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次参加活动遇到一个设计师,看她的衣饰、表情和神态就知道是信佛之人。真正的信徒,不是简单的身着布衣长袍,腕上挂着手串,口中念念阿弥陀佛,而是有端庄相。
那天,活动主办方设置的一个话题恰巧就是“佛系”。她侃侃而谈,既淡定从容,又适可而止,令我印象深刻。
更令我难忘和惊讶的是,她说自己曾在终南山上住过两年。
我现在不记得她当时的原话了。是“住过两年”,还是“隐居两年”,“修行两年” 因为着急的问话脱口而出:“二冬,你知道二冬吧 ”
她眼睛一亮,说:“我知道”。
然后微笑道:“在终南山,据说有一两万人在隐居……”
我不知道终南山有多大。一两万人如果聚集在体育馆之类的场所,是黑压压的一大片,散布在山里,也许就是为了避世,鸡犬不相闻吧。
不然,为何借山而居
2
知道张二冬是因为他的第一本书《借山而居》。业因此 了他的 。
二冬出生于1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2013年,他花4000元在终南山租下一座使用权20年的小院,又花了几千块钱改造房屋、置办家居用品,“把日子过成了诗”。
一个人,一晃七年。
养狗喂鸡喂鸭喂鹅,悠然见南山;
写诗画画读书发呆,悠然见南山;
种地晒太阳看风起云涌,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式的诗意生活,每个文化人都想象过吧,二冬是现世的践行者。
后来每每听到“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能联想到的人,绝对不会是高晓松,而是二冬——“长林高卧终南,酣然一梦七年”。
很多人以为他住个一年半载,过了新鲜劲,说不定就会回归都市。二冬在最新的这本《山居七年》中说,他想搬到更深的山里去。
3
书是618活动期间买的。
我想买一本名为《巷里林泉》的书,作者是故园风雨前。我不知道这个笔名是不是跟“故园风雨后”有关,从《幸得诸君慰平生》开始,就一直很喜欢她的文章。
《山居七年》是凑单买的。两本书加起来,正好可以参加“满100减50”活动,像捡了大便宜。
先把《山居七年》看完了。
这是一本随笔+摄影+手写短句+静物小品的集子。
随便翻翻,就能令人心情愉悦;深入想想,就会往人类的终极问题方面思考:我是谁 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二冬到底是美术学院科班出身的。书的装帧、插画都很有艺术感、设计感。
巧了,新入手的这两本书都是裸书脊设计,除去封面,有捧读线装书的快意,书可随意展开。章节安排循序渐进,大量插图、插画安置颇为用心,读起来轻松愉悦。
4
山上,一个人生活,不寂寞吗
很多人问过二冬这个问题:“你一个人每天在山上都干吗 不无聊吗”。
他在书里写到:
我就会失语,我总不能跟他说我在买狗粮、取狗粮、搭狗窝,夏天除虫子、冬天防冷,喂鹅、赶鹅、捡鹅蛋,拾鸭蛋、给鸭子洗澡、换水,垒鸡窝、追鸡、喂粮食、取鸡蛋,给花浇水、盆景换盆、剪枝、塑形,翻地、浇菜、除草、搭架子、扎篱笆,扫地、劈柴、做饭、洗衣服、晒被子、收床单、换被罩、铺路、修水、换煤气……
看到这些鸡零狗碎、一地鸡毛的生活,真令人忍俊不住啊。
瞧,你以为的诗和远方,二冬的日常,跟我们人间的凡俗生活,还不是一样
但是,肯定是不一样的啊。
二冬在终南山的日常里,用他艺术工作者的视角捕捉到了日子里的闪光片羽,用诗意的语言、哲理的思考赋予了它们意义。在他的画笔下、文笔中,一草一木、一果一蔬、一人一事……都有自然秘语。
在他眼里,“万物自带韵律”。
菜园里的果蔬,每一种都有灵气,他写“冬瓜适合直播”,“椒是老的辣”,他也写蒲公英、毛毛虫……还详细描写了两只公鸡打架。嗯,二冬家的公鸡也有名字,一只叫建国,另一只是建国的儿子,应该也有名字,二冬没写。
他用文字记录山居生活的鸡零狗碎,他拍一朵花、一堆茄子、一个瓢虫、三只鹅……的照片,他画一幅小画,手写一封信给妹妹,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当然。至少我看了,内心愈发温柔起来,知道人的心思和情感,可以如此细腻。
《一天太短》那篇文章里,他说:
“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一整天都很无趣、单调、乏味、慵懒,没任何意义。只有某一刻,狗卧在门口,鹅在水池边拍打着翅膀,你转头,突然看见,穿秀树梢的斜阳化作一根光柱打在房前墙角,照在一只黄色的虫子身上,闪闪发光,像一粒金子镶嵌在墙上。”
而写作,或者生活的意义,皆在那一刻变得无比清晰。
《山居七年》里,二冬事无巨细般记录了生活的点滴,有潇洒、惬意,也有无奈、臣服,更有他从事艺术创作的思考和洞察。
5
最喜欢他写人物的篇章。
《遗风遗民》、《Hi,永琴》,写的是他的邻居永琴。
一个自己也说不清自己年纪的老太太。她没有时间观念,也没有数字、长短、粗细概念。二冬在书中用很长的篇幅写了这个老太太,说她是“比我们更接近孩童的人,她不会隐藏,很小的事情都可以让她很开心,说个谎你都能从她眼神里看出来,就像三五岁的小孩子撒谎一样明显。”
文章配了很多张老太太的照片。最大的一张是黑白照,跨版占了两个页码。永琴抱着的应该是建国,笑得眯眯着眼,满心满眼满脸的欢喜。
我盯着这张照片看啊、看啊,看了很久。
想起多久没有这样笑过了,想起很难见到笑得这样开心、自然的人。
也因而感慨,并感动。为这样的自自然然的人。
永琴不识字也不识数,过着外人觉得很苦很辛酸的日子,二冬跟她近邻久了,觉得“她才是最高维度的存在。”
我看很多人都是带着点悲悯的,看永琴时,却很坦然,也许她是“菩萨”吧。
也许,这正是二冬用了最大的篇幅、笔墨写永琴的原因吧。
永琴老了,问二冬要止痛药的次数越来越多。
文章最后一句是“她只知道总是这儿疼那儿疼,但不知道,自己其实是老了。”
因为二冬的文字,读者得以认识一个终南山的老妇人。冯唐说“用文字打败时间”,二冬用文字让一个永琴永远活着。
这也正是二冬书写、记录的日子的意义吧。
婚姻生活里有“七年之痒”的说法。二冬借山而居七年了,看样子还会继续住下去。
读《山居七年》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作者诚恳的生活态度,带着点禅意的。最大的收获是,原来生活可以是这样的。
在后记里,二冬坦诚了山居的经验和感受,从与环境、与动物、与人的相处互动模式,到找到内心的平衡,都有涉猎。
他说“有人被山毁灭,有人被山加持”。
二冬,想来就是被终南山加持的那一个。
头图来自二冬 ,侵删上文:《隐秘的角落》:朱朝阳是不是坏小孩
推荐:假如少年鲁迅看到这部《山海经》
在看、赞,随便点一下,谢谢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中心:写清幽安闲之境,表达了是人顺应天性,恬然自适。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30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隐秘的角落》:朱朝阳是不是坏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