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六月初四凌晨,李世民手拉巨弓,箭已在弦上;而征战多年磨炼出的杀伐果断的眼神中,竟然浮现出一丝犹豫。背后的将领们也绷紧了神经,他们看出了追随多年的大帅的犹豫之心,他们现在只希望这支箭离弦而出,去往它指向的那颗心脏。
这把陪伴他征战多年的巨阙天弓此时竟有万斤之重,可是李世民不能放下,此时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带着为自己赴汤蹈火的将领一起慷慨赴死;要么去触摸仅一步之遥的权力巅峰并留下千古骂名。
最后,箭离弦而出,手松开箭弦的那一刻,内心的谴责和激动同时喷涌而出。从此,世间少了一个尊兄爱父的李世民,多了一个君临天下的唐太宗,属于天可汗的时代来临了。
李世民如果后来没有当皇上,可能是最顶级的臣子。出将入相,文韬武略又侠肝义胆。次子出道,但扮演的角色一直是关键决策人,队伍的脊梁。在内忧外患,众人低迷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是,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将李世民推向仅一步之遥的权利顶峰,也推向历史舆论的风口。
锋芒毕露的次子
虎牢关一战擒了二王,该怎么处理 李世民虽答应王世充不死,但是王世充贵族出生,鱼肉百姓,不得民心,况且洛阳已经在治理之中,李渊执意重罚也没啥。而窦建德虽然败于李世民,但是窦建德是草莽出生,侠肝义胆,对待下属和群众都非常好,管理也很到位,河北现在还有“窦王庙”享受祭祀。窦建德看着简历,遇到主角之前,一度以为自己就是主角。
李世民办公一向以民心为导向,又优待俘虏,想必是反对杀窦建德的。而李渊执意要杀窦建德,和刘文静被杀时一样,李世民内心无力感再次蔓延开来,滋养着渴望权利的种子。
果不其然,窦建德一死,刚降了唐的河北立马反了,这次领头的是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哀兵必胜,几次交战和唐军交战,势如破竹,大败包括李世勣在内的唐朝多位名将,短短半年便恢复了窦建德在位时的全部地盘。
李渊又双叒叕慌了,叫你非要杀窦建德,这时候又想到了自己的二郎,李世民再次挂帅出征给其他人擦屁股。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数次交战拉扯,李世民力挽狂澜,将劣势打成了优势。最后一招水淹七军彻底打醒了刘黑闼的霸王梦,不过刘黑闼最后一个正确的决定就是预判了自己的失败,打了一半就跑了,这次李世民一口气追到突厥也没追到刘黑闼。
之后李世民就像李唐的定海神针一样,平定东部的徐圆朗、杜伏威,镇守北方抵御突厥,622年十月,李世民又被加授左右十二卫大将军,朝中的军权也到头了。
此时的李世民的实力都已经可以成立为另一个国家,谁也不知道李世民这时对一步之遥的皇位有没有想法。
李世民在此之前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儿子和臣子。多次推辞被立为太子,做事坚持自己的原则,宁愿得罪李渊和李渊的嫔妃。李渊的嫔妃为此在李渊耳边吹了不少风,李建成也难免又一些小动作。
那时候的李世民单纯正气,鲜衣怒马,瞧不上宫廷权利上的勾心斗角,完全凭借实力说话。李家父子平时猜忌,嫉妒小秦王,真出事了还得秦王顶上去,以至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了这么一句话。
“上每有寇盗,辄命世民讨之,事平之后,猜嫌益甚。”
但是李世民实在太优秀了,直到公元623、624年,李渊还有改立李世民为太子之心,但李渊实在是太优柔寡断了,又被其他人吹风,迟迟没有落地。
煮豆燃豆萁
李建成本身并不全是无能恶毒之辈,但眼看着李世民的头衔越来越长,平时即使没有刻意僭越之事,但是他活着的每一天就是对李建成的威胁。除了在老爹和老爹嫔妃耳边吹风,甚至还有了一些动作。
故意给李世民一匹野性尚存的好马,想以此弄伤李世民,后来竟然还勾结杨文干谋反;种种阴谋都没有得逞的情况下,直接借家宴给李世民下毒,果然高端的权力斗争往往都是最朴实无华的方式。有时候确实命里有定数,主角光环永远的神,李世民大吐血,但是还是没有死。
都到这个份上了,李渊无法坐视不管。手心手背都是肉,能打下天下,李世民首功;但建成是长子,且立为太子多年,也不是无能之辈,再加上每天枕边吹风。最后李渊竟然做了一个分裂国家的决定,让李世民带人到洛阳去再立一个国家。但最后种种原因,此事还是不了了之。
李世民行军打仗勇敢果断,天策大将军小秦王让敌人闻风丧胆,偏偏这时候优柔寡断,儿女情长。所有的部下都在劝李世民反制,不同于以往的胸有成竹,现在却是犹豫不决。
终极时刻很快就要到来了,秦王虽然没有直接动作,但是常胜将军的情报工作确实NB,从内线得到消息,建成和元吉准备在昆仑池密谋把秦王和部下悉数干死,逼宫李渊。
直到这时,李世民依然说:“骨肉相残,古今大恶。吾诚知祸在旦夕,欲待其事发,然后以义讨之,不亦可乎 ”李世民依然希望建成元吉回头,直到他们兵戎相见之时,再进行反制。尉迟恭实在气不过了,说“现在我们都愿意为你拼命,如果你再不行动,我们就要提桶跑路了,不愿意以后受气。”众人又说:“建成就算是正统还行,元吉这个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废物还想着当皇帝,你要是被干死了,建成再被干死了,这小子当皇帝不是把大唐葬送了 ”最后的最后,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干死哥哥弟弟了。
之前说到,李渊一辈子迷信。好巧不巧的,恰在这时,唐朝的天文学家上报李渊,太白金星出现在秦地上,这是秦王要拥有天下的征兆。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直接把李世民喊来,让他解释下。李世民压根没提这茬,蹦出一句“建成元吉和小妈私通”。老爷子头上冒绿光,怒火攻心,天下也没有美人重要啊,没有再追究李世民,转而召建成,元吉进宫。这里也能看出李世民是有宫斗潜力的,平时只是不屑。建成,元吉平时就靠和嫔妃打关系给李渊吹耳边风,老爷子一联想平时,越想越不对,这一步真是绝杀。真有没有私通,无从考证了,但是关键是李渊已经信了。
局势已经很紧绷了,建成,元吉有所顾忌,但还是自信宫内都是自己人,毅然前往。情报战和间谍战他们俩真的不是戎马半生的李世民的对手,玄武门的侍卫早就是成为秦王的人。
建成和元吉经过玄武门之时,埋伏已久的李世民率先一箭射死李建成,尉迟恭紧随其后干死李元吉。此时太子虽然在宫中势力很大,但是早已群龙无首,一阵混乱后,很快就平定了。
接下来就开始了我风某人YY的玄武门小剧场。
李世民玄武门这边刚干死自己亲兄弟,就跑到李渊殿前,一阵哭得梨花带雨,李渊不知道咋回事啊。
李渊摸摸孩子头,“世民啊,咱了啊这是,跟爹说哈”
世民抬起头答到:“哥哥弟弟欺负我,想谋害我”
转眼埋头又哭兮兮
李渊抽出腰间七匹狼,环顾四周:“这两小子人了 我不抽他!”
世民:“他们想杀我,我就先下手为强,全杀了”
李渊人傻了,还没回过神来
世民脸色一阴沉:“对了,老爹,儿子给你打下的江山该还给我了吧”
李渊手里的七匹狼终究还是没落下去。
你要问我怎么知道这么清楚,我只能说细节都是我风某人瞎编的,就李世民之前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而言,可能不会这么腹黑。但是弑兄逼父这件事他确确实实是做了。
有时候,分析一个人的动机想法,会有很多解读,但是结果和事实却不容改变。李世民不光杀了哥哥弟弟,还霸占了李元吉的妻子,这一部分是李世民一生的污点,而他却也没有隐藏分毫。
他给史官的吩咐是“ 削去浮,要求直书其事”。
无情最是帝王家,626年八月初九,李渊退居太上皇,李世民登基为帝。
天可汗
称帝之后,李世民的权力已经彻底到达顶峰了,再也没有真正能威胁到他的人。但和我们熟知的唐太宗一样,出将入相的剧本演完后,就开始扮演一代明君。
文治武功强如李世民,大唐由战乱后的民生凋敝,快进到中国史上最伟大的盛世之一——贞观之治。
头衔不一定能说明能力,但数据可以。
贞观初年,全唐人口不到300万,而到了贞观十三年,不完全统计,人口已经1200多万,翻了4倍多。
隋朝一斗米150文,贞观年间一斗米只要3-5文,后继的开元盛世粮价则是在15文一斗。在没有袁公的杂交水稻且战争动荡的年代,粮价的高低直接反应百姓是否安居乐业。
社会安定,法制健全,犯罪的人也少。公元630年,整年被判死刑的囚犯仅有29人!632年,被判死刑增至290人,太宗允许他们回家探亲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后问斩,结果第二年290人全部回来了。
对待外部势力,恩威并施,灭国东突厥,和亲松赞干布。太宗豪言:“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首先疆域上大了一大圈,随之万国来朝,太宗被奉为天可汗。直到太宗驾崩,竟有之前的突厥可汗主动请求陪葬。
战争动荡时期,因为外部压力的存在,朝中内部的矛盾就缓和一些。一旦步入和平时期,权臣,大将的身份和权力就会显得格外突兀,功臣不是都能明哲保身,又免不了各种流言蜚语。飞鸟尽,良弓藏,很多朝代开国后都有君臣不相容的例子,或像朱元璋一样直接大开杀戒,或者像赵太祖一样杯酒释兵权。
但是李世民这点处理的确实很好,过程中恩威并施,但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杀人。我们的门神尉迟敬德自恃功高,酒宴上撒野,李世民淡淡的说,“以前我不懂为什么刘邦要杀功臣,现在看到你我明白了”,一句话让他急躁的心境平和下来,回家修仙去了。
就结果来说,除了造反的侯君集在众大臣的强烈抗议下被杀外,重大功臣李世民一个没杀。即使谋反,侯君集后来还是没有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除名。这样来看,李世民算得上仁君了。
李渊的母亲,也就是李世民的奶奶是杨坚老婆的姐妹,李家和杨家还称得上是表亲关系。从杨广逼宫当皇帝,到李世民弑兄逼父,再到李世民的儿子,大唐太子李承乾作死造反,老李老杨这两家还真是同病相怜。
不过李世民即使果断了一辈子,但面对亲情还是和老爸李渊一样,无法阻止恶化又犹豫不决,即使儿子最后造反了,还是想尽办法保住了他的性命,称得上皇帝中的慈父了。
李世民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一个人跨距了3重将帅,宰相,皇帝三种截然不同的身份,而在这三种身份中,每一种的成就都做到了顶峰了。
能力强会让人敬佩,但是不一定会让人亲近。李世民的个人人格不完美,但很有魅力。才高却不傲,善于听从建议;出身富贵却有江湖人的侠气,冲锋在前,撤退殿后,跟随他的将领大部分都得到了善终;军事国事能谋善断,但是面对家事时,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接近神话,却又不是百战百胜,百无一错。
这种能力强又虚心,身份尊贵又讲江湖义气的人,在所有时代都会被人喜爱。
公元649年7月10日,李世民病逝。
他来之前,群雄割据,狼烟四起,民不聊生;
他走之后,天下一统,万国来朝,国泰民安。
3634429372 : “民间历史故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称为天可汗。
天可汗由来: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改名世民: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
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
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参考资料:----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是 历史 上最值得称道的皇帝之一,虽然登上帝位的手段有瑕疵,但谁也不可否认,他是一位好皇帝,抛开 "玄武门之变" 的残酷, "天可汗" 、 "贞观之治"、"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等独特的标签,也都彰显了他的功绩和情义。
李世民的故事太多,本文聊聊李世民曾写过的一首诗,李世民并不以诗词闻名,在这方面,比乾隆皇帝可差远了,只不过,偶尔心怀感慨之余,会给几位信任的臣子赐诗,得到过他馈赠的有魏征、房玄龄、萧瑀等人。
这些人全部名列凌烟阁之中,算是李世民的亲信和心腹了,一般人肯定是得不到李世民的唱和的,本文想说的这首诗,是写给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上排名第九的宋国公萧瑀的,诗名 《赐萧瑀》 ,全文如下:
先简单介绍下萧瑀的生平,萧瑀在那个时代,也算是天潢贵胄,他是南北朝时梁朝的皇族,九岁时受封郡王爵位,隋朝建立后,梁朝归降,但萧瑀却没有一丝亡国皇族的窘迫,他自己娶了隋文帝的老婆、独孤皇后的侄女不说,他的姐姐还嫁给了隋炀帝,也就是后来的箫皇后。
这样的关系,让他在隋朝时同样尊贵无比,不但如此,因为娶了独孤皇后的侄女,让他和后来的唐朝皇帝李渊也攀上了亲,李世民也要尊称他一声姑父,隋朝灭亡后,他又得到李渊亲笔信邀请,得以入朝为官,爵位是国公不说,还被委派掌管六部中重要的民部(户部),史载:
由此可见,萧瑀虽然身为隋炀帝的小舅子,但李渊对其依旧宠信有加,视为心腹之臣,在武德朝能有如此待遇的,仅仅有裴寂、萧瑀、秦琼寥寥数人而已。这样的重臣自然逃不过后来的夺嫡之争,而萧瑀自始至终都是站在李世民这边的。因此,在李世民赐诗给他时,还说过一番话:
对于夺嫡之争来说,一般重臣都不会轻易表态的,特别是官做到萧瑀这个地步,加上他特别的身份,只要保持中立,任何人上位都不能轻视他,他也不是秦王府的臣子,还是李世民的长辈,但他就是坚决支持李世民。
即使李世民在李建成的压迫下,几乎将一败涂地之时,也不改初衷。李建成多次收买,都没能把萧瑀拉到自己一边,这在李世民即将夺嫡失败的情况下,相当不容易,毕竟,如果得罪了未来的皇帝李建成,即使身份超然,穿小鞋也是一定的,要不是李世民孤注一掷后成功上位,萧瑀的未来一定很难看。
故而,李世民登基后,很感激萧瑀当初的坚持,写了 《赐萧瑀》 这首诗给他。不过,李世民在写诗时,估计是随兴而发,并没有考虑是否不妥,这首诗的前半段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很不错,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但这首诗的后半句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却有所歧义。
后半句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大概是: "一勇之夫怎么懂得正义的道理,而智者的内心里必然怀有忠君为民的仁爱之情" ,李世民为表扬萧瑀,把武勇之人说成是无义之人,在当时的 历史 背景下,和李世民崛起的实际情况,是不合适的。
唐朝有别于后来的宋朝,并不歧视武勇之人,最重要的是,在李世民崛起的历程中,武勇之夫可是有不少曾为他抛头颅、洒热血,立过超级功勋的,别的人不说,就说罗士信(演义中罗成原型)和尉迟敬德,两个典型的武夫,出身卑微,没什么文化,但谁敢说他们无义?
武德五年,李世民征讨刘黑闼时,罗士信在明知洺水城守不住,且无法准确获知援军什么时候能到来的情况下,亲率二百军士进入洺水城这个被刘黑闼大军围困的死地,以数百人硬抗刘黑闼大军,被俘后拒绝投降,就死在李世民眼皮子底下,李世民后来给他的谥号就是 "勇" ,他能是 "勇夫安识义" ?
尉迟敬德更不用说,完全是李世民的死忠,头号打手,几次救了李世民的性命不说,在 "玄武门之变" 中,他的功劳可属第一,连长孙无忌都不能跟他相比,李世民的这句 "勇夫安识义" ,要是深究的话,尉迟敬德能不伤心?
当然,李世民写诗时,估计也是无心之言,为了衬托萧瑀的德行,下意识拿了武勇之人对比,无意中贬低了一群功臣,毕竟,李世民并不擅长诗词小道,不会精心去打磨诗句,也不会有人敢于去指责他,至于萧瑀,就更不会在乎了,文臣和武将一定是对立的,在他心中,这个比喻没准是相当合适。#李世民#
推荐阅读: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勉强秀亲情,等李渊死后,李世民却暗中报复
皇帝也俗气,给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挑挑刺,他也干过不少龌龊事
“太宗”皇帝大比拼,李世民独占鳌头,还有三位也能和他比一比
魏征不是李世民嫡系,为何能在凌烟阁中排名第四?两人之间有默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4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