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大年初二下了一场大雪。雪下了一天一夜,地上的积雪踩上去就能没过小腿。我们已经很多年没见过那么大的雪了。也许经历过那场大雪的人自己都不记得了。我还记得,是因为只要夜里下雪,我爸一大早起来就会去扫雪,就听我妈唠叨:“就他积极……”还因为后来我们在楼下小平房前堆了个雪人,家里有一张我们姐妹仨跟雪人的合影。那时候我其实不喜欢过春节。当年父母的年纪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春节放假呆在家里,脾气再好的夫妻都可能出现言错语差,丁点儿的小事都可能争吵起来,是过年才有的火药味。那时候年轻啊,还不到20岁。一过年就喜欢伙伙着去同学、同事家拜年,一家一家的串门。一下雪,哪儿也去不了,只能宅在家里。那时候,人们也不常用“宅”这个字。宅在家里,当年看了一部很短的电视剧。本来已经忘了电视剧的名字,只记得主人公叫王跑,刚才搜了一下,想起是根据李准的小说《黄河东流去》改编的《石头梦》。王跑一家是黄泛区灾民,在一处破落院子安家后,他跟儿子淘井时发现了一块《熹平石经》残片。王跑不识字,不知道石碑的价值,后来有人告诉王跑石碑很值钱……王跑觉得自己发财了,飘飘然对老婆孩子说:“以后,我要天天吃油饼”。《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灵帝年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洛阳城外太学所在地。“这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是用隶书一体写成,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人矩,极为有名,故也称为《一字石经》。”当年看电视剧只顾看热闹,甚至不记得石碑的名称。想起了“油饼”,想起了王跑,便搜了一下《熹平石经》的资料。饰演王跑的演员是李万年,我至今记得他说“我要天天吃油饼”时的表情。真是把做石头梦的穷人尚未富的王跑给演活了。又觉得辛酸。油饼不是王跑想吃就能天天吃到的;“天天吃油饼”是王跑的理想生活;天上不会掉油饼,不过只是一场石头梦……《黄河东流去》也好,《石头梦》、《熹平石经》也罢,都不及王跑这个名字和他“我要天天吃油饼”的名言给我的印象深刻。很多年后读汪曾祺的短篇《黄油烙饼》,这部儿童视角的小说以"大跃进"为背景,写的是七岁多的小孩萧胜一家在饥饿年代的故事。结尾干净利落:“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油饼是北方很家常的主食,入小说还真是令人难忘。我也很喜欢吃油饼。带葱花的那种。临沂沿街市面上有一种小吃店,看上去一点儿都没档次,招牌通常是白底红字,上书“母鸡汤油饼”。女儿不吃葱花,至少在她成长的十八年里,我从来没在家烙过油饼。那天看木木老师晒的早餐里有油饼,一下子勾起了“我要天天吃油饼”的食欲。和了面,烧了葱油,三下五除二烙了一大两小三个油饼,接连吃了两顿。如果不是怕控制不住体重,我其实很想像王跑一样表达自己的理想:“我要天天吃油饼。”那天有朋友问“疫情结束之后,你最想干什么 ”如果没有疫情,此时此刻我可能已经飞到了曼德勒。想了想,疫情结束之后,可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可能去泡温泉,去游泳;也有可能,就只是找一家“母鸡汤油饼”店,去尝一下那里的油饼……上文:“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
推荐:不能出门,那就做点好吃的吧
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盒饭”这种东西,是在邹城到兖州的火车上。那时候邹城还叫邹县,我父亲在那里当兵,兖州是部队师部所在地,那里有个91医院,小时候坐火车从邹县到兖州,是比较经常的事儿。
那是津浦线上的一段,距离著名的“铁道游击队”故事发生地不远。不知为何,下火车后不是象现在这般从站台走出出口,印象中每次都要翻几道铁轨,通常都是我爸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追随,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很没有安全感,总担心火车开过来……后来读朱自清的《父亲》,“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便有很强的即视感。我爸当年也就30多岁吧,身材矫健,大概不需要爬,一个健步就上去了。
从邹县到兖州距离很近,即便是当年的绿皮慢火车,大概也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行程,所以虽然火车上有盒饭卖,我从来没吃过。眼馋,觉得那盛在盒子里的饭肯定特别的美味。
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大概总是特别渴望,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对盒饭情有独钟。写到这里,想起曾看过一部电视剧,主人公王跑在一大笔意外之财还没到手时就嚷着“我要天天吃油饼”,等自己参加工作,大街上盒饭店开得越来越多,等吃盒饭变成经常的事情……的时候,偶尔也会回想起小时候眼馋盒饭的心情。我甚至动过开家盒饭店的念头,属于“晚上想了千条路天明起来卖豆腐”的行为。有一年我自己乘火车去济南,便真的叫了一份午餐盒饭,才知难以下咽,直接颠覆了我对“火车·盒饭·美食”的美好回忆。
十多年前公司还在老家电市场,没有食堂,午餐都是员工自行解决。据说当一个女人去买衣服,同一款式拿不定主意选哪种颜色时,黑色是最好的选择;我觉得当天长日久的工作午餐不知吃什么才好时,选盒饭最简单。那时候,每天中午都有个戴眼镜的东北女人去卖盒饭,现在我还记得她的模样,穿得干净利落,盛米饭的保温桶干干净净,几盆荤菜素菜摆在三轮车改造的餐车上,不等从市场十七巷的南头走到北头,盒饭就卖光了。对了,当年的盒饭都是白色泡沫饭盒盛的,一次性筷子也用了不知多少双。
同事小徐是很特别的吃盒饭的一个人。每次她只点一种菜,不象我们,东北女人给盛好了米饭,问要什么菜时,就象蜻蜓点水般“这个这个这个”都要一点,现在想想显得好贪心。只有小徐,每次只点一种菜,也因此让我觉得她是那种非常有定力的人。
有次午餐时间我们还是聚在一起吃盒饭,店里放着的是什么音乐我不记得了,因为是卖家庭影院的店,需要测试音响效果,那音响是一天到晚播放着,我们现在假想是蔡琴的歌吧,也许是《恰似你的温柔》也许是《绿岛小夜曲》,早就忘了,却记得有个南方厂家的业务员盯着我们,面露惊诧的表情。他说:这么大盒饭,你们吃得下吗?!
又说在他们南方,女孩子只吃很小一碗的米饭就饱了。对我们吃那么大盒饭,他表示惊呆了。他总是和店里一个小姑娘合买一份盒饭,天天一起吃盒饭,日子久了,也就生出了感情。
写到这里,忽然意识到自己在某方面的钝感。有次在公司附近一家快餐店吃盒饭,碰到一个单身的同事打包了一份,我随口问了句“你不是吃完了吗?”他有点脸红又有点扭捏地说“给小西买的”。我“噢”了一声,觉得店里同事团结得都不错呢,这男生还挺会关心同事的。
后来收到人家喜帖才知道俩人早就谈起恋爱,婚嫁了。
嗯。
这篇文章最后要说的是——单身的小姑娘小伙子们,想脱单就找个人一起吃饭吧!哪怕是一起吃个盒饭,也是有机会的。
吃,是缘分的开始,哪怕只是一个盒饭。
目光炯炯内心温暖 微信公众号【丁是丁】ID:dsd555555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2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
下一篇: 这不是蝙蝠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