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诗词歌赋

沈从文:“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

金樱子 2023-07-28 04:11:23

《沈从文的后半生》播到最后一集时,我戴着耳塞,走在南京路上。“在神智模糊之前,沈从文握着张兆和的手说:‘三姐,我对不起你。’这是他最后的话。”低沉的背景音乐,播音员抒情的声音。听得眼眶一热,泪就下来了。冬日晴朗的上午,迎着九点多钟的太阳,泪眼眨动,眼前一片血红。也才知道,若眼里含着泪水,在阳光下看到的会是——红,红,红。也算是很新奇的体验了。书中说,“沈从文的一生,以1948年为分界线,前半生是他作为作家的一生,后半生则是学者的一生。”他1988年去世,享年86岁。去世之前的几年,他的境况已经大为改观。应邀去美国20多所大学讲学,还去了日本;倾心20多年研究撰写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终于得以出版发行;作为作家的前半生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国内也由多家出版社重新出版发行(至今仍被读者喜爱)。更有确凿的消息传出,“如果他再多活几个月,有可能获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似乎令人欣慰——虽然他从不诉说、声讨自己遭受过的苦难,更难免令熟悉他的读者替他不平。《沈从文的后半生》中,提到年愈古稀的沈从文夫妇为了孙女上学的事去找分管部门,坐等两个多小时不见人影,真是令人唏嘘;而因为住房条件差家里只有一张写字台,俩夫妻不得不轮流使用的场景,更是令人感慨,甚至拍案。这欣慰,似乎又是他送给读者的礼物。就像他作为作家的前半生的作品里,那些鲜活、可爱、有趣的灵魂给人的感觉一样。我想知道的是,沈从文比“艰难探索的十年”中遭受磨难的作家、艺术家更早地受到冲击,处境更加艰难,几度陷入崩溃的边缘,何以他能挺过来 在那个老舍投了太平湖,傅雷朱梅馥夫妇上吊,连打乒乓球的容国团都不堪折磨选择自尽的……年代。一九四八年,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等一系列文章,矛头直指沈从文,给他定性为“桃红色作家”,说他是“有意识地作为反动派而活着”。大人物的文章,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无异于“宣判”,给沈从文带来了巨大精神压力,到了崩溃的边缘。他曾两次实施自杀。第一次被大儿子发现救下,第二次割破脉管,还喝了一些煤油”,被救下以后,转入精神病防治院。大概当年还没有“抑郁症”这种说法,也不见有文字记录沈从文当年是抑郁症,但显然他是抑郁的。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支持他,在漫长的人生下半场的艰难岁月里能够摆脱绝望,在遭遇不公正、不人·道对待,甚至是没有人性、没有尊严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着巨大的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 《沈从文的下半生》整本书好像都在讨论这个问题。而了解了他的下半生,再回望沈从文整个的人生,在他30多岁写的《从文自传》里,在《湘行散记》以及他所有的作品中,似乎更能找到答案。依照个人的理解和体会,我尝试着梳理了几点。沈从文的性格如水。生长在沅江边,从小深谙水性,曾用几个月的时间沿水路回乡探望病母的他,在故乡的水中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湘行散记》中,他写给张兆和的信里有这样的内容:站在船后舱看了许久水,我心中忽然好想彻悟了一些,同时又好像从这条河中得到了许多智慧。三三,的的确确,得到了许多智慧,不是知识……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他一定是在水里、在大自然中得到了人生的启示。性格也如水一样。他完全知道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历史博物馆开批判会,把他以30多块钱购买的古代文物当成浪费的典型,还让他自己当解说员,他居然很高兴,因为可以向参观的人介绍文物。这是什么样的格局 一般人眼里,真是奇耻大辱。能柔则柔,能刚则刚,在不变的人生目标和追求中,他自有存在的形态,以水以冰甚至以气体。沈从文有情趣相投的真正朋友。沈从文从小爱结交朋友,权贵以外,三教九流。在湘西家乡时自不必说,决定去北京发展时,湘西王陈渠珍给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支持;找工作给报社投稿,郁达夫、徐志摩都帮过忙;追张兆和,胡适帮着做工作;还有巴金,汪曾祺,黄永玉……还有丁玲。他曾把丁玲当作朋友,当年为了营救她,写《丁玲记》,做足过舆论文章。可是,当年轻时的朋友大红大紫后,沈从文带二儿子去拜访,连他小小的孩子都感到了冷漠。“除了失望,还是失望”。得知沈从文患病的消息,梁思成林徽因更是把他接到家中调养。我一直觉得林徽因更像是沈从文的知己,他跟张兆和结婚后也移情过别的女人,为情所困时倾诉之人也是林徽因。患难之中,困顿之时,来自朋友的慰藉更是弥足珍贵。沈从文有家人的不离不弃。沈从文被发配改造去湖北时,已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他的大儿子沈龙珠陪着他去报到;张兆和也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去看望他;二儿子沈虎雏在四川,经常给他写信……跟老舍不同,据说老舍一遭殃,他老婆就划清了界限。沈从文始终跟家人保持通信联系,给分散在各地的家人写信,给老家的大哥。亲人间的链接、爱的力量,也是活下去的勇气。写作,文字的力量。虽然1948年以后沈从文明确表示不再写小说,转换了人生的方向,开始研究文物。但是,他始终笔耕不辍。小时候临贴,他可以在书桌前一坐八个小时。后来写作、做文物研究,只要是工作,就专心致志,废寝忘食。我觉得,一个30岁就给自己写过自传的人,内心一定很骄傲和自信的!即便被大人物批得一无是处。他从来都知道,自己那一枝笔的价值,那些文字的力量。辛辛苦苦写出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拖了20多年才出版,期间历经无数次修改,无数的波折,但他,还是等到了。沈从文一直在工作。1948年即被“边缘化”的沈从文,多次主动请求工作。六七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人,全没有退休的概念,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意识到时日不多,把助手叫到身边每天十多个小时的交流……犹如武林高手将内功传给接班的弟子。一生工作的使命感,来自年轻时的认知。《湘行散记》中,他在行船人、纤夫身上感受到“庄严忠实的生”,和“在自然上各负担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他那时候就说:“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人生的下半场,他做到了。沈从文一直在做自己。当下很流行“做自己”。在沈从文后半生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做自己很难,但他其实一直都在做自己。生病了,血压高到250,会要求去住院。感觉身体支撑不下去了,写信给张兆和“来看看我吧”。为了工作的事,写信给丁玲“帮帮我吧。”甚至为了文物保护工作的事,给总理写信……完完全全让人感受到他的那份执着、坚韧,甚至乐观。他曾写过,也是在《湘行散记》里。过去的文字是描写他人,其实是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和命运“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已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感觉到这四时交替的严重。”推荐:汪曾祺的境界:人间送小温上文:我有一个好习惯谢谢亲,帮点一下“在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scgf/1152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