯羹,便背叛郑国透露消息,最终郑国城门被攻破,郑国投降。但是楚庄王出于道义并没有将郑国国君杀害,也没有将郑国灭国,只是让郑国侍奉楚国。

当晋将荀林父率领晋军浩浩荡荡出发解救郑国之时,晋军未渡黄河,就传来郑国投降的消息,晋军内部产生分歧。主帅荀林父认为既然郑国已经投降,无需与楚军交战,随武子也主张撤军。中军副将先毂刚愎自用,坚持与楚军一战,他认为遇强敌则退缩不丈夫。先毂违背军令自行率领部下渡过黄河。主帅荀林父很是为难,先毂一支军队跟楚军交战必败,那么自己作为主帅也有责任,于是荀林父下令晋军全军渡过黄河,渡过黄河后晋军内部意见仍然不统一,存在分歧,临战狐疑不定是兵家之大忌。

楚庄王率领部队驻扎在管地,晋军渡过黄河后驻扎在敖和鄗之间,楚庄王得知晋军内部举棋不定,矛盾不断。他便派使者一边向晋军求和,一边派兵对晋军全线进攻。主帅荀林父犯一个致命性的错误,在与楚国使者谈判的过程中没有备战,当楚军突然进攻之时,晋军不知所措,主帅荀林父惊皇失措之时,下令全线撤军,先渡黄河者有赏,慌乱之际撤军令变成了逃跑令,晋军开始没有组织的逃跑,晋军中军、下军开始抢夺渡船,先上船者以最快的速度逃跑,后上者溺水,溺水者往渡船上攀爬,却被先上船的士兵挥刀将手指砍下,史载晋军渡过黄河后,船上断指可用手捧住,晋军中军、下军全线溃退。

晋军只有随武子率领的上军没有败,随武子早有准备,派手下七支部队埋伏在敖山,随武子觉得与楚军交战难以战胜,于是下令撤军,晋军上军在随武子的统领下有序的渡过黄河。邲之战楚国以全胜而告终,从此以后楚国称霸中原。

为邲之战做个简单的分析,晋军未有必败之象,由于主帅的优柔寡断,副帅的独断专行,内部矛盾重重,将帅不合,各自为战,没有必败之象的晋军却惨败而归。同样楚军也没有必胜之象,但是楚军内部统一,由君王亲自统领和指挥,上下一心,没有必胜之象结果以全胜而告终,所以说?两军相遇勇者胜?才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综上,春秋时期,无论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还是用人不疑而称霸西戎的秦穆公,乃至最后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他们共同之处在于善于发掘和任用贤人,贤人治国是国家走向昌盛的基础,比如齐桓公重用管仲,晋文公拥有五贤士,西周有贤臣周公旦辅政给西周带来几百年的稳定发展。秦穆公更是求贤若渴,不惜一切代价到处挖人。除此之外他们皆宽容大度,善于纳谏,关心臣民疾苦。因为明君深知百姓是国家之根基,民心稳定国家才能繁荣富强,民心不稳,国家则摇摇欲坠。楚庄王性格特征在于志向远大且能屈能伸

齐桓公、晋文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称霸中原,力图维护华夏文明,将夷狄拒之门外。楚庄王称霸中原则促进蛮夷和华夏民族的融合,从此以后楚国南蛮之标签慢慢褪去,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楚庄王为夏、蛮之融合和华夏文明做出巨大贡献,楚庄王之德行和重义之举受到孔子的高度赞美,楚庄王之德行千古传诵。

楚王问鼎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

楚王问鼎这件事情的发生时间是公元前606年,这里的楚王指的是楚庄王。楚穆王于公元前613年逝世之后,身为他嫡长子的楚庄王继任为王。楚庄王即位之时尚不足二十岁,且当时楚国内部的形势也并不是很乐观。

在楚穆王去世之前的前615年,楚国令尹(掌握楚国军政大权的最高官衔)成大心的死便曾引发楚国动荡。这个人的死之所以会造成这么大的影响是因为他是楚穆王的得力助手,曾协助楚穆王不断向外扩张,楚国也因此具备了与晋争霸的实力。因为需要依仗成大心所在的若敖氏家族的势力,楚穆王在成大心逝世之后又将他的弟弟成嘉提拔为了令尹。然而纵然如此,原本臣服于若敖氏的多个属国还是相继叛离了楚国。

成嘉在这些属国叛离之后率军对它们进行了讨伐,其中在公元前613年的时候公子燮与公子斗克趁他外出征战,擅自宣布都城戒严。除此之外,这两位公子还派人前去刺杀成嘉,但是并未得逞。这之后成嘉迅速领军回防,公子燮与公子斗克因此被困城中。为了突破围困,这两位公子将楚庄王挟为人质。后来他们于逃亡途中经过庐地,结果被此地大夫诱杀,楚庄王这才得以成功脱困。

于如此不安定的局势之中即位的楚庄王并未急着大展拳脚,而是选择了韬光养晦。他假装纵情声色,假装无心政务。在他即位之后的前三年,楚国整体形势因他的不作为而日趋紧张。公元前611年楚庄王终是在伍举、苏从等人的劝诫之下洗心革面,自此一鸣惊人。开始亲自处理政务的楚庄王很快便平定了内部动乱。与此同时,楚庄往还出兵灭亡了早前反叛的庸国。

得益于局势的日趋稳定,楚庄王开始生出争霸心思。当时各诸侯国之中虽尤以晋国的实力最为强盛,但是当时在位的晋灵公与手握大权的赵盾之间也是水火不相容,这也为楚庄王图霸提供了突破点。在这之后的数年时间里楚国实力日渐壮大,中原诸侯也因此或主动或被动地与楚结盟。公元前606年,楚军在楚庄王的带领之下北上勤王,军队一路挺进至周都城洛邑附近。

因此感到不安的周定王派出王孙满前去拜见楚庄王,而楚庄王在见到王孙满之后向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便就是天下九鼎的大小与轻重。九鼎自诞生之后便一直作为身份等级的象征,所以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显露出了楚庄王想要问鼎天下的野心。不过他的这个野心终是没有实现,因为他后来因忌惮其余诸侯国的存在而选择了退兵。

不动声色,韬光养晦讲的是什么?

深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

处世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露型的,一种是隐忍型的。

外露的处世者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这种人自然不失为热心肠,花花肠子少,不记仇,不整人,但缺少婉转回旋,尤其是在机智上稍逊风骚。隐忍的处世者有城府,不外露,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货,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这种人通常不动声色,让人防不胜防,被人称做狡猾,也是通达世故。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谁标榜自己的个性是外露还是含蓄,也不可能随便给谁贴上标签。相反,大多数人却在追求“二合一”式的为人规范。给人留下直爽印象的人,骨子里可能隐藏着什么不便明言的小秘密,而那些让人老觉着阴险的人,则可能张口就称自己是个直肠子。其实,这就是一种深藏不露的处世哲学。

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人生事业,必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处世道理,为达目的而“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民国骁将蔡锷将军,在与袁世凯斗智中,把韬光养晦这一谋略运用得十分娴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想拉蔡锷入伙。他以组阁为由,召其进京。蔡锷明知是调虎离山之计,却毅然离滇北上。袁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监视蔡锷的行踪。不久,袁氏称帝,蔡锷内心作痛却不动声色,晓谕部下拥戴帝制。蔡锷还整天与袁氏帮凶周旋,甚至帮助其筹备登基大典。袁氏疑虑稍减,拿出巨款收买蔡锷,蔡锷暗中把钱存下以做日后大举经费,表面上更是沉溺于酒色,甚至为口角闹到法庭要与夫人离婚。这下子,袁世凯放心了,把密探全部撤掉了。此时,蔡将军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悄然离京,赴天津,去日本,转道海上至云南。至云南独立,其他各省继起响应,人们方才领会其韬光养晦之计。

蔡锷将军之所以纵情声色,购置田产,与妻子离婚等等,都不过是故意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麻痹老奸巨猾的袁世凯,以为脱身反袁做掩护。对此,袁世凯竟毫无察觉,等蔡锷达到目的后,袁氏梦醒无奈,徒然懊悔。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scgf/11547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